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海德格尔孙女谈真实的祖父,孙周兴说中国男人应学习海德格尔

黄艾婷 臧继贤
2017-01-09 17:34
来源:澎湃新闻
翻书党 >
字号

近日,20世纪著名哲学家海德格尔的孙女葛尔特鲁特·海德格尔及其丈夫访问中国。葛尔特鲁特是海德格尔及其夫人生活的参与者和见证者之一,也是《海德格尔与妻书》一书的编者。1月5日至1月7日,葛尔特鲁特先后做客南京大学、南京先锋书店和上海钟书阁书店,进行了题为“生活世界中的海德格尔”的分享会。本次活动由南京大学出版社、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社会理论研究中心及相关书店共同主办。此外,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张一兵、同济大学人文学院教授孙周兴、香港中文大学哲学系教授王庆节以及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王恒等多位哲学学者参与了讨论。

1月5日,南京大学哲学系报告厅中挤满了前来听讲座的师生

中国为什么产生“海德格尔热”

德国哲学家海德格尔著作等身,其哲学思想隐秘而深刻,被众多读者奉为经典。长期以来,海德格尔在中国热度不减。在王庆节看来,在中国发生的海德格尔热是有一定原因的。

1月6日活动当晚的南京先锋书店

“一个原因是中国现在处于一个非常关键的转折点,此时需要我们对中国辉煌长久的传统文化进行彻底的反思。而这个反思过程恰恰能够同海德格尔的核心关注点联系在一起。很多人把《存在与时间》读作‘存在属于个人自由’,但不完全是这个问题。海德格尔关注的核心问题是现代性问题,他在对现代科学和民主、自由这些西方现代性的根基进行追问。海德格尔对西方现代性的思考也在促使我们对中国的文化和根基做重新的反思。海德格尔给出的答案我们或许不一定接受,但他提出的问题也是我们在可见的未来会一直关注的问题之一。”

1月7日,上海钟书阁书店也有不少慕名而来的听众

海德格尔平静面对死亡

葛尔特鲁特称海德格尔的书信是祖母作为遗物赠送给她的,但祖母要求2000年之前不能公开这些信件。所以葛尔特鲁特从1999年才开始阅读和整理信件,辨认海德格尔较潦草的字迹并且抄写下来,遴选出有趣或者重要的信件。

“除了哲学研究外,海德格尔也是一个非常勤于写信的人,他写给别人的信大多都被很好地保存和收集起来。目前他的12部书信集已出版,而且还有更多的书信集在筹备出版当中。”

葛尔特鲁特·海德格尔在南京先锋书店为大家读海德格尔的信件

在谈及对祖父的主要印象,葛尔特鲁特称“他首先不是哲学家,而是我的祖父,我印象当中,在我小的时候,家里人都说祖父是大学的教授,到处去做演说和讲座。他有很多的学生,而且用我们今天的话说有很多粉丝,大家对他都是非常崇拜的感觉。但对我来说好像他就是我的祖父而已,祖父在家工作时,我们不可以太吵,不能打扰到他。”

海德格尔

对葛尔特鲁特来说,祖父给她留下印象最深刻的事情是他的去世。“祖父在1976年5月去世,那时我21岁,职业是护士。我在医院里经历了很多危重病人的死亡,他们很多是非常痛苦的,或者像闹剧一样,但我觉得祖父在去世时有点看破生死的感觉,他面对并慢慢走向生命的终结,他拒绝人为延长寿命的方法,他的死在我看来是非常坦然的。”

海德格尔的哲学从来没有脱离生活

我们穿透海德格尔的哲学概念发现,其思想从来不是空中楼阁,而是深深扎根于现实世界。那么,哲学家海德格尔在现实生活中是什么样的呢?三场讲座中,葛尔特鲁特向大家介绍祖父的生活侧面,现场为大家朗读了从《海德格尔与妻书》中遴选出来的具有代表性的九封书信,并根据自己的生活经历和资料查阅情况对这些信做了背景介绍,从日常生活角度向我们描绘了一个有血有肉的海德格尔。

《海德格尔与妻书》书封

海德格尔在哲学上造诣颇深,但是他的成长轨迹并不是一条平滑上扬的曲线。 究其一生,尽管海德格尔早期和晚期思想差异巨大,但是其哲学从来没有脱离生活根基,海德格尔的哲学是产生于现实生活事件的缝隙处的,生活中的种种冲突造就海德格尔思想中对现代性的有力批判,才使海德格尔哲学在当代仍然散发勃勃生机。

海德格尔《林中路》中译本

孙周兴认为,生活中的海德格尔的重要性取决于海德格尔思想本身的重要性。“我个人实际上对海德格尔的政治文化和私生活是没有什么兴趣的,关于海德格尔这些方面的介绍加起来已经超过了海德格尔著作的中文翻译,对于思想家来说重要的是思想,然后才是故事。如果他的思想对我们没有帮助,我们为什么关注他的私生活。”但《海德格尔与妻书》是“很真实的书,这种东西的研究当然是很重要的,丰富我们对海德格尔真正的认识”。他认为葛尔特鲁特对于海德格尔的研究是一种以客观、历史的姿态面对祖父的生活事件和书信这类文本,通过书信这类文本接近海德格尔是一个很好的途径,这可以帮助我们更好、更真实地把握海德格尔哲学思想。

