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赵孟頫黄公望领衔,“元代的江南”将现苏博

澎湃新闻记者 李梅 整理
2021-12-17 19:42
来源:澎湃新闻
古代艺术 >
字号

“江南好,风景旧曾谙。”千百年来,江南地区的文化与风情一直让人向往。澎湃新闻获悉,12月22日起,苏州博物馆年末大展“元代的江南”将在苏州博物馆本馆(东北街204号)对外展出,并将持续到2022年3月22日。

展览策划以江南印象、风物、信仰、雅集为脉络,择书画、器物珍品,重构氤氲隽永的江南图景,再现多元并包的元代风情。其中,既有故宫博物院、辽宁博物馆、南京博物院等馆藏赵孟頫、鲜于枢、任仁发、黄公望、倪瓒、吴镇、王蒙等书画名迹,也包括上海博物馆、国家图书馆、天津博物馆、苏州博物馆等收藏的重要元代江南文物。

据悉,苏博12月25日晚还将举办沉浸式雅集“江南之夜”,包括“邂逅江南”服饰走秀、“寻踪江南”专场导览、“逸乐江南”传统游戏等。

元代赵孟頫《 饮马图卷》 局部

据苏博公布的资料介绍,南宋灭亡后,元在其故地置江南诸道行御史台,监察江浙、江西、湖广三行省,其中又以江浙襟江带湖,运河贯通,控扼海外,可谓元代江南根本之地。得天时、地利之宜,元代江南岁输税粮,榷货四方,生产贸易持续繁荣。其时,地域壁垒消弭,南北通路甫开,北人南下、南人北上均成潮流,尚有海外佳客慕盛名而来。四方之士汇于江南,在生活中以族群、阶层为别,各依其本俗、循其章法,又在交往间相互了解、相互影响,有江南人竞相佩北方减铁为饰,亦有外来者学士人文化、尚江南工艺。不同信仰在此间传播,江南多地建起教堂、清真寺,然未能撼释、道之根本,儒、释、道思想进一步融合。

社会元素骤增之下,江南的工艺美术领域出现新兴力量,青花瓷自此兴盛,远销海外;传统门类、风格亦未消亡,张成、杨茂之漆作,朱碧山之银槎杯,皆技法精妙,文人意趣浓厚。而江南文人主导的社会风尚还不止于此。雅集之风日臻鼎盛,大批名人逸士结社赋诗、唱酬集会,昆山顾瑛之玉山雅集更是极尽风流。绘画艺术亦因江南文人孕育出新的风尚,文人画家托古改制,师法自然,以书法笔趣入画,绘就山水、草堂,抒写胸中逸气,自由娱适,清新脱俗。

一   江南印象

元代是中国艺术史上空前变革的时代,尤其是绘画艺术。从唐宋时期孕育的中国画新风,至元成了一种风尚。在政治、经济、文化等因素的综合作用下,元代画家一转宋画严于形似、富贵华丽的冶艳之风,以书法的笔趣和动态结合作者个人的学识、涵养,将诗思、文心写入画意,满纸逸气,超凡脱俗。

元代绘事以江南为盛,这里悠久浓厚的文化氛围,别具一格的自然景色和相对宽松的文化政策,让众多入仕无门、进阶无望的元代文人纷纷隐居此地,一时间孕育了如赵孟頫、鲜于枢、任仁发、黄公望、倪瓒、吴镇、王蒙等书画俊彦。

江南,对于这些文人画家来说不仅是身体的归宿,也是精神的栖居。他们以手中毫翰,或写萧疏淡远,或写浓密葱郁,或作神采飞扬的书法,无声诉说着他们在江南大地上的故事,记录江南烟雨带给他们的感动。绢素之上,实是江南心印。

书法

元代书法以江南为重,这要归功于赵孟頫。他提倡复古,取法晋唐,篆、隶、楷、行、草五体兼能,尤长楷书,以清新脱俗、高雅出尘为后世楷模。

除赵氏以外,元代的江南还有如鲜于枢、杨维桢、倪瓒、陆居仁等书法名家,不可忽视他们在书法史上的地位。此次展出的书法作品,通过文本的形式向我们呈现了元代江南文人的生活画面。

