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从一场对决看日本武士和“武士道”的真面目

康昊
2017-01-24 17:25
来源:澎湃新闻
私家历史 >
字号

近年来,受大量电视剧、动漫、游戏的影响,“日本武士”在年轻人中火了起来。荧幕和游戏中的武士穿着威风凛凛的铠甲,手持代代家传的名刀,拥有一身好武艺,在战场上视死如归,战斗力惊人;不仅如此,武士们还忠诚于主君,清廉、干练、爱护名节。然而在镰仓时代(12世纪末至14世纪上半叶)的史书《吾妻镜》当中,武士的形象却是另一番模样。在这部书中,十二世纪末的关东武士畠山重忠这样描述自己:“像我这样武艺高强的武士,就是夺人财宝,靠此生活。因此遭人非议,也受点耻辱。但照我来看,如果有人说我要造反,我反而觉得是件特别有面子的事。”这位久经沙场的武士,不仅颇有兴致地跟人讲自己“夺人财宝”的事儿,甚至还觉得有本事造反特别有面子。而在治承·寿永内乱(或称“源平合战”,1180-1185年)中,参战的武士们闯入寺院,抢夺佛像、财物,放火烧毁寺院的“劣迹”在历史文献中也有记载。甚至有学者指出,武士就是“暴力团”(相当于中国的黑社会)。

如此这般的武士形象与我们在荧幕上看见的大相径庭。那么,登上历史舞台之初的日本武士们究竟是怎样的形象?我们以日本历史上第一次全国性的大规模战争——治承·寿永内乱,及其之前的史事为例,或可一窥究竟。

源赖朝像

日本武士个个武艺高强?

传统的历史叙述认为,在治承·寿永内乱中,是源赖朝(其后成为镰仓幕府第一代将军)带领“武艺高强”的东国武士打败了“武备废弛”的平氏军。所谓“武器高强”的武士,其理想中的样子是:擅长骑射战,能在十三四米的近距离中手持长弓击中敌人而赢得胜利。这种作战方式是马术和射艺的双重较量,也被视作日本武士“讲规矩”“重道义”“公平竞赛”的表现。但是,在治承·寿永内乱这场十二世纪末改变日本历史的战争中真的有采用这种朴素的作战方式吗?答案是否定的。

延庆本《平家物语》记载了一位五十八岁的老武士的证言。这位武士名叫三浦真光,属于源赖朝一方。他说过去的武士们打仗都很规矩,只射人不射马,但是在这次战争中,往往是直接射马,等敌人落马之后再用刀来解决战斗。也就是说,前述理想中的骑射战在治承·寿永内乱时已经过时了。

不仅如此,在治承·寿永内乱中,参与战争的人也并非全是武士。武士是一个需要经过长久的骑射训练的职业,除了骑射之外,相扑也是当时日本武士的基本格斗技。另外,武士所需的盔甲“大铠”和刀剑只在京都生产,马匹更不是能够轻易入手的军需品。因此,日本社会中能掌握骑射技艺且拥有作战装备的武士并不多。但是,在治承·寿永内乱中,动辄上万人参加的战役比比皆是,比如富士川合战参加者仅骑马武者就有四千骑,而1183年镇压北陆叛乱的平氏军,据《玉叶》的记载也达到了四万人,当然,这些记载未必就是真实的数字,但随着战争的扩大,毫无疑问,被卷入战争中的作战人员远远超过了“武士”的范畴。日本中世史学者川合康指出,参与这场战争的大多数都是没打过仗、临时被抓来的壮丁,镰仓的源赖朝军如此,京都的平氏军亦如此。

一之谷战场

大量“外行”参加到战争中的结果,就是战斗方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譬如,《平家物语》中赫赫有名的生田森林·一之谷之战(1184年),据书中的记述,这场战役是靠源义经(源赖朝的弟弟)带领奇袭部队从山上俯冲下来短时间内即决胜的,但事实上,这是一场规模较大的“城郭防御战”。当然,这种“城郭”并不是我们熟悉的像明清城墙那样高大的城郭,而是短时间内修筑起来的交通障碍设施,平氏军依靠这些工事与对手展开了激烈的攻防战,正规武士的骑射战在这场战争中根本没有发挥的余地。

“京武者”:贵族“旧势力”的反对者?

