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创作者解读《莫扎特》:天赋是一种“甜蜜的折磨”

澎湃新闻记者 廖阳
2016-12-17 13:40
来源:澎湃新闻
文艺范 >
字号

德语音乐剧《莫扎特》正在上海文化广场热演,它的两位传奇创作者——剧作家米歇尔·昆策、作曲家西尔维斯特·里维也随之来到了魔都。

两人相识于44年前,凭借《伊丽莎白》《吸血鬼之舞》《莫扎特》《蝴蝶梦》等作品,联手开创了一个新的欧洲流行音乐戏剧形式——戏剧音乐剧(Drama Musical)。

日前,两位创作者做客文化广场,在沈奇岚的主持下,讲述了不少与《莫扎特》相关的创作经历和感悟。

讲座现场

因为担心后排观众看不见,讲座一开始,昆策就主动站了起来,里维亦随之起立。工作人员很快搬来高脚凳,但两人坚持站着接受访问,半个小多时候后,在工作人员劝说下才坐上椅登。

全场响起了掌声。因为体贴,因为真诚,因为智慧,年轻人被这两位白发老人圈粉了。

讲座现场,剧作家米歇尔·昆策(左)、作曲家西尔维斯特·里维(右)

:音乐剧《莫扎特》究竟讲了一个怎样的故事?

昆策:莫扎特是天才,身边会有很多人想操纵他,控制他,我非常想告诉大家,莫扎特这样拥有非凡才能的人,是如何摆脱控制,如何把天赋发挥到极致的。

里维:我的想法和他差不多。作词与作曲的关系就像夫妻一样,我们的创作方式是昆策先写剧本、写歌词,我再配乐、配器,合作无间。

:《莫扎特》是一个“英雄式”的故事,是莫扎特不断“赢得”自己的道路的故事,这种“赢得”是通过怎样的痛苦获得的呢?

昆策:我们希望把莫扎特最真实的人生呈现在舞台上。对大多数人来说,莫扎特是神童,但纵观他的一生,他花了很多时间在找到自己、发现自己。上天给了他那么多恩赐,为了实现上天给他的天赋,莫扎特没有走一条“坦途”。他就是要经历很多磨难,才能走上自己想走的道路。

:里维先生也是神童,15岁就得了作曲大奖,这是一种幸运呢,还是一种小小的诅咒?

里维:我不是天才,只是有一些小才能,完全不能和莫扎特相提并论(笑)。

天赋到底是幸运还是诅咒?任何一位有天赋的人,可能上天都会给他一些负担。天才就像在一条线的两端找平衡,一边是天才,一边是疯狂,有些人走不好可能就疯了,莫扎特比较幸运,他正好走在了平衡点上,知道怎么去实现自己的天赋。

大小莫扎特

:莫扎特这一路走得非常辛苦,作为天才,是否意味着他会拥有一些特权?昆策先生又筛选了哪些困难和痛苦让他面对?

昆策:戏剧的主题就是冲突,如果没有冲突,戏剧就不成立。人如果有天赋,一定会想做自己认定的事,如果他不用自己的天赋去实现一些事情,那就是浪费。可以说,这就是一种特权。但在这个过程中,你少不了艰难的抗争。

:看到昆策先生写的故事,里维先生是如何感受莫扎特,如何开始滔滔不绝地谱写音乐的?

里维:昆策的剧本里有一个非常天才的想法,台上有两个莫扎特,大莫扎特和小莫扎特,后者代表了莫扎特身体中“天才”的部分——他不会唱歌,不会说话,从头到尾不停地在作曲。

这样的人物出现在我眼前时,我感觉大莫扎特有很多“平凡人”的人设,他有年轻人的反叛精神,有对自由的向往,因而,大莫扎特的音乐里融入了很多摇滚元素。小莫扎特象征着天赋,作曲仍然使用了古典的元素。

剧中有两个莫扎特,给了我很多自由创作的空间。当站在舞台上的莫扎特是人,而不是神的时候,也给我想在人身上发挥音乐创作的空间。

:两个莫扎特之间的关系和张力是怎样的?

