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在民国时的上海过年

袁灿兴
2017-01-28 09:58
来源:澎湃新闻
私家历史 >
字号

上海原属松江府,不过一滨海小县。自租界开设以来,十里洋场,繁华世界。进入民国后,官方推崇公历,革除旧俗,农历也被称作了“废历”。然一般上海土著,每当年节,却不忘相延旧俗。

腊月迎新年:有人忙购物,有人忙赚钱

进入农历十二月之后,沪上繁忙异常。店铺不论大小,都要挂出灯笼,贴出大减价的广告。菜场中,人头攒动,选购着价格比平时要高的青鱼干、鹅、猪肉、白菜、鸡蛋等物。南货店前,海参、木耳、冬菇等被扎成包裹,伙计忙得没有一刻空闲。糕团店、糖食店同样忙碌,堆砌如山的年糕,顷刻间就被卖光了。南京路上,各大百货公司布置得花团锦簇,五彩缤纷,礼品部、糖果部拥挤不堪,货物变成大包小包,飞散出去。

上海过年,就食物而言,消费最多的该是年糕。沪上年糕种类繁多,百果年糕、五仁年糕、豆沙年糕、巧克力年糕等等。宁波水磨年糕占据了市场的绝大部分。每到年底,都有人借了店铺门面的一角,摆了石臼,挂上“上等水磨年糕”的招牌,从早忙到晚,制作宁波年糕。这样的店面,到年底时随处可见。

农历十二月二十日左右,每个弄堂里都会有“切笋啊,切笋”的吆喝声。笋干是上海人过年时最常见的食物,不论大家小户,都要买些。笋干浸泡之后,就要开切了。不比切其他东西,笋干不大好切。嫌麻烦的主妇,就会专门请人切笋干。干这活儿的主要是靠近上海的江湾人。一到年底,江湾人带上条板凳,一把闸刀,一把菜刀,到上海做上十天的临时生意,赚点小钱回家过年。

年底时,沪上还会出现一些临时的市场。如二马路靠近望平街一段,就有临时花市。马路两旁摆满了腊梅、天竹、水仙和各种松柏鲜花盆景等。除了沿街摆摊外,规模较大的苗圃会短期租个店面,陈列各种花草竹木,做上半个月的好生意。上海人家过年,腊梅和天竹是必不可少的,都要跑去买上几枝回家。

腊月十五以后,家家户户都要谢年,意为一年将尽,合家平安,以香烛供具,迎神酬谢。食品以鱼鸡肉三种,尤重活鱼,此外还有干鲜果品,罗列案中。案前中央有聚宝盆,一般人家以木桶,富贵人家则以银制成,盛白米,插纸旗。右侧以柏枝插瓶中,枝上满挂小钱,系以红绿绒线、花生、荔枝、桂圆、枣子之类,谓之“摇钱树”。左侧以天竹、腊梅、松柏放在宝瓶中,取岁寒三友之意。酬神之日,约集好友,至午夜酬神毕,以菜肴招待客人,谓之“散福”。

沪俗农历十二月二十三日,大家小户焚纸轿纸马,送灶神上天,奏一年下界善恶。送灶神时,沪上人家特置“糖元宝”与“茨菇”作为供品。用此二种食物,因糖元宝甜腻,可以封灶神之口。而茨菇在沪语中谐音“是个”,玉皇大帝问话时,灶神就只说“是个,是个。”十二月二十四日起,浴室洗澡要照平常价格加倍。走进浴室,伙计会笑嘻嘻地把橘子、橄榄,送到客人面前。理发店从当日起,也要照定价加倍,叫做“打抽丰”。

除夕夜生活:青楼跑马车最特别

到了除夕当天,家家户户都要大扫除,清洁一番,以便过年。除夕的清理工作,也成为沪上工人与老板斗争的工具。有家国货公司职工,在年底要求提高奖金,老板拖着不肯给。除夕时,职工们就联合起来,进行“大扫除”运动,将店内弄得到处是水,又搬动器物,使客人没法购物。此时正是售货的最好时间,老板叫苦不迭,赶紧承诺加薪。

除夕夜,照例是团聚家人,做馄饨汤圆,吃年糕、芝麻糖、发禄球(以米炒成)。各大酒店总是座无虚席,福州路上的菜馆,每家门口都有“某先生请客”“某团体宴会”的牌子,以示生意兴隆。1938年上海沦陷后,春节被寄予了更多的内容。如爱国人士号召,在除夕夜吃“救国十锦菜”,以肉(资本家)、豆腐(工人)、菠菜(农民)、虾米(商人)、红萝卜(八路军)、青菜白菜(国民党)、冬菇(教友)、笋(军人)、金针(学生)、线粉(统一战线)十样组成。这道菜推出后,吸引了很多的沪上家庭,并成为当年流落在沪的难民的主打食物。

