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艺术进入社区:一周城市生活

王越洲 杨卓尔 薛之韵
2021-12-17 16:24
来源:澎湃新闻
城市漫步 >
字号

从上世纪六十年代诞生“公共艺术”概念以来,艺术家到底以何种身份、何种方式介入到在地公共艺术创作中尝试颇多。1994年,艺术家苏珊妮·莱西曾在美国奥克兰一栋大楼顶楼停车场上邀请220位高中生,坐在不同的车里聊天,话题涉及家庭、性、毒品、文化、教育和未来,并邀请了几百位市民和记者在现场走动,听他们讲话。这个名为“屋顶着火了”(The Roof is on Fire)的项目,是艺术家发起的一次公共艺术活动,她建立了一个平台,让大众有机会听到青少年的所思所想。

如何既能有效激发民众的主体性,又能避免他们被“工具化”?艺术以何种面貌介入公共生活和公共空间?在前不久结束的2021上海城市空间艺术季中,尽管困难重重,桂巷菜场美术馆和艺术夜校项目还是为曹杨新村这个新中国第一代工人新村留下了可贵的社区遗产和社区治理经验。

(本期主持:王越洲)

近期回顾 

关于桂巷菜场美术馆的一些思考

全球化叙述逐渐式微,同时,虚拟网络模糊了大众对于“周边”的概念,原子化发展的个体对于逐渐成为孤岛感到厌倦,对社群的渴望再次被激发。在这些前提下,一些人将视线转向了自己生活的社区,并且试图通过进入社区、融入社区,以找到能够重新连接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可能性。

另一方面,“在地性”是当代艺术领域内一个持续被关注的话题。就像桂巷菜场美术馆项目策展人施瀚涛所言,现在很多艺术机构、艺术家、策展人都在寻找一种机会突破美术馆的墙,寻找能够真正和社区、和人连接起来的途径。

对于“社区生活”的关照也反映在本次上海城市空间艺术季所讨论的主题——“15分钟社区生活圈”。我很有幸以一名工作人员同时兼活动参与者的身份参与了样本社区——曹杨社区内的桂巷菜场美术馆项目。因而这篇文章是我对于本次项目的观察以及自己对于艺术进入社区的一些思考。

就如上文所提到的,“在地性”一直是当代艺术中一个从未被停止讨论的话题。特别是将其聚焦到某一特定社区内时,它所带动的对于公共生活的讨论会将艺术更容易地转换成贴近社区居民生活的行为与内容。就如这次桂巷菜场美术馆中的一项重要内容,艺术夜校系列工作坊一样,其本身并不仅仅是将“艺术”概念搬入曹杨社区,单纯地邀请艺术家在此地创作两周或两个月,最后形成一件“好看”的作品,而是将艺术家与在地居民或者关心曹杨地区的艺术爱好者、在校学生对接起来,通过交流、实地考察和文献研究去了解曹杨,最终创作出能够反映大家共同兴趣的作品。

以艺术家小龙花的工作坊“曹杨新村构成图鉴”为例,老师与学员在课程前半段时探访了刚刚更新完的曹杨一村,听取了在地者讲述成套改造后的一村。同时,还去了因装修搬迁在外的曹杨居民存储家具的仓库,在翻看不同年代、不同形态的家具与生活用品之后,学员们按各自感兴趣的主题进行组队并且进行更深入的文献调查。最终作品呈现为一件按比例复刻的曹杨一村,其中每组将自己的研究转换成形式各异的艺术创作,例如运用羊毛毡做的体现不同年代下结婚形式的房间,用影像描述的三代之家的温馨与窘境等。

小龙花的小房子

另一方面,要警醒的是在未清楚定位艺术在社区营造中的职能之前,社区艺术实践很容易沦为装点社区景观的一部分。艺术介入社区很大一部分职能是为了将在地者纳入到对公共事务的讨论中,以此增进他们对于本地区的联系与归属感。如果只是单纯地追求快速变现的艺术展陈效果,最终的结果都可能导向将艺术实践与本地居民的生活架空,两股平行线之间无法产生真正有意义的碰撞。

桂巷菜场美术馆其中一项展览内容是两位曾经在普陀区文化馆工作过的艺术家陆元敏与李树德的摄影与速写作品。他们分别以不同的记录方式,将几代人对于曹杨过去与现在的记忆串联起来。在展览开幕当天有许多周边居民前来参观,这些与他们生活息息相关的作品吸引他们反复入场,并且积极地与艺术家及策展团队沟通。然而可惜的是,受制于展陈条件等外部因素,展览周期不得不缩短。所幸的是在桂巷菜场美术馆未被充分展示的作品从12月8日起到2022年1月9日在刘海粟美术馆一楼公共空间展出。

