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盐田千春:红与黑之间,缺席中的存在

2021-12-20 08:06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湃客
字号

原创 雅昌艺术网 雅昌艺术网

生活中的盐田千春言语温柔,待人温和有礼。在龙美术馆(西岸)最新个展的开幕上,她穿黑红相间的上衣,黑色半身裙,及肩的长发让她显得格外娴雅沉静。从外貌上看,很难将眼前这个性情如水的盐田和苦难/生死抉择联系起来,更难以相信那标志性的、极具爆发性的黑红线交织出来的网构成的作品出自盐田之手。

这个外表看起来和顺的女性,拥有着的巨大能量,确实让人难以想象。

展览海报

2021年12月19日至2022年3月6日,龙美术馆(西岸馆)将推出展览“盐田千春:颤动的灵魂”,精选出艺术家1990年代至今的作品约80件,以数件巨型装置为主,同时包含丰富的雕塑、影像、绘画、舞台设计相关图稿等。这将是艺术家迄今为止最大规模个展继2019年在日本东京开启后,首次巡展至中国内地,全面回顾了艺术家过往25年的创作生涯。

艺术的开端:绘画与行为的尝试

“我将来想作为艺术家存在于世,除此之外我不想干任何事”,12岁的盐田千春立下了如此愿望,并通过绘画训练在大学时进入了京都精华大学油画室。

展览现场图:“盐田千春:颤动的灵魂”,龙美术馆(西岸馆),上海,2021,摄影:Shaunley

© 德国波恩VG Bild-Kunst图片和盐田千春

大学一年级的盐田便发现,自己所能选择任何事物作为主体,创作一幅抽象画对她来说仍是一种挑战。她目光所见的只有颜色,而创作工作中的滚滚热情,却只能深深隐藏在画作中,终从视野里消失不见了。盐田对技巧优先于内涵的艺术理念越来越沮丧,虽然她在操纵着这些历史悠久的绘画题材,但却再也无法忍耐她正在创作的轻浮之物。1992年,盐田创作了自己的最后一幅油画,名为《无题》。随后,她便将滚滚的创作热情,投射在行为艺术中。

1994年大二时,盐田态度鲜明的行为作品《成为绘画》便是她渴望挣脱枷锁的呐喊,她用红色的涂料泼向了自己和身后的画布,让自己和画布在某个视角中融为一体。这一学生时期的创作方式并很难谈得上学术意义,她只是通过此方式去呈现出那半年迷茫时光中的痛苦,以及那段时间对艺术和艺术家身与社会、生活间关系的思考。

展览现场图:“盐田千春:颤动的灵魂”,龙美术馆(西岸馆),上海,2021,摄影:Shaunley

© 德国波恩VG Bild-Kunst图片和盐田千春

毕业之后,盐田千春迫不及待地迁居德国,并师从她一直敬仰的玛丽娜·阿布拉莫维奇(1997年 - 99年间)。柏林浓郁的国际化艺术氛围令盐田千春耳目一新,并与她对打破创作媒介局限的躁动无比合拍,她创作出以空间和身体解脱艺术语言的包袱、表达个性主张的一系列作品。

在97到99年间,盐田千春的作品常与泥土相关,她将自己的身体全部交付与泥土,与之兼容。当盐田还是个孩子时,她每年夏天都会随父母前往高知县的祖父母家。她仍然记得自己是如何参观先祖坟墓的,以及当她和家人拔掉长在祖母被埋葬的地方的杂草时,她手上的触感和其中的恐惧。这是盐田第一次对死亡感到恐惧,“想象我在拔草时可能会听到祖母呼吸的声音,这让我感到恐惧”,盐田说到,“我试图一次次把泥倒在自己的脸上,听身体呼吸的声音,以重获意识,找寻自己真正的使命。对我来说,这是一个仪式。”

