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桃源与旷野——2021Touch接触即兴社群大会

2021-12-15 07:53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湃客
字号

文/Dew 身身不息

2021年12月14日

2021 Touch接触即兴社群大会

北京 2021.12.16-19

晓堂 Tang Space

北京市朝阳区高碑店古家具街59号

主办方

身身不息

联合主办方 

北京接触即兴BJCI

晓堂 Tang Space

- 1 -

桃源与旷野

//

“微风会把我们吹向未来的哪里?”

“……有时候,在一种不协调的景色中打开一个小口,在浓雾中闪烁的一点光线,来往进行中的两个路人的一段对话,都能成为出发点,一点一点拼凑出一个完美的城市,它们是用剩余的混合碎片,间歇隔开的瞬间和不知谁是接收者的讯号建成的……也许就在我们谈论的时候,它已经在你的疆域内散乱地显露出来。”

在《看不见的城市》里,马可波罗用想象建构了一座充满多种路径的城市。想象的起点是任一出发点,想象的终点是看不见(但并非不存在)的城市。

出发点从何而起?想象又经历了哪些过程?那些出现在城市里的街景、道路、符号,开放度与局限性,人类生活过的痕迹,以及用以描述城市的现代语言,是构成不同人理解乃至共同建造一座城市和空间的要素。

//

“乌托邦”在柏拉图《理想国》(Republic)(它是最早的乌托邦)中通常所显示的目的是:借由扩大描绘某一概念(正义或自由),以基于这种概念而建构理想社群的形式,来展现该概念的若干本质。

“乌托邦”既表示努力追求“福地乐土”的崇高,又表示寻找“乌有之乡”的徒劳。乌托邦是人类所希望的完美前景,而历史则是人们创造中的不完美前景,它们两者并不总是一致。

在乌托邦之前,人类社会是如何从自然状态走向政治社会?是直接诞生了一个具有合作意识和基本架构的社群,还是先以明确的契约,伴随着危机、征服、控制、妥协的过程,进而逐渐建立群体默契?是个体的散漫意识先开始,还是合作意识先诞生?

回到中国的乌托邦想象——桃花源,以桃林启幕,以光过渡,从暗到明,从狭窄到豁然,从历史情境到无历史情境,从外部动乱到乡野太平,重回母体,重回和合之乐。而西方文化里的乌托邦,经常被置于地理上遥远的国度,在太空,在海底,在独自向夜色闯入的旷野。

桃源与旷野承载着不同文化背景下对乌托邦的不同想象。在闯入桃源或者旷野的同时,我们如何意识到已经加载于我们自身的历史与叙事?

//

2021年Touch接触即兴社群大会依然在北方的冬天如约而至。

并没有任何固定程式的“约定”,这一年一度的发生,始终是流动的、反思的。

今年我们想去共同探讨与意识到,对乌托邦/理想空间的想象是从何而起?每个人都携带着怎样的经历与个体特质来到彼此的面前?社群又是怎么被建构起来的?为什么接触即兴社群的存在方式有其珍贵的价值?

一个首先由想象和历史所建构的空间,然后,才是人、精神、身体的知觉、经验;或者,首先是从身体的自我识别、亲身实践开始,然后才是具体经验的堆叠。以及,总是存在着不确定性的涟漪,如游牧一样的绮丽的开放意识。

我们没有答案。此刻,在寒冷的冬天,想象着,每个人身体里的小火焰,穿过社会、政治、文化和具体生活的空间,穿过纷杂的篇章,去往一个临时的应许之地,那里有语言、有音乐、有舞蹈、有宇宙、有尘埃、有开放意识、有选择观察,共同燃烧一片短暂的碧海或蓝天。

——Touch接触即兴艺术节/中国社区计划发起人

葛慧超

- 2- 

内容、议题与流程

12月16日  第一天 Day 1

地点:晓堂 Tang Space

(仅面向CI教师)

10:00-12:30 

欢迎舞酱  Welcome Jam

Lab 1 议题梳理 Issue Arranging

14:30-17:30 

Lab 2  TnT 实践交流 Tried-and-True Sharing 

19:30-21:30 

主题舞酱 Focus Jam 

12月17日  第二天 Day 2

地点:晓堂 Tang Space

(仅面向CI教师)

10:00-12:30 

Lab 3  议题深入 Issue Discussion

14:30-17:30 

圆桌会议 Round Table

19:30-21:30 

主题舞酱 Focus Jam

12月18日  第三天 Day 3

地点:晓堂 Tang Space

(面向公众For Public)