昆策:大小莫扎特之间的关系从头至尾一直在演变。一开始,大莫扎特穷困潦倒,瓷娃娃一样的小莫扎特给了他很多力量和灵感,让他写出谱子,慢慢走向成功。当他成功后,小莫扎特索要的越来越多,直到最后把他杀死。

两个人的“人设”完全不同。大莫扎特就像普通人一样,向往生活,向往爱。小莫扎特只会不停地写曲,是人物化了的莫扎特的天赋。莫扎特英年早逝,并不是被别人杀死,而是被自己的天赋逼死了。

莫扎特与妻子

:天赋对人来说会是一种负担吗?

里维:莫扎特和贝多芬不一样。贝多芬作曲时会不断改乐谱,慢慢完善,莫扎特作曲几乎是一气呵成,从来不改,就像上天给了他谱子,他只是把它写下来而已。他的音乐就是那么严丝合缝,逻辑性完美到没法改。

但他的人生不断上上下下,波涛汹涌,个性非常乖张。他的个性与音乐作品之间存在很大的差异,正是这些完美的作品,成了他个人压抑生活的爆发口。

很难说一个人会不会因为他的天赋而痛苦。当你在做自己想做的事时,你可能会因为有天赋而开心,也有可能恨它。就像音乐剧剧末,大莫扎特写《安魂曲》时,小莫扎特杀死了他(天赋逼死了他),他并没有恨自己的天赋,反而觉得这是一种“甜蜜的折磨”。这种挣扎,很难用语言说清楚。

:两位在创作《莫扎特》的过程中,有没有这样“甜蜜的折磨”?

昆策:作家都是生活的观察者,需要把他观察到的其他人的生活融进自己的创作中。如果上天给了你天赋,你也找到了特别想做的事,你多少需要放弃一些东西——就像我是作家,我需要放弃自己的部分生活,成为一位观察者,观察和记录别人的生活。

里维:音乐家的职业生涯也是起起伏伏的,灵感充沛或与合作伙伴沟通良好时,可以写出天籁之音,也有非常黑暗的时候,怎么也想不出好作品。本质上我是一个工作狂,但我还是很会生活的,很喜欢吃,每天晚上都会喝点小酒。

:《莫扎特》展现了莫扎特与好几个人物的关系,尤其是父亲,对他俩的关系,你们是如何理解和创作的?

昆策:虽然父亲对莫扎特充满了控制欲,但我始终觉得,是父亲成就了莫扎特。

莫扎特的父亲本身就是优秀的音乐家,小时候,莫扎特听到父亲的钢琴声,马上就能弹出来——莫扎特很多天赋的展现,起源于孩提时代他希望取悦父亲。他幼年学习音乐的状态,就像我们普通人学习语言——小时候我们听到爸妈说什么,会慢慢学着说,对莫扎特来说,音乐就是他的语言,以致当他听到音符时,他可以直接弹出来甚至谱写成曲——这是他本来就有的天赋,但也因为他希望取悦父亲,从而让他挖掘了这些天赋。

莫扎特父亲

里维:莫扎特长大后,在创作理念上与父亲有了很大冲突。父亲是音乐教育者,看到儿子十五六岁写出来的音乐那么复杂,就批评他太复杂了,不是人弹的,但莫扎特很保护自己的作品,始终坚持自己是对的。

我们年轻时大概都有过这样的经历,和父母之间有冲突。就像当年给《伊丽莎白》作曲,我母亲就说我写的音乐不好听,然而这部剧当时已经很成功了。

:剧中一个很大的冲突,是莫扎特与大主教的冲突,两人冲突的核心是什么?是权力的冲突,还是艺术观的冲突?

