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社论】“法外施刑”,示众何时休?

2017-01-05 19:28
来源:澎湃新闻
社论 >
字号

又见示众,虽然不是押解游街,但张榜公示也同样有杀伤力。

贵州凯里市近期开展扫黄禁毒行动,为“警示教育更多的人员”,当地警方在对涉案人员进行惩戒的同时,还制作了“曝光榜”曝光其事迹。

这次凯里警方制作“曝光榜”,将震慑对象锁定了涉嫖涉赌人员等。尽管当地媒体称,榜单“对姓名、人物头像等要素作了处理”,听上去似乎不侵犯当事人隐私权、肖像权, 可从图片看,这些处理相当粗糙,只是将个人姓名中的一个字用“某”字隐去,而头像也只有眼部被打码,何况榜上还有家庭地址等信息。

对熟人而言,要辨识起来或许不难,特别是在流动并不频密的县域范围内。因而这难消侵权之虞。而“警示教育”并不能作为侵害隐私权责任的抗辩事由。

有些道理是老生常谈,可从现实看,常谈还得继续谈:涉嫖娼或赌博,通常只会受到治安管理处罚法的规制,不是犯罪。

对那些被公示者来说,他们已经被行政拘留,受到了法律处罚,再对其张榜公示,无异于搞“法外施刑”——对其“事迹”进行公告,就是公然施加“羞辱刑”,这超出了他们应承受的法律代价。当地警方此举,并没有法律依据。

值得反思的,是为什么某些地方、部门总是这么迷恋“公示”。前不久陕西兴平公捕才在社会质疑声中以官方道歉收尾,凯里警方又玩起了“示众”,怎么就不能从别人“吃一堑 ”里自己“长一智”?

依照福柯的权力理论,示众实质上是恐吓与羞辱,是要树立权力威仪,强化权力秩序。权力存在感的自我确认与强化,或许正是各类示众的根本目的。即便少数地方不是为了“扬官威”,而是为了震慑犯罪本身,那如此“严打”也是治理上的偷懒或无能。到头来,“无正义的伪法治”往往跟“无法治的伪正义”形成闭路循环。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