10:00-13:00pm 

接触即兴公开课 Open Class 

主题1 徐晓玲:空隙 Gap

留意到那些空隙

动作与动作的空隙

声音与声音的空隙

念头与念头的空隙

呼吸与呼吸的空隙

一个没有任何发生的空隙

只是呆着

静止,有意识的静止

直到

下一个动作

下一个声音

下一个呼吸

都带着空隙里安放着的静止

主题2 康桐歌&钱丹妮:在感知中行动

整合内外的感知,专注身体内在的感受,在接触中持续适应外在变化,在这一次内外整合的探索中,我们将尝试通过连接核心,放射性地传导到我们的头和四肢,来丰富行动中可持续的创造性,与重力玩耍与空间对话。 想起walt whitman的诗《自我之歌》里有这么一句“我的帽子和靴子之间没有任何限制”(can't contained between my hat and shoes)通过每个个体之间独特的感知带来的身体“碰撞”,在移动和被移动中随着地心引力流淌。

14:30-18:00

接触即兴公开课 OpenClass 

主题3 王宣淇:滚动意识-双人的主动共建

我们将如何构建自身,使其成为不同去向的路径,在不失独立又具饱和的基础上,与地面和伙伴达成持续的支持与连接。本次工作坊将从地面进入,通过一些方式来达成个体的流动与滚动,从而进入双人在不同空间的连接,就像行星的自转与公转。

主题4 陈欣頔&王珈榕:双人创作

从接触即兴的一些基础练习进入双人创作的部分,建立身体能量的沟通,给予彼此更丰富的空间去处理自身同彼此重心、重量、空间与时机的转换。

一个常见问题,编舞时常出现的困惑是"先有主题还是后有主题,立意是头脑里的想法还是身体和头脑最终的决定?"这次的分享中,尝试在沟通的状态,放弃头脑对动作是否“好看”过度预判和评判的双人舞工作方式,建立舞谱下共同的沟通和对话的模式,从运动后的感受中提取关键词和及时分享感受为其总结或暂时命名。在过程中,让身体的流动可能性与感受变得更加新鲜。课程的结尾,也许大家可以展示一些双人的即兴舞段。

19:30-20:00

舞谱/演出

(演出者包括CI导师、主题课参与者等)

20:00-22:00

开放式大舞酱 

12月19日  第四天 Day 4

地点:晓堂 Tang Space

(面向公众For Public)

10:00-13:00pm 

接触即兴公开课 Open Class 

主题1 丹艺 Daniel:连接

每个部分与整体的联系,

与地面和空间联系,

与环境中所处的“居民"的联系,

这是一场潜入重力的身心之旅,我们将探索如何释放与接地,升起与降落,并在期间找到平衡。

主题2 孙悠悠&李肆&李芡如(成都社群):圆的奥妙\感知游戏\自然重力下的身体结构

太阳、月亮、脚下的土地,我们站在一个圆上,从一个圆成为一个圆,呼吸、身体、凝视,妞妞带我们发现我们自己的圆,或者打破这个圆?!

感知独立于语言存在时,成为自证的唯一标尺。不需要理解,也不需要叙述,感知是与环境交换通路,李肆和我们一起在这个通路上游戏玩耍。因为吸引,我们有了重量,因为吸引,我们拥有了彼此的重量。身体的结构支撑了我们的重量,在流动中身体的结构与能量如何互动?在两个人的动态中结构如何变化?在群体场域里又会有怎么样的变化?芡如和我们一起来探讨这些问题。

三位小伙伴,用不同的方式,构建一个顺畅的体验,欢迎来玩!

14:30-18:00pm 

接触即兴公开课 OpenClass 

主题3 廖书艺&黄睿明:连绵的引力 RAINING GRAVITY

如果地心引力能像雨水一样流过,我们是否就不会忘记这个连续不断的支持,一种没有离开过的存在?我们也许可以试着变得更透明,让身体成为一个导管,在舞动时让重力流过彼此。我们可以一起享受这个支持,躺着,站着,跑着,飞着...