杨维桢 行书梦游海棠城记卷
元 纸本 行书 天津博物馆藏

 

赵孟頫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册 元 纸本 行书 辽宁省博物馆藏

赵孟頫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册 元 纸本 行书 辽宁省博物馆藏

 

赵孟頫 临皇象急就篇卷 元 纸本 草书 辽宁省博物馆藏

赵孟頫 临皇象急就篇卷 元 纸本 草书 辽宁省博物馆藏

绘画

在元代江南文士的推动下,中国绘画从宋朝开始的“文学化”进程持续发酵。赵孟頫在此基础上提出“书画同源”的概念,无疑是技术层面的圭臬。

而后出现的黄公望、吴镇、倪瓒、王蒙,即被后世所称的“元四家”,深受其影响,在长期的绘画实践中,将个人的笔墨情趣寄托于江南的山川林木、溪涧泉流之中。

展览将展出的元代赵孟頫《 饮马图卷》藏辽宁省博物馆。纸本,水墨。画心纵25,横59.8厘米。白描一奚官,身着长袍,头戴乌帽,足踏革靴,双手端一木盆,内盛清泉,屈身吃力前行。迎面为一立柱,上拴一马,正昂首拽缰欲饮。无衬景,人物神态奕然,衣纹线描细劲流畅,墨勾马身,局部晕染,骨壮膘满,体姿丰肥可爱。造型准确,用笔精工,刻划入微,古朴雅秀,深得曹韩之法。末署“子昂”单款,钤“赵氏子昂”“松雪斋”二印。引首有止??大字篆书 “饮马图”三字,画心余纸为元末明初宋濂小楷书题,拖尾有元末明初名人柯九思、丁复、唐珙、祖瑛、刘基、释守仁、韩性、张大可、胡一中、佛陀恩、凌说、潘嚞、姚安道、本无、李孝光、危素、钱宰、释弘道、郑嘉、王谊、李勗、王怿、周岐凤等二十余人题记及诗题。先后为元季高士之秦、释别峰,后传至释道初。此时均在绍兴宝林寺中收藏。明永乐时落入李彦政手。明末李肇享收藏,清初为高士奇所获,不久入清宫。名鉴藏家顾复《平生壮观》、吴升《大观录》、高士奇 《江村销夏录》及康熙时编撰的《佩文斋书画谱》等书有著录。

元代赵孟頫《 饮马图卷》 藏辽宁省博物馆

元代赵孟頫《 饮马图卷》跋文(局部)

黄公望 富春大岭图轴 元 纸本 水墨 南京博物院藏

 

王蒙 竹石图轴 元 纸本 水墨 苏州博物馆藏

 

赵天裕、柯九思等 七君子图卷 元 纸本 水墨 苏州博物馆藏

赵天裕、柯九思等 七君子图卷 元 纸本 水墨 苏州博物馆藏

二   江南风情

元代疆域空前辽阔,社会构成多元复杂。元代政府实施诸制并举、因俗而治的政策,在百余年时间里,于江南这片土地镌刻了独特的印记。

元代江南延续了宋代经济繁荣发展的态势,运河和海上航道为不同地域、不同族群间的相互交流创造了更多的可能性。江南地区出产的大量丝绸、瓷器等手工艺品远销海外,备受青睐,一方面刺激了生产工艺技术的提升,另一方面,多元文化、风俗的碰撞为元代江南手工艺制造提供了新的设计灵感。

相对稳定、开放的环境也使江南的人文面貌产生了新的特征。各类宗教在江南地区传播,呈现多元化的宗教生态。交游之风在元代江南地区空前繁盛,各民族士人交往密切,或游乐山水,或品鉴博古,通过作品抒发个人情感,活动的规模和影响都不断扩大,将中国古代文人雅集推到了一个新的高峰。

风物

大一统帝国的建立终结了长久以来的动荡不安和南北隔离。元代江南稳定繁荣发展,“百司庶府之繁,卫士编民之众,无不仰给于江南”。特别是手工业领域,织绣、金银器、漆器、玉器、瓷器等各个品类都有所发展。