昆策:在当时的时代背景下,乐师就像仆人,地位和洗碗工、清洁工差不多。统治者会把统治的人当成自己拥有的人,不仅拥有你的生命,甚至拥有你的整个人生。

莫扎特从内心深处认为,作为艺术家,我是有尊严的。他是第一个自我意识觉醒的音乐家,也因此成了全世界第一位独立音乐家。在他之前,音乐家主要是为富人和教堂服务,是被“包养”在家的。

还有一点需要注意,莫扎特生活在启蒙运动年代,人们信仰科学,认为事情的发生都是有依据的,就算是奇迹,背后也一定有合理的解答。

大主教就是启蒙运动中独特的一位。他非常相信理性和知识的力量,饱览群书,致力为所有事情找到源头和解释。但大主教始终搞不懂莫扎特,没办法解释他身上的天赋,找不到源头。尤其是,乐师身份地位低下,莫扎特作为一个下等人,没受过大主教那么好的教育,也没有大主教那样优良的素质,却有让人惊讶的才能。他想找到原因,一直找不到,最后放弃了。

:除了上述两层关系,莫扎特与妻子的关系又是如何展现的?

昆策:总体来说,两人的婚姻关系并不好。最开始,双方都为对方吸引,莫扎特需要康斯坦茨这个女人,康斯坦茨也需要这个男人的名声和钱,想和他一起开开心心地生活。但莫扎特把时间和精力都花在工作上,两人很难相互理解。

问:大主教和莫扎特有一个争论,大主教认为艺术是为贵族和精英存在的,而莫扎特说自己是为大众、为所有人创作的,你们两位又是为谁而创作呢?

昆策:如果一个艺术家有天赋,他就有责任把自己的天赋给予社会,给予世界,让更多人获得。艺术肯定不止是服务于精英阶层。

里维:莫扎特在写《魔笛》时,内心已经有感知,这部作品可能会流传很久,百年之后永远会有人听,而这些观众不确定是精英还是大众。

艺术就是给所有人的,没有阶级之分。我记得《伊丽莎白》和《莫扎特》在维也纳演出时,观众群里有6岁的小孩,也有88岁的老人,有穿华服的贵族,也有穿普通衣服的人。我最开心的是,我的作品能让世间所有人一同欣赏,这是作为艺术家的责任。

大主教(右)

:两位共事了40多年,无比和谐,你们是如何保持这种默契的?

里维:火花,很难解释(笑)。44年前,我在录音室里弹吉他,正好昆策走了进来,他看了看说,我们一起工作吧,我们就这样相识了,就是这么合,合到了现在。(里维走上前拥抱昆策)

昆策:对长期的合作伙伴,就一个词,信任。你要相信他在那个领域就是比你优秀,你要在那个领域往后退,让他往前冲。我们互相尊重,互相信任,才走到了现在。

:把《莫扎特》带到上海文化广场,你们最兴奋的点是什么?

昆策:这是我们来上海的第二部作品,这一点让我兴奋。其二来自观众,这个故事发生在遥远的维也纳,却打动了中国观众,我看到中国观众站起来拍手、哭喊,因为观众感动,也让我收获了很多感动。

另外,《莫扎特》是以驻场的形式在上海演出,原版的演员、乐手、技术人员,那么多人从遥远的维也纳飞到上海,还有15个集装箱的道具、舞美,这样大的制作是中国与奥地利文化交流上的一个成就,也给了德奥音乐剧更多发展的可能性。

:两位有没有想过,如果是莫扎特来写《莫扎特》,会是一个怎样的状况?

昆策:我完全没有想过如果莫扎特是剧作家,他会怎么写(笑)。

里维:莫扎特应该没有兴趣去写这部音乐剧,如果他有幸看到我们的作品,也许会说,这部戏真不错啊(笑)。

:如果你站在莫扎特面前,你会和他说什么。

里维:我们去喝一杯吧,这一定是第一句话,然后我们再好好聊聊音乐。

昆策:我会说,给我讲一个故事吧,他一定是一个会讲故事的人。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