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苍生不老,碧树常青|铁凝谈徐光耀的文学创作

2021-12-18 19:05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湃客
字号

“在河北乃至中国当代文学史上,徐光耀先生堪称一位重量级的作家。在其90年的人生历程中,他的文学创作涉及小说、诗歌、散文、纪实文学、电影文学剧本、杂文、文学理论与批评等多种文体,为我们留下了《平原烈火》《小兵张嘎》《昨夜西风凋碧树》等一批影响深远的经典作品。

徐光耀是一位作家,更是一名战士。读他的作品,从其第一部长篇小说《平原烈火》,到读者耳熟能详的《小兵张嘎》,再到新时期有所突破的《望日莲》《四百生灵》《冷暖灾星》,我们都能深切感受到抗日战争年代的血雨腥风,感受到强烈的“老兵”情怀和民族情感。

燕赵的慷慨悲歌,是古已有之的传统,生于斯长于斯的徐光耀自然秉承了这一方水土的雄浑气脉。无论是《平原烈火》中的周铁汉,《小兵张嘎》中的罗金保、老钟叔,还是《望日莲》中的女交通员,都有着为人们所崇尚的英雄气概:机智、勇敢、乐观、坚定、深明大义、不屈不挠。在这片没有硝烟的“战场”上,徐光耀以笔为枪,用一部又一部传世佳作淋漓尽致地书写那个血与火的时代,反映伟大的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自强不息、顽强拼搏的精神,以文学艺术吹响了时代前进的号角。

90多年来,经历了大风大浪的淘洗,血与火的锤炼,凭着坚定的共产主义信仰和对人民的深情挚爱,徐光耀成为了一名身经百战的战士和德高望重的作家,为我们树立了做人的榜样,作文的楷模。光耀如炬,他不仅用畅销不衰的作品映照着文学艺术的天空,更用忠诚与坚定为我们的时代留下了难以磨灭的印记。

愿徐老身体康健,文思不老,笔墨常新!”

这是主持人张晓华在“徐光耀创作大家谈“上的发言。今天为大家分享的是中国作家协会主席铁凝对作家徐光耀的印象和评价。

徐光耀(1925—),笔名越风。河北雄县人。中国当代著名作家、电影编剧家。曾任河北省文联党组书记、主席等职。著有长篇小说《平原烈火》,中篇小说《小兵张嘎》《冷暖灾星》,散文集《昨夜西风凋碧树》等。

苍生不老 碧树长青

文/铁凝

作为一位作家,徐光耀是令人敬慕的,他的文学之根始终扎在生活的厚土中,因有深厚生活的丰富滋养,有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写作源泉,使得他的作品读来特别有滋有味。他所亲历的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抗美援朝战争让他的笔墨与中华民族争取独立与自由的光辉历程紧紧联系在一起,即使在题材上偶有离开,他的行文间也自有一份刚健英武之气,像挺拔的战士,时时刻刻都在等待着冲锋。然而,要知道,对于一个作家来说,生活的这一份特别的“馈赠”往往意味着你必须被生活的大浪所席卷,甚至必须是“汤镬炼骨,魔焰炼魂,几番地脱胎换骨”。并不是所有人都能经受得住这番考验!

《小兵张嘎》书中插图

熟悉徐光耀的人都知道,他13岁参加八路军,当年加入中国共产党,但他并不是为了写作而走上战场,而是在那个弥漫着血与火的时代,和中国人民一起站到了生与死的十字路口。那些人与事,任何时候,只要一想起,就激荡着他的心怀。这大概也是他为什么能在25岁就出版了第一部长篇小说《平原烈火》的原因。《平原烈火》正是根据1942年冀中抗日根据地军民“五一”反“扫荡”的艰难历程创作的。那一场场战斗、伏击、突围,是燕赵儿女英勇不屈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的生动展现,同时也是作家徐光耀为自己那一代人曾投入其中万死不辞的火热青春的一份文学证明。

如果说,《平原烈火》的广受关注是徐光耀在文学上的初试锋芒,那么,奠定了作为作家的徐光耀的作品,则是一代代的孩子们耳熟能详的《小兵张嘎》。在当代中国文学的人物画廊里,“嘎子”已是一个无可争议亦不可替代的经典的孩子形象。在得知了徐光耀先生创作《小兵张嘎》前后的故事后,我曾感慨说:“他用他的笔让嘎子活了,而被他创造的嘎子也让他活了下去,他们在一个非常时刻相互成全了彼此。”从这个意义上说,那些曾经无比残酷的战争经历,为徐光耀提供了源源不断的生命能量。只要拿起笔,让思绪回到那个年代,就能重新获得力量,以百倍的勇气和意志,顽强地生活和写作。写作,也正是在这个意义上,呈现了它高于生活的价值。

《小兵张嘎》书中插图

上个世纪90年代,徐光耀依然在写他的抗战小说。这个阶段,他从描绘人的战争生活自觉进入书写战争中人的生活。“我的喜剧系列”的背景仍然多是抗日战争,但作者下笔的重心却转向了战争中人的更为复杂的、被遮蔽的精神深处。比如《我的第一个未婚妻》《杀人布告》《跳崖壮士》等篇章,无不体现着徐光耀在遭逢了诸种人生苦难之后,对自己所拥有的写作资源重新打量的郑重,以及由此引发的勇敢而有效的探索。这是他的命运与文学反复接头后的一次新的飞跃。他的这些探索,不单对当时的河北文坛产生影响,就是放在当时的中国文坛,也有醒目的光芒。

当一位作家在精神世界里始终与英雄的人民站在一起,可以想见,这位作家的人格会得到怎样的锤炼,精神会得到怎样的升华!这就是包括我在内的千千万万读者为《昨夜西风凋碧树》所震撼的原因。这部作品书写的是历史,内在的精神却是指向未来的。徐光耀怀着对于民族未来的责任感和使命感,超越一己之恩怨,思考社会发展,探索文化心理。在这部作品里,我读出了一位作家的真诚、从容与睿智,读出了其历经坎坷而不改其志的追求,读出了其充满人格魅力的叙述与沉甸甸的理性思考。而促使他做出这些思考和表达的,是他对祖国和人民的深沉的热爱。在获得了鲁迅文学奖的《昨夜西风凋碧树》中,徐光耀回忆说,当他承受巨大心理压力而感到要崩溃的时候,促使他顺利转移方向的,是“战争中的党和战争中的老乡”。抗战中的军民鱼水情给他留下的印象太深刻了,对人民的爱,在他人生最危急的时刻拯救了他,而他的一生,都在用自己清白做人的实践和质朴有力的文字去书写这份大爱。在这样的深情与厚爱中,苍生不会老去,碧树得以长青!

原标题:《苍生不老,碧树常青|铁凝谈徐光耀的文学创作》

阅读原文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