主题4 全体导师:表演Lab

一起尝试一些行动谱/舞谱,探索新的舞谱创造,感受观看与被观看的不同身心状态,有机会在参与者表演环节分享与呈现。

19:30-20:00

Lab演出

(演出者包括CI实践者和参与者等)

20:00-22:00

开放式大舞酱

购票须知

*公开课不限门槛,适合零基础的人

*请着柔软衣物出席,建议自带水杯

*12月14日24:00前购买二日通票,可享早鸟价

*门票购买成功后不可退票,可转让

*如遇疫情等不可控因素,社群大会将可能延期或取消

场地 晓堂 Tang Space

- 4 - 

公开日导师阵容介绍

廖书艺 

北京接触即兴BJCI、Touch接触即兴艺术节发起人、导师、剧场创作者。十年的接触即兴CI与身体相关的探索经历,并将CI的经验应用于表演、演员肢体训练、创作、社群沟通等多领域。近年来,也以CI为触角,延展深入到太极、古典瑜伽、费登奎斯方法(Feldenkrais Method Method)的常规习练中。

徐晓玲

前建筑设计师。2016于杭州被接触即兴吸引,开启了在中国内地、台湾、加拿大、印度、泰国、日本等学习接触即兴、舞踏、现代舞、身心学、情绪按摩等身心探索的奇妙之旅,做为杭州接触即兴社群发起人之一,每周组织惯常身体训练和自由舞酱。同时她也是一位身心疗愈师和摄影师。

丹艺 Daniel

Multidisciplinary Artist with background in Plastic Arts

哥伦比亚多学科艺术家 | 造型艺术专业

在波哥大受过戏剧即兴表演的训练,与来自波兰的剧院组织KTO的成员一起,并与韩国的戏剧剧团Georipae合作。在意大利和比利时举行的ECITE欧洲接触即兴教师会议成员,并在印度,德国,格鲁吉亚和中国参加了世界各地的即兴交流节。

有多年使用艺术,身体和音乐作为媒介进行表演的经验,以探索,学习和扩展身体进行交流和转化的可能性。

杭州接触即兴社群组织者之一。

陈欣頔 

CI舞者/编导/老师

于2015年毕业于北京舞蹈学院现代舞编导专业(硕士研究生),现居北京,北京接触即兴小组核心成员。她会定期游学并分享接触即兴/舞蹈/身体运动与创作,个人探索建立在接触即兴和多种即兴方式基础上。乐于探究与他人进行身体上和能量上的交流方式,同跨界艺术家发生融合与合作。

编舞代表作:舞蹈剧场《鲸落》、《维托利卡与鲸》

表演代表作:参演意大利编舞MichalMualem&Giannalberto De Filippis舞作《Wish》,编舞Elisa Paggani舞作《ArrivederciAmore,Ciao》(2019,意大利);美国舞蹈家Yvonne Rainer的作品《三重奏A》与《椅子/枕头》复刻;《好久不见》;北京现代舞团巡演舞作《二十四节气·花间十二声》;《死水边的美人鱼》(孟京辉工作室),《啊!朋友》;儿童肢体剧《哗哗哗!画》《纯净的眼睛》、《短短的长》等。

舞蹈影像代表作:

同法国导演Benjamin Nicholas合作舞蹈短片,Je TePardonne(ICI);《黎明之前》舞蹈影像;《城市之光》(2017),为同名电影主题曲编舞和表演。

王珈榕

自由舞者

编导/舞者 现居北京 毕业于天津传媒学院 舞蹈系

2014年-2020年为北京现代舞团驻团舞者 2016年加入北京接触即兴并成为核心成员之一

康桐歌 

演员,独立戏剧工作者,CI舞者,北京接触即兴(BJCI)组织者之一,身身不息身体游牧计划成员。

活跃于北京小剧场,一直对后戏剧剧场进行着探索,2018年成为BJCI(北京接触即兴)的成员之一,参加过2020年印度goa接触即兴艺术节。

“我爱上了通过这种非语言的方式和别人交流,交换能量,希望能把自己的经验分享给需要的人。”

钱丹 

运动人体科学硕士  古典瑜伽实践者

Hañsa Therapist  即兴舞者

“以科学理解经典,以经典明亮生命”

于2012年开始练习瑜伽,随后深入学习、研究与探索人体科学及身心学;2019年,毕业于北京体育大学,运动医学教研室;同年,开始回归古典瑜伽的练习与实践,投入探索古老的东方智慧;2020年,成立含舍,希望用开放的态度,融合东西方的传统智慧与科学精神,研究适合新人类的身心探索方式。

黄睿明 

表演者,舞蹈教师, 来自香港

她是一位从英国皇家舞蹈学院畢业的專业导师。跟随着她对现代舞的兴趣,她在英国奇切斯特大学取得舞蹈表演的碩士学位。在那个时候,她也开始接触了接触即兴。

她喜欢舞蹈即兴,跟不同的艺术家合作,以及对探索身心学有关的专业和练习有兴趣。移到北京后,她分别在剧场和其他不同的空间演出,包括自己或跟别人合作的作品,也有跟不同艺术家的即兴演出。