但无论是浸泡在泥水中,还将泥浆倒洒在脸上,其表现形式都还未逃脱早前的《成为绘画》。直到那一根根连接生死的线的出现。

红线:与记忆相连

1999年,在作品《与 DNA 的对话》里,盐田千春首次尝试用线作为作品的主要视觉元素:450只精心搜集、承载着记忆的鞋子,各自被一根红色的线拴住,又汇聚到某一点。远远看去红灿灿一片,颇为壮观。走进了再看,那些红色的线的另一头,似乎延伸到看不见的彼岸,死亡的一边。

未知的旅程

2016/2021

金属框架、红色线

展览现场图:“盐田千春:颤动的灵魂”,龙美术馆(西岸馆),上海,2021,摄影:Shaunley

© 德国波恩VG Bild-Kunst图片和盐田千春

实际对于丝线的使用,在盐田去德国以前就开始进行了。1994年,《从基因到基因》被认为是盐田第一件自己搜寻材料,以毛线作为材料进行创作的装置作品。这件行为艺术/装置作品曾于京都精华大学展出。“它有一种跳脱出传统二维空间的开放感,新的我从这件作品中诞生,到底DNA的传承会不会影响艺术创作者的大脑?这是我当时日夜思考的问题”。

外在化的身体

2019/2021

牛皮、青铜

展览现场图:“盐田千春:颤动的灵魂”,龙美术馆(西岸馆),上海,2021,摄影:Shaunley

© 德国波恩VG Bild-Kunst图片和盐田千春

客观来讲,那时的丝线仅仅作为作品中一种构成元素,一种绘画的表现方式,让作品更加视觉化。而如今在其作品中,丝线不仅牵连起生与死,更是艺术家自我情感空间的搭建与延续。关于线,盐田千春曾如此说道:“线变得缠结,互相交织,崩断,散开,它们不断地反应出我的内心世界,同时也表达着人与人之间关系的种种状态。”

从此,她经常用面向社会征集的方法收集日常物件,作为一种生命印记放入作品中。像是病床、旅行箱、钥匙、窗和鞋子等,介入到这些物件中寻到记忆和经历,去探讨生存和死亡的关系,并温情地诉说每件事物背后的故事。

内与外

2009/2021

旧木窗

展览现场图:“盐田千春:颤动的灵魂”,龙美术馆(西岸馆),上海,2021,摄影:Shaunley

© 德国波恩VG Bild-Kunst图片和盐田千春

如2009年的作品《内与外》,其中所用的窗子,便是盐田千春经过几年在德国收集来的。为了塑造这件作品,她每天都会走访二十多个工地,从朝到暮,与那里的人商榷。半年的时间里,无论是清醒还是沉睡,盐田所做的和所想的都是关于窗户。有些人让她免费拿走窗户,而有的人则想高价卖给她。意识到自己每天都筋疲力尽,盐田告诉自己,“我再也不想做这些事了”。但即便如此,她还是无法与这些窗户分离,仿佛自己被窗户附身了一样。“因为我觉得窗户就曾像皮肤一样。我觉得我仍然被困在那个既不在里边也不在外边的疏远的中间地带,无论突破我皮肤的、我自己的边界——或者更确切地说,我痛苦着,因为我试图突破它。”

这种处在非内非外夹缝之间的感觉,或许源于盐田千春在德国生活的缘故。她说,她觉得自己走到哪里都没有回家的路。这是旅居海外多年的人所共同的感情。而盐田千春的作品中呈现出来的强烈的不在场,对旧物的迷恋所传达的存在感,似乎同样与此有关。

聚集—追寻归宿

2014/2021

行李箱、马达、红色线

展览现场图:“盐田千春:颤动的灵魂”,龙美术馆(西岸馆),上海,2021,摄影:Shaunley

© 德国波恩VG Bild-Kunst图片和盐田千春

除了《内与外》,此次展览所展出的《聚集—追寻归宿》也是旧物堆积而成作品。这件作品有200多个手提箱,上面挂着红色的线条,像楼梯一样轻轻地上升,通往天堂。作品灵感来源于盐田过去在柏林发现的一个行李箱中的一份报纸。这时,盐田生活在德国已经生活20年了。生活在不同国籍的人之中,盐田有时会突然忘记自己是日本人。看着自己映在镜中,她意识到她有黑色的头发和眼睛。“你漂得越远,越多的糅合混杂,你就越能到达一个让你狠狠重新审视自己的地方”。为什么这些人会离开他们出生的地方,踏上寻找目的地的路?他们为什么要进行这次旅途?在这件作品中,盐田试图回想着这些旅人在出发那个清晨的感受。