1938年春节宣传画,春节被寄予了更多的内容。
春节正是发财时,沪上各大剧院都推出强大阵容。某年新春时,天蟾剧院推出程砚秋压阵,中国剧院就计划请梅兰芳过来抗衡,而梅兰芳以为,既然天蟾剧院新春角色是程砚秋,他便不愿再登台。新春时,各大影院纷纷吹嘘,将以最精彩电影放映。当日电影院,根据电影的新旧程度来定价。一些观众发现,有的影院将美国已播放了一年多的旧片,冒充新片播放。到了除夕之夜,欠债者是最为难受的,他们或是躲入旅馆,或是钻入舞厅,或是看电影,或是泡浴室。除夕夜里电影院彻夜播放影片,为了吸引观众,中间还加演艳舞。对于躲债者来说,通宵电影自然最具吸引力了。

除夕夜,沪上满城开赌,骰子声、牌九声达旦不息。赌博时,人们有各种选择,有些人喜欢中国的牌九,有些人则选择西方扑克。掷骰子则在女性中比较流行,男性认为掷骰子不过瘾,输赢太小,不如玩沙蟹。各大旅馆人满为患,人们开房间就是为了赌博。到了过年时,流氓租赁房屋,设赌场开赌,入局必输。有一种露天赌博摊,以一个簸箕,将骰子置于其间,专骗工人辛苦之钱,“所赌以骰子为多,沿街皆是”。

民国初年,除夕夜沪上一度曾有种特别的娱乐活动,此即青楼跑马车之举。青楼中人于午夜时,各乘敞篷马车而出,自四马路而三马路,大新街而大马路,更东自外滩,西自跑马厅而归。马车出行时,两旁挤满围观的人群,顽童以掼炮猛力投掷,噼啪之声,不绝于耳。车中乘客屡有被砸伤或衣服着火者,此风俗风行一阵之后,也就消失。

年夜饭

拜大年、兜喜神、迎财神

在一番忙碌准备后,进入了大年初一。在沪上,年初一拜年被视为大典,最好在初一至初三去长辈处拜年,若是初四、初五去则为不敬。拜年时看到男性,要说“恭禧发财”,看到女性则云:“恭禧如意”。小辈看到长辈,都要喊一声“恭禧”,可以得到长辈给的压岁钱。长辈每年例给压岁钱,清代时,每次给铜钱一二百文,以红头绳穿成一串,多者给压岁钱四百文,豪阔之家则给一二枚现大洋。到了民国,钞票风行,压岁钱也改为红纸包裹,数额不等。

年初一有很多忌讳,如不能骂人、扫地、哭泣、倒水、汲水、乞火、随地小便、动针线、做工等。若小孩骂了人,则要用草纸擦擦嘴。不扫地倾水,意为“积财”。新年第一天,早晨开每一扇门,主人都要嘭嘭嘭地敲打三下,寓意通知门外的金银元宝快躲一旁,不然开门要压到脚板头。男主人、女主人起身后要立即洗手,在天井、家堂、灶上点线香和一对红烛。然后下隔夜用糯米粉搓好的“糖圆”,供给灶君等神。男子还要到门外放爆竹鞭炮,名为“开门炮”。

沪上习俗,年初一出门时,须向喜神方向走,称为“兜喜神方”。自破晓起,男女不绝于道。每年喜神的方位,在老黄历上有详细指示。过年时,道士早就准备好尺许红纸,粘在醒目处,给路人指示喜神方向。清代富家乘轿或马车“兜喜神方”,民国时乘汽车,一般民家则步行,天明后则各自散去。进入民国后,乘汽车“兜喜神方”者,每每被顽童、流氓投掷掼炮戏弄。

上海新年坐汽车

清代过年时,城内城隍庙、丹凤楼等处人满为患,北市则以虹庙最为热闹,浦东洋泾浜的定水庵等也是香火兴盛。到了民国,城隍庙、虹庙,热闹如故,丹凤楼则被改为东明学堂,香火断绝。到城隍庙九曲桥走走,是过年上海人的必备节目。沪上民谣云:“新年无事快逍遥,行过园中九曲桥,忽听儿童齐拍手,谁家鹞子半天摇。”过年期间豫园中游人如蚁,坠簪失物,时有所闻。携带小孩出游的,还得分外小心,以免小孩被“拐子”拐走。九曲桥畔河心亭中,红男绿女,倚栏凭眺,几无容足之地。江湖卖拳之流,戏法洋画之类,无不利市三倍。北市则十里洋场,画榖雕轮,联翩如织,林间品茗,花下开筵,良辰美景,赏心乐事。

