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产能过剩正在成为过去时

高善文/安信证券首席经济学家
2016-12-20 15:03
来源:澎湃新闻
澎湃研究所 >
字号

今天重点讨论一下产能过剩问题,我们试图从两个维度刻划中国的产能过剩问题,时间节点截至2015年底。

第一个维度衡量不同产业的毛利率与长期历史均值的背离程度,第二个维度衡量总资产回报率与长期历史均值背离的程度。我们用这两个维度刻划产能过剩程度。

图中位于右上角的产业过剩严重,位于左下角的产业很大程度上不存在过剩问题。尽管中国的产能过剩看起来很广泛,但是主要集中在有色金属、煤炭等产业领域,其他很多领域产能过剩的情况并不是特别的严重。

从描述性统计来看,总体而言,过剩产业在经济中占比不是很大,在工业领域占比在10%-20%之间。但非常突出的特点是,这些行业国有资本的集中度非常高,超过50%。

从地理分布上看,尽管中国有非常广袤的国土,但是产能过剩行业比较集中地分布在淮河以北。尽管在长江以南,在华南地区也存在,但这些行业似乎特别集中在北京的周边,所以北京雾霾比上海严重,上海雾霾比深圳严重。在北京,不管是南风还是北风都有雾霾,除非是非常大的风,否则雾霾总是消散不了,也许是因为过剩产能在地理分布存在这样的状态。

为什么会有这么严重的产能过剩?我们用国有资本的集中程度来解释不同行业产能过剩的程度。在统计上有显著意义的结果是,一个行业国有资本集中度越高,产能过剩越严重,这方面的解释力大概有30%。再者,如果一个行业在周期顶峰时的盈利背离长期均值越高,在行业低谷时背离长期均值就越大。这种周期性因素的解释力也接近30%。这两个因素合并起来,大约能解释50%多的产能过剩在行业之间的分布。

这样我们就知道,中国的产能过剩在一定程度上是周期性现象,周期下降时会有一些行业面临产能过剩。在更大程度上这是体制性问题,因为国有资本即使在产能严重过剩、盈利非常差的时期也非常难以退出。而在民营资本集中的领域,假如经济下行、盈利恶化,民营企业可以关门走人,过剩的产能相对就清除得比较快。这一机制在国有领域更难。

对比一下黑色金属行业和化工行业。黑色金属行业的产能过剩程度、盈利恶化程度比化工行业严重得多,但是黑色金属行业整个在工业中的增加值占比4%,化工行业占比3.7%,两者非常接近。为什么黑色金属行业比化工行业的产能过剩问题严重得多?是因为在黑色金属行业,国有资本集中度为49%,而化工行业的国有资本集中度为20%。

中国过剩产能的清除程度怎么样?我们看中国工业品的环比情况,2015年9月份是转折点,2015年9月份以后,中国工业品价格总体上进入上升趋势,每一轮波动的底部都在快速提升。

从商品市场上看,商品价格的底部出现在去年(2015)的11月4号。去年9月以来,我们看到工业品价格普遍上升。这些上升比供给侧改革这个概念的提出来得更早,供给侧改革概念的提出是在去年12月,煤炭和钢铁领域限产最早到今年1月份开始,但是整个工业品价格,包括两万多种产品,它们的价格底部在去年10月份前后基本形成,随后开始上升,今年以来上升还明显加速。

非常重要的原因是市场的自发性调整。盈利极度恶化推动市场自发调整,市场自发调整在民营企业集中的领域行业开启自动出清,随后带来产品价格上升。这样一种机制在今年年初叠加了中国对钢铁和煤炭行业严格的限产措施,这一限产措施带来今年产品价格的更快上升。

今年年初以来,PPI(生产者价格指数)环比折年率在0-6%之间波动,均值估计接近3%。从PPI角度看,今年年初以来,中国摆脱了持续四到五年的通货紧缩状态。从总量层面看,产能过剩问题已经得到非常大的修复。

这样的变化也反映在企业盈利层面。我们来看中国工业企业主营业务收入利润率图。我们用主营业务的利润除以主营业务的收入,扣除了非主营业务的利润,比如扣除炒股票的利润和亏损等,把每一年的月度利润率画在这里。最上面是2011年,当时中国有严重的通货膨胀,2011年的盈利是过去15年来的第二个高点,扣除2011年,2016年盈利是过去五年的最高点,2016年工业企业主营业务的利润率比2012、2013、2014、2015年高得多。在整个工业增速和经济增速处在历史低点的时候,2016年的盈利能力在过去五年处在第二高的水平,在过去15年中处在历史上的平均水平附近。

经私营部门的大规模清除,加上中央在煤炭钢铁领域启动了大规模限产举措,这样,从盈利指标上看,中国的产能过剩问题,很大程度上已经得到修复。也就是说,产能过剩问题正在成为过去时。

(本文为作者在鸿儒金融教育基金会和上海金融与法律研究院主办的“镜鉴与前瞻2016”上的演讲。取自微信公众号“上海金融与法律研究院”,2016年12月9日发布。经授权刊用,并有重新编辑。)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