我希望……

2021

线、纸、金属

上海K11美术馆展览现场

© 德国波恩VG Bild-Kunst图片和盐田千春

2021年,盐田千春创作了《我希望…》,延续了《手中的钥匙(The key in the hand)》的创作思路。只不过,这次她把钥匙换成了信件,信件下方静卧两只金属骨架制成的小船。于普通观众而言,这是一件极具沉浸感的作品,它很容易让人想起生命体验,想起生活。塩田千春照例用红线编织出一个能量场域,宛如血管般细密的精美红线构成类森林的装置,像极了这惊喜与错愕交织纵横的世界。仅用金属骨架制成的小船如同一艘航行在大海中的生命帆船,在波涛汹涌的苦难的浪花拍打下,纵然血肉零落模糊,生命依旧能留下坚硬的极具韧性的骨架,船头向上翘起,仿佛正在起航,即将开启一段史诗般的航程,驶入一个未知的所在。在这艘灵性的帆船上方,悬垂着的是各地爱好者在疫情后的心中的愿望,那是生命满载着一个又一个的点滴信念。

我希望……

2021

线、纸、金属

上海K11美术馆展览现场

© 德国波恩VG Bild-Kunst图片和盐田千春

在红线的两头,盐田千春的创作更多反映人类普世精神的作品——生与死、记忆、时间、秘密、家、缺席与在场,等等,这些作品更多地邀请观众从自身的角度去思考和体验。“心灵和身体渐渐彼此分离,我再无法让这些难以控制的情绪停止。我将自己的身体分散成碎片,在脑海中与它进行对话。不知何故,我明白了这就是将我的身体与这些红线连结的意义。表达这些情绪并赋予他们形式的行为也总是涉及到灵魂被摧毁”。

黑线:放肆嘶吼的恐惧

当表现记忆或是忧愁、不安的情感时,盐田千春采用的是红线。而当面对恐惧时,线就变成了黑色。

沉默中

2002/2021

烧焦的钢琴和椅子、黑线

展览现场图:“盐田千春:颤动的灵魂”,龙美术馆(西岸馆),上海,2021,摄影:Shaunley

© 德国波恩VG Bild-Kunst图片和盐田千春

2002年在瑞士卢塞恩美术馆的成名作《在沉睡中》,盐田千春用千丝万缕的黑色棉线相互交叉,缠绕在钢管单人病床边,而床上24位女性随性、安详的沉睡,带出了一份特有的安宁。纤细的棉线力量占据了整个展厅,在一个明亮的空间中硬生生地营造出日本的阴翳之美。在安宁与恐惧、整洁与杂乱、白与黑的对比中,隐约的感受到《恐惧与颤栗》中的一句经典话语——“为不安者才能得安宁”。

如果说《在沉睡中》是隐晦,静默的,那么 “灵魂的颤抖”所展出的盐田千春2008年著名作品《沉默中》,则是放肆嘶吼的。

时空的反射

2018

白色礼服裙、镜子、金属框架、黑线

展览现场图:“盐田千春:颤动的灵魂”,龙美术馆(西岸馆),上海,2021,摄影:Shaunley

© 德国波恩VG Bild-Kunst图片和盐田千春

盐田9岁那年,家里隔壁的房子曾发生过一场火灾。第二天,屋外有一架钢琴静静伫立。被烧得焦黑,笔以前更加美丽的让人记住。一种无法言语的沉默笼罩着盐田,在接下来的几天里,当那扇窗户把那种燃烧的气息吹进家里的房子时,她都能感受到自己的声音开始变得模糊。“有些事情深深地沉入了我的脑海深处,有些事情无论你怎么努力地去尝试都无法以身体或语言所表达的形式出现。但他们作为没有形式的灵魂存在。你越是想它们,它们的声音就越容易从我的脑海中消失,而它们的存在也越有形状”。