元代江南的工艺美术较多地保留了两宋遗风,同时,官府的需求、北方工艺美术的风格技法、少数民族乃至其他国家的审美取向,也给创作和生产注入了新的元素。 

云龙八宝纹缎裙 元 苏州博物馆藏

 

刻划牡丹如意 云边金盏托 元 南京博物院藏

 

“朱碧山”银槎杯 元 吴文化博物馆藏

张成造剔红婴戏图盘 元 浙江省博物馆藏

信仰

元代江南地区佛教盛行,禅宗及密宗都得到了充分的发展。元政府给予神职人员优于一般平民的社会地位。在元代的十个职业等级中,僧居第三,道居第四,仅次于官和吏。与历代有所不同,元代的寺院道观,不仅占有大量土地,还大力从事商业和手工业。

在元代海上贸易的影响下,元代江南多元文化汇聚,外来宗教在江南及东部沿海地区拥有众多信徒。得益于统治者对宗教信仰宽容的政策,摩尼教、犹太教、印度教及东正教、天主教也在江南地区传播开来,使得元代江南的宗教信仰呈现“国际化”的特征。

影青象形烛台 元 吴文化博物馆藏

影青象形烛台 元 吴文化博物馆藏

 

刺绣观音像轴 元 南京博物院藏

 

龙泉窑青釉描金佛龛 元 安徽博物院藏

 

景德镇窑卵白釉加彩梵文盘 元 上海博物馆藏

雅集

有元一代,雅集活动深刻影响了文人的交游与创作,及至元末在江南迎来鼎盛。元末江南的文人雅集往往由资财雄厚、向慕风雅的一方富豪主持召集。上佳的书画收藏、豪华精致的园林、清新秀丽的山水,是雅集最好的背景。

海内贤士大夫闻风景附,出入于雅集文会,以文会友,唱和品题,饮酒赏乐,记文作画,风雅之至,倾动江南。由元代雅集可见江南文人社会网络之密、人文艺术创作之盛,后世对此的赞赏、憧憬之言甚多。雅集活动中诞生的诸多传世作品也为人称颂,影响自不可谓不深远。

其中,江南最著名的雅集无疑是“玉山雅集”,主人、召集者是吴中巨富顾瑛。他从小生于官宦之家,祖父任职元廷时,定居昆山界溪。因为当时统治者对商业和贸易的重视,元朝的士风不再视商贾为恶俗。顾瑛十六岁时就沉浮商海,不到十年再回昆山时,已成为苏州地区屈指可数的巨富之一。 玉山雅集大体上从至正八年(1348)到至正十九年(1359)前后持续近十余年,最多的一年举行了二十余次。参加雅集的人既有本地文人,也有因流寓、游学、仕宦而经过吴中的南北人士;既有蒙古人、色目人,也有释道僧吕;既有诗人,也有书画家和戏曲家,几乎囊括了元代后期的知名人士。他们或饮酒赋诗,或品鉴古玩,或挥毫泼墨,或清谈名理,或寄情山水,或观赏歌舞,无不兴尽而罢,可谓极世俗人生之乐事。

此次展出的顾瑛撰《玉山璞稿一卷 (元)》 清抄本为中国国家图书馆藏。

无款 楷书南屏雅集诗卷 元 纸本 小楷书 故宫博物院藏

无款 楷书南屏雅集诗卷 元 纸本 小楷书 故宫博物院藏

  

玉山璞稿一卷 (元)顾瑛撰 清抄本 中国国家图书馆藏

 

玉山名胜集二卷 (元)顾瑛辑 明抄本 中国国家图书馆藏

苏博12月25日晚还将举办沉浸式雅集“江南之夜”,包括“邂逅江南”服饰走秀、“寻踪江南”专场导览、“逸乐江南”传统游戏等。

展陈现场

元代的江南

展览时间:2021年12月22日-2022年3月22日

展览地点:苏州博物馆本馆(东北街204号)

(本文据苏博提供资料及相关博物馆收藏品资料整理)

    责任编辑:顾维华
    校对:栾梦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