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传统戏曲在当下的传播,可能比传承更为紧迫

澎湃新闻记者 潘妤
2016-12-23 13:59
来源:澎湃新闻
文艺范 >
字号

12月21日,由中国戏剧家协会、中共上海市委宣传部等单位主办的“第十届东方名家名剧月高峰论坛”在东方艺术中心举行。

“东方名家名剧月”是国内第一个以民族戏曲为核心的,成规模定期举办的民族艺术展演盛事,明年3月即将迎来十周年的生日。一个戏曲品牌坚持十年并且赢得了全国性的影响力,让很多人感到不易和敬佩。十周年之际,曾经见证并参与了“名家名剧月”十年发展的专家和艺术家悉数从全国各地赶来,共同探讨当下戏曲传播的难题,并分享总结了十年来东艺的经验。

在这个以“传统戏曲的当代传播”为主题的论坛上,“当下戏曲的传播和传承一样重要”成为与会者的共识。湖北省戏曲艺术剧院院长、黄梅戏表演艺术家杨俊甚至提出,传统戏曲的每个剧种魅力都是独一无二的,“可为什么这么好的东西始终不被更多的当代人认识?我觉得传播出了问题,它可能在当下比传承更紧迫。”

东方艺术中心总经理林宏鸣分享东艺十年来的经验。

从交响、歌剧、芭蕾“洋三件”中突围,坚持十年

2008年春天,首届“迎世博长三角名家名剧月” 在一片惊讶的目光中如期登场。按照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毛时安的话说,“十年前,中国的戏曲处在一个非常困难的时候,传播不能说寸步难行,但是举步维艰。在这个时候,就需要人站出来。不仅要肯干,还要有情怀,肯担当。对东艺来说,有许多先天不足的地方,地处偏僻、人气不足都是现实问题。但当年就是有林总这样有担当有情怀、有能力有谋略,愿意做铺路石的人。”

而谈起当年之所以创办名家名剧月,东方艺术中心总经理林宏鸣坦言,主流艺术的滑坡是世界性的问题,中国戏曲从主流文化滑向边缘的过程,是这种被动局面的组成部分。东艺在2004年和2008年所做的两次大规模观众调查表明,喜欢戏曲的人群从21%下降到了9%。而剧院整个运营团队组建后,以前看过戏曲的也只有两个人。

“中国新建的剧场越来越多,但一般都在演出交响、歌剧、芭蕾‘洋三件’,比较少把目光投射到戏曲,这是非常遗憾的事情。演出市场不能只是被动地去适应,更需要积极地去引导。推广民族艺术在当下是一份责任,面对先人和未来则是一项使命。”

东艺运营之初曾经做过力推中国京剧、中国民乐和中国民族舞剧的尝试,提出了“三国演艺”的概念。自2008年起,东艺和浦东新区文广局、《东方早报》社共同主办,在每年演出淡季的3、4月份,在民族戏曲不断滑坡的当下,在以往几乎没有戏曲演出的浦东,策划举办了以民族戏曲为核心内容的集中展演。“每个中国人,一生中至少看一场戏”也成为了名家名剧月的初衷和口号。

“名家名剧月”最终坚持了十年,并且迄今为止已经吸引了来自全国各地15个省市(包括台湾)的表演院团24个剧种的136台185场演出。登台的艺术家汇集了5位梅花大奖、88个梅花奖、56个白玉兰奖和50个文华奖,为当代中国戏曲的名家力作搭建一个全新的舞台,东艺甚至有了“地方戏曲展演中心”的称号。

除了观众较为熟知的传统戏曲种类,名家名剧月每年也会引进鲜少亮相上海的“稀有”剧种,诸如秦腔、楚剧、汉剧、甬剧、南音、评弹、新昌调腔等这些冷门剧种。上海文化基金会秘书长郦国义表示,名家名剧月在继承与创新、不同剧种、不同类型作品方面兼顾得很好,尤其是通过这个平台,“接触了很多没有接触过的地方戏曲,看到了传统戏曲中多姿多彩的各个侧面。”

