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专访︱“活字文化”总编辑李学军:通识教育最好从中小学开始

澎湃新闻记者 方晓燕
2016-12-27 15:35
来源:澎湃新闻
翻书党 >
字号

由著名诗人北岛先生亲自选编的《给孩子的诗》一书自2014年推出之后,引起了广泛关注,此后,策划方“活字文化”持续运作并推出了由北岛、李陀编选的《给孩子的散文》、叶嘉莹编的《给孩子的古诗词》、黄永玉的《给孩子的动物寓言》等。这套“给孩子系列”以名家大家“给孩子一部好作品”的理念持续推出新品种,丛书累积销量已超过百万。

前不久,《给孩子的汉字王国》获得了今年“中国最美的书”称号,而该系列最新的一种——李泽厚先生的《给孩子的美的历程》也于近日推出,澎湃新闻就这套丛书的策划缘起、编辑过程及后续开拓等采访了“活字文化”总编辑李学军。

“给孩子系列”丛书

澎湃新闻:最初是什么契机让你们着手去做这样一套书的?

李学军:我们有很多年做人文书的经验,最近十年做中国文化论坛,做大学通识教育的培训班以及相关出版,一个感觉是,人文素养的培育需要从更早开始。现在我们的教育在大学以前基本上是应试教育,到了大学接通识教育可能就有点困难,当时我们就想,最理想的是从中小学就开始做人文通识教育的培育。成立“活字文化”之后,觉得可以进行这方面的选题尝试。

真正做起来的契机,是因为北岛先生对自己孩子学校里选读的诗歌不满意,所以起意选编一本《给孩子的诗》,这与我们本来的想法非常契合,就首先做了这本书。书出版之后反响很好,给了我们很大鼓舞,后来就一本本地策划选题,把这套书做起来了。现在北岛是这套“给孩子系列”的主编,我们有一个编委会,定期商量选题。

澎湃新闻:您觉得“给孩子系列”跟市场上其他的针对孩子的诗歌、识字书有什么不同?

李学军:因为有这样一个给青少年提供人文素养培育的理念,因此在选题和着眼点上会有自己的考虑。我们希望在学校教育体系之外,让孩子具备更广博的视野、雅正的眼光和健康的人格,北岛表述为“墙外”“课外”“野外”,这大概是这个系列最根本的特点。

《给孩子的汉字王国》内页

澎湃新闻:对于其他一些同样引起较大市场反响的同类书,比如果麦的《给孩子读诗》等,您怎么评价?

李学军:果麦这本是在我们《给孩子的诗》之后出版的,介绍说是由几十人的编委会编选,风格跟我们的差别还是蛮大的。我们这套书强调雅正的眼光,编写者都是每个领域里的名家大家,他们对内容的判断、选择都凝聚着他们的人文积累和人生智慧。

澎湃新闻:这套书的编选者,如北岛、李陀、叶嘉莹、黄永玉,包括最新这本的李泽厚,确实都是名家大家,他们为什么会愿意来做这样一套书呢?

李学军:这套书的口号是“给孩子一部好作品”,这一想法得到所有作者的大力支持,他们都欣然应约。为孩子们创作,这是一件多么愉快的事情啊!说到大作者为孩子写书,很多人都会想到上世纪二三十年代,有很多名家给青少年编课本、写通俗读物,这些图书现在翻出来再出版,大家仍然觉得是经典的读物。当今因为学术分工、学院体制,名家大家相对局限在自己的圈子里,不太有机会做这些普及的工作,所以我们一提出给孩子编写好作品的想法,立刻得到他们的响应。

澎湃新闻:这套书叫“给孩子系列”,这个“孩子”在你们最初的构想中大概是什么年龄阶段的孩子?因为最初《给孩子的诗》、《给孩子的散文》推出时在得到很多好评的同时好像也有人质疑过以选目来说,“孩子”是不是看得懂。

李学军:这套书不是分阶读物,因此不需要严格对照年龄。如果是孩子自己看,因为文字比较多,大概要小学中高年级,比如八岁以上能读。如果是亲子阅读,父母读给孩子听,那更小的孩子也能懂,比如《给孩子的古诗词》,叶嘉莹先生选了很多适合小孩子朗读背诵的古诗。自从现代有了“童年”“儿童”的概念之后,对孩子认知力、理解力的判断就有了固定的限制,觉得什么样年龄段应该看什么样读物。其实,阅读更多是一种浸润式影响,年龄限制不需要那么细,这些书可能八岁能看懂五分之一,过几年能看懂五分之三,之后能看懂更多,其中有一个学习渐进的过程。这套书给孩子的年龄段定位相对是比较宽的,但是能保证,它的内容在各个年龄段看来都是最好的作品,是经得起长期的、反复的阅读的。比如黄永玉的《给孩子的动物寓言》,从八岁到十八岁的孩子都能看,但是每个年龄段的理解深度会不一样,甚至成年人、老年人看了,都能会心一笑,这就是真正的人文经典的魅力。

《给孩子的动物寓言》内页

澎湃新闻:在这套“给孩子”的书中,我们会发现除了简短的作者简介,没有任何注释、拼音、讲解之类的辅助内容,这是有意为之的吗?是出于怎样的考虑?