当天叫花子也收拾干净,在篮中放上彩花,嘴中说着讨喜的吉利话。街上的乞丐看见人走过,尤其是碰到进香的太太们,说几句好话,总会有十几个铜板进账。新年起,茶馆中的茶多放两枚橄榄,名为元宝,也称“元宝茶”,茶价加倍,直到初四为止。饭店中的伙计,新年里说上几句好话,一壶元宝茶泡上去,外快也有若干。黄包车的价格,当日要翻上一倍,车夫开价时都比较含蓄:“新年啊,少爷客气些。”富豪家中,有客人来拜年,仆人只要迎上去说声恭喜,必会有打赏。

初二这一天,新婚夫妇必要到岳父家,称为“吃年酒”,请上亲朋好友作陪。新女婿上门,吃得特别丰盛,有“吃杀新女婿,饿杀老姑父”之说。沪俗新娘在冬至以后,即不能在外住宿,要待二月初二后才解禁。大年初三为“小年朝”,清晨男主人须点天香,同时在家堂、灶堂点香,用油煎的年糕来供奉。如年初一一般,当日也不能扫地不能倒水。

初四夜是极为热闹的晚上,当夜财神降凡,须于夜半迎接。是夜爆竹声、锣鼓声,通宵达旦。接财神的物品除了寻常祭品外,必有鲤鱼(谐音“利余”)二尾,称为“元宝鱼”,也有用红蛋一盘,称为“元宝蛋”。若裹馄饨,则为“招财馄饨”。接财神仪式结束后,要将“元宝鱼”携往水边放生。城隍庙九曲桥是放生的热门地点,八•一三事变时,城南发生大火,池鱼遭殃,沪上商家改将元宝鱼放到黄浦江中。妓院中接财神与一般商家无二,只是另有两根极长的甘蔗,谓之“节节高升”。香案前设一火盆,妓女在祭拜时,要以烧酒泼入火盆中,使火焰更旺盛,谓之“红出头”。进入民国后,虽然大力废除迷信,可接财神之风却丝毫不受影响。

年初五财神日,“爆竹相连不住声,财神忙煞共争迎”。当天各商店在清晨放爆竹,然后开张营业。晚上店主设置酒宴招待亲友,称为“财神酒”。法大马路鸿运楼,是上海餐馆中享有大名者,颇得商界青睐。鸿运楼虽以鱼翅闻名,在财神日有一道小菜最讨人喜。小菜叫“金元宝”,以糯米粉制成,迎合商人心理。鸿运楼看这道菜讨喜,又再配上一根“大金条”。所谓大金条,不过是把春卷做得特别大而已。

新年一路吃下来,玩下来,很多人已经疲倦。“拜年拜到初二三,大鱼大肉堆成山。拜年拜到初八九,走路好像老黄狗。”有些人已厌倦了鱼肉,开始思念素菜,“拜年拜到年初八,要吃萝卜泥里挖”。可新年的热闹气氛却还在延续,须到正月十五后方才停息。

上海人怎么过新年

正月十五接灶君,扯灯会

正月十五,沪上有俗语称:“正月半里接灶君,芥菜团子肉馄饨”。正月半中午,家家户户要裹馄饨,以荠菜为馅。晚上则做团子,团子馅有全肉、青菜肉、豆沙、枣子猪油、芝麻等,城里的团子一般比较小,乡间的较大。

当晚要“接灶君”,在灶堂贴上新的“灶君马帐”,对之点香磕头。接灶君要在夜深时,据说深夜来的灶君,比较容易对付。上海乡间,十岁以下的孩子,吃好团子,各自点好上灯笼,向田野走去,名为“照田头”。嘴中要唱各类儿歌,如“花好稻好小麦好、蚕豆筴筴绽,小麦挑两担”。十岁以上的孩子则拿了火把,到田岸上烧枯草,名为“炭芽洞”。当夜成年人出门观月看灯,要走过三座桥,可得吉利,称“走三桥”。走三桥时,连带的偷摘别人家的菜叶,以此拍自己的肩膀,名为“拍怨结”,可以驱邪降福。

当夜,沪上各处都有灯会。与北京等地比起来,上海灯会上的花灯总类较少。如城隍庙中灯店,仅有莲灯、球灯、人物灯、走马灯之类,洋场石路也仅有此数种而己。更有人觉得奇怪,“以上海洋场之繁华,而亦无龙灯,又未知何故也?”灯会之外,还有各处可以观灯。寺庙也过来凑凑热闹,办起“扯灯会”。当日寺庙之中竖起灯杆,灯杆上架以竹子编成的六角架,连以麻绳,可以升降。入夜后在六角架上,各安放灯笼一个,晚间点燃升起时,远望如宝塔。黄浦江中停泊的民船,则在桅杆上点燃桅灯,江中灯火璀璨,也是一景。

在民国年间,作为经济中心的上海,遭遇大大小小的多场战事。不管时局如何变化,就一般民众而言,生活总得继续。而过好新年则是每个家庭一年生活之中,最为重要的一环。民国时上海的很多风俗,在今日已消失,可对美好生活的追求,春节中所寄托的诸多祝福,却从未改变。

    校对:徐亦嘉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