无论是在京都执掌大权的平氏,还是在关东举兵的源赖朝,都出自“京武者”,也就是京都的武士圈子,武士中的精英即来自京都,而不是地方的武士团。源赖朝的父亲源义朝,曾是“京武者”中的精英分子。历史学者高桥昌明指出,京都才是真正的武士发源地。

如前所述,无论是打仗需要的铠甲,还是家传的骑射手艺,其实都可以追溯到平安时代朝廷的武装力量近卫府武官。在关东镰仓鹤冈八幡宫经久不衰的武技“流镝马”,其实也只能在京都的城南宫或新日吉社才能找到原型。在过去的叙述中,“京武者”以及其他地方社会中的武士常常被视为革新者、“旧势力”的反对者,与朝廷、公家形成对立关系。然而随着研究的进展,这一叙述被彻底改写。研究发现,武士们非但不是贵族势力的反对者,恰恰相反,他们本身就是贵族社会的一部分。

镰仓鹤冈八幡宫的流镝马

历史学者元木泰雄用“权门的爪牙”来评论京都武士精英的特质。与上层贵族结成利益同盟,充当他们的护卫者,借以谋求官职和经济利益,这才是武士精英们的生存方式。譬如平清盛的祖父平正盛,就曾受白河上皇的命令追捕地方武士。无论平氏也好,源氏也罢,都是以庄园领主的暴力执行人的身份活跃在政治舞台上,并不是什么贵族势力的反对者。伊势平氏本身是院(上皇、法皇们)的亲信的一员,而河内源氏则紧密依附于摄关家(世袭担任摄政、关白的藤原氏上层贵族)。源赖朝的祖父源为义,就是一名依附于摄关家的精英武士。以摄关家为后盾,他得以扩张自己的领地,收纳地方武士为自己的属下。源为义自己所统辖的武士团,就是摄关家的“家政武力”的一部分。

除了源为义之外,其他各路人马如大和源氏、摄津源氏、美浓源氏,他们或是臣属于摄关家,或是率属于上皇们。所以,京都的武士精英们很自然地被卷入到贵族社会的政治斗争当中,并最终爆发武力冲突,这就是保元之乱(1156年)。这场被视为“武士登上历史舞台”的军事冲突,实质上是天皇家、摄关家为首的贵族社会的内部冲突。

京都的武士精英们各为其主,激烈对战。无论是对战的哪一方,手下都集结了一大批以源氏、平氏为首的武士团。最终,平清盛、源义朝等依附后白河天皇的精英武士获得了胜利,并且在战后获得了封赏。平清盛担任了国司当中最高级的“播磨守”,源义朝则擢升为左马头。获胜的武士精英们继续作为贵族社会的一部分存续、升官发财,这才是他们所真正感兴趣的。

源平合战:究竟是谁与谁的战争?

治承·寿永内乱,又史称“源平合战”。在传统叙述中,这次战争的一方是源氏,一方是平氏,而源氏的主力是那些“源氏累代的家臣”们。最终,源氏战胜平氏,报了一箭之仇。但事实上,这场战争的双方果真是“源氏”对“平氏”吗?“源氏”手下的武装力量真的是为了效忠源氏主君的“累代家臣”吗?答案依然是否定的。

学者川合康分析了源赖朝麾下地方武士们的参战动机,他认为这场全国性的战争其内部包含了非常多“私斗”的因素。源赖朝举兵之时,关东地方社会的武士们在具体的经济、政治利益等方面早就已经处在复杂的矛盾之中。源赖朝举兵之后,为满足武士们的利益诉求,将没收而来的土地交给了自己麾下的武士。比如,武士团千叶氏、上总氏,参战之前他们就与佐竹氏有领地上的矛盾,前二者投靠源赖朝之后,他们夺回了佐竹氏控制的土地,源赖朝将其首先封给了上总氏,上总氏灭亡之后又封给了千叶氏。

大铠

另外,私仇也是参战者的动机之一。敌人若是参加了平氏,那么自己就参加源氏。这样的事情在治承·寿永内乱中比比皆是。如1183年战死的平氏武士源贞弘,他的领地被没收后重新交给了一位叫石川义兼的武士,源贞弘正是石川义兼的仇人。可见,一些武士们是因个人利益或私仇参加到战争中,借由战争实现自己的目的。对于参加战争的绝大多数武士而言,源氏与平氏之间的政治争斗,他们并不感兴趣。

随着历史进程的演变,武士的形象也在不断发生着变化。然而,荧幕上或大家心目中“忠勇”的武士形象,更多是经过了文学、戏剧的再加工,按照近现代的观念所塑造的,绝非历史上真实的武士面貌。近代以来随着“武士道”精神的高扬,武士更被作为日本的精神象征而备受尊崇。于是,这一被扭曲的武士形象反而成为主流,最终沦为后来军国主义者的思想寄托,指引日本走向了战争的末路。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