桂巷菜场美术馆开幕当天照片

成果展前言

成果展现场

关注社区营造是为了增加大众在公共领域内的互动性、粘合性与积极性,但这条道路且长。正如桂巷菜场美术馆成果展的前言所写的,“公共艺术与现实社会环境之间依然存在着很大的需要磨合的空间”。无论是上文中提到的对于社区艺术实践的认识,还是本文中尚未被提及,但真实存在的另外一个问题——持续性,都是值得关注社区营造、关注社区艺术的实践者认真思考的问题。

(图/文:杨卓尔,本科毕业于皇家墨尔本理工大学学前教育专业,现就读于墨尔本大学艺术策展专业。作为前幼儿园老师、现役入门级别策展人和“偶遇312”艺术空间主理人,关注儿童艺术教育和社区营造议题)

本周主题推荐

书|《一起——公共艺术创作实践与思考》

作者刘毅用6个“一起”:一起定制、一起进入、一起表演、一起使用、一起创作、一起分享,介绍了他从学生时代的探索到今日公共艺术作品的创作实践,也通过论文、评论与对话等形式记录了他在商业体、公园、公共图书馆等不同场域下进行公共艺术项目实践的思考。

书|人造地狱——参与式艺术与观看政治学

《人造地狱》是一部关于社会参与式艺术的历史性和理论性概述。作者探索二十世纪的艺术轨迹,遍历了未来主义和达达派;情境主义国际;东欧、阿根廷和巴黎的偶发艺术;1970年代的社区艺术运动等,并试图找寻此类艺术项目的标准。

书|社区剧场的亚洲展演

社区剧场的迷人之处,在于人与人之间通过戏剧,得以相互连结和深度交流,它召唤着戏剧最原始神秘的意义,宛如一场场在台湾各地进行着的现代仪式和祭典,以最原始朴素的形式,进入田野村庄,搜索人文地景、历史风俗,记录文化变迁,重建逐渐消失的地方感。

音|不学无术:对谈李安琪 理想的公共艺术教育应是免费的

在这期节目中,香港独立艺术空间Para Site前教育与公共项目策展人李安琪从自身的公教经验出发,谈了谈对美术馆和独立艺术机构公共项目的理解和实践。

线下活动推荐

上海·讲座|从“嫏嬛福地”到藏书园林的营造

详情请关注 半层书店微信公众号

上海·讲座|袁筱一谈文化的巴黎与上海

详情请关注 建投书局客微信公众号

上海·活动|闲下来周末活动

详情请关注 闲下来合作社微信公众号

上海·放映+工作坊|二高表演《恭喜发财N+》

详情请关注 McaM上海明当代美术馆微信公众号

上海·展览|雷磊&苏文“回收:”

详情请关注 Special Edition Project微信公众号

上海·展览|青策计划2021

详情请关注 烟囱PSA微信公众号

上海·即兴音乐会|衍生之音——“万物的声音”展厅里的即兴音乐会

详情请关注 西安美术馆微信公众号

上海·展览|一年又一年·档案2021——首届上海当代新兴版画推介

详情请关注 刘海粟美术馆微信公众号

上海·展览|URBANCROSS Gallery x ROMA

详情请关注 UrbanNetworkOffice微信公众号

上海·展览|建筑师的图房2021回顾展

详情请关注 UrbanNetworkOffice微信公众号

上海·展览|回望:外滩的9个隐身片段

详情请关注 ROCKBUND洛克外滩源微信公众号

北京·分享会|“我认为要尽可能多地讨论艺术和艺术家”——戴米恩·科佐勒的影像分享会

*活动时间为2021年12月19日
详情请关注 北京中间美术馆微信公众号

北京·论坛|景贤作圣:中国圣贤的多学科探讨

详情请关注 北京大学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院微信公众号

北京·展览|2021青年艺术100年度展

详情请关注 青年艺术100微信公众号

北京·展览|“向光而行”新媒体艺术展

详情请关注 北京时代美术馆微信公众号

成都·展览|图像·关系——第三届1839摄影奖获奖作品展

详情请关注 成都当代影像馆微信公众号

广州·互动戏剧|流动的心声

详情请关注 广东时代美术馆微信公众号

深圳·讲座|王鲁湘:乡村文化漫谈

详情请关注 深圳讲座展览活动微信公众号

深圳·展览|丹尼尔·克诺尔:《物化》

详情请关注 深圳讲座展览活动微信公众号

厦门·展览|钟雨哲个展——景观的消融

详情请关注 三影堂摄影艺术中心微信公众号

西安·分享会|城市文学与想象文学

详情请关注 西安方所微信公众号

线上活动推荐

线上讲座|侯丽:发现大庆:资源、石油景观与城镇化

详情请关注 无空间WuSpace微信公众号

线上讲座|超越中国都城的中国都城

详情请关注 HNU岳麓书生微信公众号

线上讲座|刘石《东坡命题与摩诘诗画》

详情请关注 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微信公众号

(如果您想联系我们,请发邮件至dongyl@thepaper.cn)

    责任编辑:董怿翎
    校对:张亮亮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