另外,她也有教导芭蕾,现代舞,跟身心学有关的舞动,接触即兴,和相关的研究项目和工作坊。她也是羽毛项目创始人之一。

王宣淇

身体探索者 十口无团创建者

现居北京。曾为北京现代舞团驻团舞者。基于多年的表演经验,在教学以及多重训练的方式中,以身体为通道去觉察日常生活的现象,并致力于动态的探究。有感于人的连接和有机的身心方式,近年深入北京接触即兴社群。2016年,开始与古佳妮合作,并共同搭建十口无团,参与作品《插销》、《迁徙》、《右一左一》的创作及巡演。作为组织者之一,在演出和协助工作坊之余,也担任十口无团的文字编辑、平面等相关工作。

孙悠悠(妞妞)

古典舞者/CI舞者/艺术创作者/成都接触即兴社群核心成员

“打破偏见,放下期待,求同存异”

李芡如

编导/CI舞者/成都接触即兴核心成员

李肆

喜欢写诗、喜欢跳舞

在CI提供的空间里玩耍修行

现场音乐支持

林帆

Linh Phan 出生在战后的越南,在洛杉矶的多元文化社区长大。经常可以看到他骑着自行车在北京环游,背包里装着竹笛。他与竹笛的缘分开始于2017 年,那年他旅行至秘鲁安第斯山脉,一位萨满借给Linh 一些竹笛,让他在探索山脉的旅途中与这些竹笛作伴。这些看似平凡的乐器,却打开了一个神秘的世界。从那时起,吹奏竹笛对Linh来说犹如分享每一次呼吸,去遇见竹笛之中的音符。

李艳

壹衍自然疗法工作室主理人、国家高级颂钵疗愈师、音声疗愈师。由修习瑜伽入门开始走上探索自然疗法的旅程。在生活中践行和探索自然疗法和瑜伽八支的修习,因颂钵,音声,瑜伽,中医等自然疗法而受益匪浅,希望将声音疗愈为主的自然疗法分享给更多的人。

学术观察员

吴张心安

北京大学英文系本科、硕士。即将前往纽约继续探索身心学与身体艺术。从诗歌、哲学走向身体实践,她期待打开探索这些领域的不同路径,以翻译、写作、教学等方式分享接触即兴、瑜伽、身心平衡技法(Body-Mind Centering)以及其他与动作、觉知相关的理论与实践。

关于接触即兴

接触即兴是一种自1972年以来在国际上发展起来的即兴舞蹈形式。它通过分享体重、接触和觉知中的运动等基本元素来探索一个人与他人的身体关系。编舞家史蒂夫·帕克斯顿(Steve Paxton)从他过去接受的合气道(一种武术形式)训练中,发明了接触即兴创作,以探索和突破边界,与南希·史塔克·史密斯(Nancy Stark Smith)等先驱一起创造了这种“艺术运动”。接触即兴玩耍艺术里包含跌落的平衡、对抗的平衡、发现身体的结构、学习身体的力学来托举他人的重量或者被他人托举、呼吸的技巧,同时也包含通过接触点来了解搭档的身体性。接触即兴没有固定的套路舞姿。每个人都可以跳舞,不需要舞蹈基础。它注重身心的交流,以自由和开放的心态来探索身心本身的创造力,对个体的身心有着重要的意义。

主办方

身身不息(BODY ON&ON)是一家以身体为本体的当代文化艺术策划/制作机构,秉持“一切从身体出发”的理念,自2019年创立,身身不息发起了“身体访问计划”、“星空艺术节(中国首个包容性艺术节Inclusive Arts)”、“Touch接触即兴艺术节/Touch中国社区计划”、“中英无障碍艺术论坛”、“身体游牧计划”、“当代身体工作坊”等项目,激发智性的、感性的、觉性的身体场域,致力于探索身体的时代能量,艺术的社会价值。

联合主办方

北京接触即兴创办于2012年,作为全球接触即兴群体的一员,是一个汇集导师、表演者、爱好者、志愿者的非盈利性社群组织。BJCI鼓励社群成员的有机共存。北京接触即兴的宗旨是支持北京接触即兴舞群,建立舒适、安全的环境,旨在以轻松、安全的方式探索接触即兴;在学习/进一步提升即兴接触语言的过程中,经历一种创造性的过程。

阅读原文:《桃源与旷野——2021Touch接触即兴社群大会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