烧毁的钢琴被密密麻麻黑色的线网缠绕着,孤寂的地立在中央,令人感到不安、焦虑的同时,又有一种东方的凄美在那里。那围绕在钢琴四周密密麻麻的黑线编织成的网,就是盐田千春所找到的“语言”,是沉默中刺耳的声音。

难以把握的命运

盐田千春艺术创作的语法规则非常清晰:重复的、具有强烈色彩暗喻的纤维形成一个基本语法框架,再在其中填入一个寻常到几乎会被忽视的日常之物,而后静待这一寻常之物在能量巨大的场域之中不断发酵,最终爆发。

串联微小回忆

2019/2021

综合材料

展览现场图:“盐田千春:颤动的灵魂”,龙美术馆(西岸馆),上海,2021,摄影:Shaunley

© 德国波恩VG Bild-Kunst图片和盐田千春

国内观众认识盐田千春,大多是在2015年,当时她代表日本参加威尼斯双年展,作品《手中的钥匙(The key in the hand)》,让她更加名声大噪。

延续红色丝线的一贯思路,这一次的搜集物变成钥匙。盐田千春从世界各地成千上万的人们手中收集而来的钥匙。每一把钥匙都握着每一个之前他们日常使用时的记忆,就仿如和其他所有记忆的法宝一样悬挂在游客的头上。她认为,钥匙是非常重要而又让人熟知的,它们激发了我们要去探索另一个未知世界的灵感。

我们将去往何方

2017/2021

白色羊毛、金属线、绳

展览现场图:“盐田千春:颤动的灵魂”,龙美术馆(西岸馆),上海,2021,摄影:Shaunley

© 德国波恩VG Bild-Kunst图片和盐田千春

2017年,盐田的艺术创作又向前迈进了一大步。其装置《我们将去往何方》由近300000 码的白纱编织而成,将法国乐蓬马歇百货中心的地面和十层窗户全部覆盖。一共有150艘小船悬挂在这法国百货中心,在地面的展览由丝线巨浪缠绕而成房间,游客可以在其中穿行。尽管船只是盐田作品中一贯共同的主题,但此次的装置标志着她第一次使用白线,在她看来意寓纯洁、开始与结束。

同样在2017年,盐田千春也再度被医生诊断癌症复发,这为她的创作带来了更多的变数。在展览的最后,她用最新制作的《关于灵魂》(2019)展现了她对生死的思考,该件作品盐田以“灵魂”为话题向德国10岁的孩子们提问。与这件作品相呼应的是她以女儿的双手为主轴创作了《在手间》,在这件新作中,盐田惯常的线则被金针取代,意味著她对许多的未知与无法掌握的恐惧。

舞台设计:创作的更多可能

2003年至今,盐田千春为九部歌剧和喜剧作品创作了舞台设计。对于以“存在于缺席”为主题创作装置作品的盐田来说,歌手、舞者和演员“在场”的舞台空间是一个完全不同于传统博物馆展览的环境。因此,在盐田的舞台设计项目中,表演者往往会积极参与到舞台上的装置中。

歌剧《松风》于2011年在布鲁塞尔皇家剧院首演,舞台上放置了一个宽14米、高10米的大型装置,而舞者则从四面八方爬过盐田千春的黑网。这些舞台设计项目,通过与导演、表演者、编剧等的合作创造出多种视角,而不是单一艺术家的作品,为盐田实践自己注入了更广泛的可能性。因此,舞台设计成为她创作的重要支柱。

原标题:《盐田千春:红与黑之间 缺席中的存在》

阅读原文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