十年间,很多地方戏曲的艺术家不仅在这里找到了演出平台,也找到了家的感觉。今年初带着剧团作品来到东艺的黄梅戏表演艺术家杨俊深有感慨地表示,“做戏曲没有情怀是做不了的。东艺这样艰难地走了十年,带着全国这么多的剧团剧种走过十年,多么不容易。虽然我在这个舞台上只演出了一场,但这个舞台我非常留恋,它使我们找到了家的情感。今后我带着戏还要多来。”

上海曲艺家协会主席王汝刚也谈到了,剧团和剧场之间的关系十分重要。明年,经过多年策划,他们剧团久违舞台的看家戏《七十二家房客》就将在十周年的名家名剧月上登台,演出票瞬间售罄。“我们剧团到了任何一个剧场,就希望碰到一个演员之家。东艺就是这样一个家,是上海戏曲界乃至中国的一块金字招牌。”

《七十二家房客》剧照

名家名剧月在戏曲传播上的经验可以向全国推广介绍

在林宏鸣看来,戏曲发展最大的困难是想看的观众太少。老观众在不断流失,新观众太少。所以展演要聚焦新剧目,展示新成果,培养新观众。无论是剧目策划还是宣传推广,都要有亮点,要做到和世界名乐一样。

而“名家名剧月”在戏曲传播营销上的努力和成果有目共睹。毛时安认为,传播是非常复杂的系统,剧院、院团、剧目要建立互动关系。选什么剧目选什么演员都很重要,还要和观众、和市场,特别和当下的年轻观众建立心灵默契的互动的良性关系。名家名剧月在这个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

六七年来几乎每年都带着作品参加“名家名剧月”的京剧女老生王佩瑜,每年都会在这个舞台上玩出“新花样”。她表示,自己这几年有了一定的成长,跟这个平台也有密切的关系。“东艺不是开门就有老戏迷来看戏的地方,这个平台逼迫我每年要做创新,要有更多好玩的来吸引新老的戏迷。对于年轻人来说,资源、平台和渠道尤其重要。”

参加了第一届名家名剧月的昆曲王子张军,十年后又将带着自己的新剧《春江花月夜》登上这个舞台。张军对此颇为感慨:“十年的确让人很唏嘘,当时我还在上海昆剧团,2008年就在名家名剧月这个平台上受到鼓舞。因为当时我们演出的《长生殿》和《十五贯》的票房是那几年来昆曲买票卖的最好的一次。我们几个月后做了问卷调查,发现18-35岁高学历的观众在看昆曲。所以之后又一个十年,我把我一半的时间和精力花在和青年观众的互动上。这次的名家名剧月,每一位参演艺术家基本都会有一个讲座,这也非常重要。时代发生了大变化,没有扎扎实实十年如一日的坚持,不会有这样的态势。在戏曲传播和营销上,林总也是我们特别佩服的榜样。”

《春江花月夜》剧照

作为上海戏曲中心总裁,谷好好也同样经历了戏曲环境十年的变化:“第一届时候的状况完全不同,我们当时很纠结,前途在哪里,观众在哪里。十年以后我们坐在这里,都为这份坚守和坚持感到值得和骄傲。但最困难的时候,只有东艺对戏曲伸出支持之手。戏曲的当代传播,是所有戏曲院团在当下必须要思考的问题。也希望林总能够有机会分享十年的思考和经验。”

中国戏剧家协会分党组书记季国平认为,戏曲在都市的观众群体的发展,一直是个薄弱的课题。而东艺十年的努力是个很好的启发。“戏曲剧目只有跟观众见面,才能实现它的价值。没有剧场,戏曲的价值就大大降低。而东艺这样善于推广传播的剧场,就能放大戏曲的效果,这是双赢。因此除了创作人才的培养,市场营销方面也需要加大力度。在这方面东艺可以向全国输出经验。”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