李学军:确实是有一些想法在里面。因为我们编选的都是非常经典的作品,所以希望突出作品本身的魅力和价值,而不去过多注解。这跟我们对学校教育的判断也有关系,拿现在学校的语文教育举例,往往是一篇文章反复细抠,总结段落大意、中心思想等等,一定程度上把孩子对作品本身的阅读美感破坏了,所以我们一开始就希望不添加会影响孩子阅读的辅助手段,就让他们直接读作品,相信作品本身的震撼和感染就足够了。

澎湃新闻:这种做法在叶嘉莹先生编选的《给孩子的古诗词》中表现得特别显眼,书中只有诗词的白文,完全没有注音和解释,这种做法的风险你们编书的时候有讨论过吗?

李学军:叶嘉莹先生这本书比较特别。编这本书的时候为了要不要注音、注释专门跟叶先生讨论过,叶先生非常反对支离破碎地一个字一个字去解读古诗,她很强调诗的完整意境,每首诗的节奏、从头到尾吟诵下来的连贯性,她自己讲诗也是这样整体讲解的。注音呢,叶先生是从古诗韵律来读诗的,古音中一些入声字跟今天普通话的发音不一样,按照现在的读音,就不符合古诗词的格律了,所以她也反对注音。后来书出版了,很多读者反映没有注音注释给孩子读起来有点费劲,家长自己也不敢肯定读得对不对,这个情况反馈给叶先生后,她非常重视,但她还是不同意简单地注音和注释,而是提出把所有218首古诗词全部诵读讲解一遍。九十二岁的叶先生,每次讲解、吟诵一个小时,前后录制了十多次,终于把全书录制完,让我们非常感动。我们把录音整理成文字,叶先生又逐字逐句审阅,最终形成了《给孩子的古诗词·讲诵版》。在这一版里,我们加入了二维码,可以扫描收听叶先生的录音,作为阅读这本书的辅导。叶先生说她希望有更多的孩子能够接收到她对于古诗词的传播,如果通过这本书而喜欢上古诗词,这就是满足了她最大的心愿了。

《给孩子的古诗词·讲诵版》内页

澎湃新闻:这套书在装帧风格上也跟一般针对孩子的图书大相径庭,特别值得一提的是,《给孩子的汉字王国》获得了今年“中国最美的书”的称号,那么这套书在整个形式和装帧设计方面你们当初是如何定位的?为什么会选择这样一种风格?

《给孩子的汉字王国》

李学军:我们相信美的东西是所有人都能够欣赏的,不管成人孩子,是美的,一定能够打动人。大家可能会认为比较鲜艳、花哨的东西才是孩子喜欢的,其实并不一定。我们这套书的封面,朴素中透出清丽和有趣,据我们得到的反馈,孩子们也很喜欢。有时候,成年人会有一种思维局限,常常把童书设计得比较幼稚,其实这是放弃了一种美育。高品位的审美能力,也是需要从孩子就开始培养熏陶的。

在“中国最美的书”获奖作品中,大部分都是装帧考究、设计感特别强的书,而评委会给了这本朴素的《给孩子的汉字王国》一个奖,说明他们对这种美的认知眼光,很感谢评委会的充分肯定。

《给孩子的汉字王国》内页

澎湃新闻:这套书的市场反响挺大的,大概的销量或是卖得最好的单品方便透露吗?

李学军:第一本《给孩子的诗》已经二十七刷了,整套书销量早已经超过百万。每个单品都在稳定地重印。

《给孩子的日历:2017》内页

澎湃新闻:目前这套书已经出了七种,还出了一本周边产品《给孩子的日历:2017》,想问下这个系列后续还会有些什么品种呢?

李学军:我们对这套书的策划不断在深化中。按照希望给孩子提供人文素养培育的目标,包括文学、历史、哲学、艺术、科学这些领域,孩子需要奠基的对人文和自然的认知,我们都会涉及。

澎湃新闻:目前童书市场已经是出版界各方争抢的宝地了,随着这套书的成功,你们后续对这方面选题的开拓有什么想法或计划吗?活字文化在这种竞争中的自我定位又是怎样的?

李学军:很多年做人文书的积累,肯定会投射在我们做童书的过程中。活字文化的童书品牌是“小活字”,做了一些图画书,这些书不萌,不是一般意义上“可爱”的风格,但是很美,有打动人心的力量,像《小图雅搬家》《在黑煤山上玩的时候》《竹林里的青蛙公主》等等,会深深地触动你。

《桃花源的故事》内页

其实,小活字最早的定位是做原创童书。现在国内的绘本大多是引进的,大家都在抢各国优秀的选题,我们觉得,如果中国的孩子都只是看着引进版的童书长大,那该是多么大的遗憾。所以我们决心做自己的优质童书。但是做原创很难,也很慢,一年做不了几本。我们不是缺画家,是缺好的故事。创作优秀的童书故事,需要有童心和想象力,这是国内的创作队伍比较欠缺的。所以我们现在比较成功的原创图画书,多是由传统故事改编,比如《桃花源的故事》《梁山伯与祝英台》,经典的故事与中国的绘画结合起来,成功率比较高。

《梁山伯与祝英台》内页

客观评价,现在国内原创童书的整体水平跟欧美、日本相比还是有差距的。这个差距就是我们努力的方向,我们要不断推动从自己文化中产出好作品,做自己的好书。总是做别人的书,就没有完成出版人的文化使命。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