南大哲学系讲座提问环节,现场同学用德语向葛尔特鲁特·海德格尔提问

王庆节也认为海德格尔的哲学思想与其生活紧密相连。“显现在我们面前的海德格尔好像并不是非常高大上的,他是有激情,但是也有一些私情,这是真正的人生,这个会帮助我们了解一个真实的海德格尔,这些信很多地方也是非常可爱,这是我们第一个想跟大家分享的,读海德格尔,或者我们理解海德格尔有不同的层面,而这本书给我们带来了与哲学概念层面不同的经验。”

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王恒(左)和香港中文大学哲学系教授王庆节(右)

王恒认为,海德格尔首先是作为一个人,其次才作为一名哲学家而存在。王恒从自己切身的研究感悟谈起,认为我们理解海德格尔哲学必须要突破哲学概念造成的幻象,走出在头脑中构建海德格尔哲学的洞穴。回到生活处的海德格尔研究,才会让人感觉跟着海德格尔真正地“活了一次”。在生活细节处凸显的海德格尔才是一个真实的“我”的存在。

海德格尔是“最会谈恋爱的哲学家”

1915年,作为老师的海德格尔和作为学生的埃尔福丽德相识于研讨课上,很快他们就坠入爱河,两人不顾家人反对和宗教信仰差异私定终身。埃尔福丽德的家庭条件优渥,她是一位有教养有思想的新时代女性。在葛尔特鲁特讲述两人的爱情结合时,一位玫瑰色的海德格尔缓缓走进我们视线中。“我想在你的心里休憩,我想望向你眼睛里那宁静而又能使人心绪宁静的澄明。”埃尓福丽德给予海德格尔很多精神养分,认识妻子之前海德格尔对音乐不甚了解,结婚之后,在夫人的熏陶下,海德格尔对音乐产生浓厚兴趣,他对音乐的见解也多次在哲学思想中显露。

海德格尔和妻子埃尔福丽德以及两个孩子

由于海德格尔一次又一次和不同的女人发生感情纠葛,他们的婚姻不断地出现危机,生活的玫瑰色也渐渐退去,留下诸多现实瓶颈等待海德格尔去突破。面对埃尔福丽德的质问和声泪控诉,海德格尔解释试图挽回妻子。葛尔特鲁特从女性特有的视角为我们勾勒了海德格尔与妻子不同色调的爱情生活。

“书信是一种灵魂与精神的共同之处的形态”。在书信中,海德格尔表露了诸多真实状态。热恋时,海德格尔写道“在我们的婚姻中你的作用如宁静的道路,你那女性的存在在我最直接的创作现实中,你那母性的使命在我们形而上的命运之中,今天,这些对我来说都是我的生命中不能失去的能量,也是我们的爱情当中鲜活的作用和生命的关联——这些是我们生命统一体中形而上和历史的东西。”想要挽回婚姻时,海德格尔写道:“我也要把很多我耽误掉的东西给补回来——我谢谢你不断重新赠予我的信任——其实我本不配有的信任。”

同济大学人文学院教授孙周兴

对此,孙周兴进行了幽默风趣的点评。他认为从苏格拉底、康德到尼采,哲学家还都不会谈恋爱,而他将海德格尔评为“最会谈恋爱的哲学家”,那些呼唤“亲爱的小心肝”的甜言蜜语触动人心。在这一点上,孙周兴认为中国男人应该向海德格尔学习,“我们中国男人不太会甜言蜜语,包括我自己也是,不会老了还叫‘我的小心肝’。甜言蜜语也是一种本事。”

另外,孙周兴认为海德格尔并非是传统意义上的理性哲学家,“你的存在,始终与我共在,永远进入了我的思想”,海德格尔哲学不是理性的说教,而是一种打动人的语言。“当然海德格尔的生活作风不太好,要批判,但同为哲学写作者,我们应该学习海德格尔用哲学感动人。如果不能打动别人,自己爱的人都打动不了,就不要搞哲学了。”

海德格尔《存在与时间》中译本

王庆节也进行了精彩评论:葛尔特鲁特眼中的海德格尔不仅仅是玫瑰色的,更有丰富多彩的颜色。海德格尔的哲学思想看似形而上学,但实际上是我们生活的亲切感悟。真正理解海德格尔和妻子婚姻生活中的现实冲突,我们才会于思想深处理解海德格尔思想。

不能诗意地栖居,我们的家园受到威胁

“人,诗意地栖居”在中国已经是一句耳熟能详的话。而提出该论断的海德格尔的很多哲学著作是在小木屋中创作完成的。作为海德格尔哲学中不可或缺的重要意象,小木屋实际上和海德格尔妻子埃尔福丽德不可分割。现实中的小木屋是妻子1922年提前预支父母遗产,亲自为丈夫海德格尔设计并找人建造的。

讲座现场,葛尔特鲁特公开放映了关于小木屋的家庭电影。这部电影是其父亲约尔克在20世纪50年代末用手摇摄影机拍摄的无声电影,并作为70岁生日礼物送给父亲海德格尔的。这一帧帧黑白影像记录了生活中多彩的海德格尔以及他的生活环境。

海德格尔常去度假的小木屋

静默的影片中的托特瑙山风景迷人,在这样的生活环境下,海德格尔也并非我们从哲学著作中所了解到的那个冷峻严肃的海德格尔。他帮妻子搬木材、劈柴,坐在床上磨咖啡,冬日在小木屋前的山坡上滑雪,晴天在门前午休和邻居交谈。这些珍贵的镜头向我们展现了热爱自然、热爱黑森林大地的海德格尔,让我们看到了作为人的活生生的哲学家海德格尔,让我们在感性直观中接近了海德格尔。

据葛尔特鲁特介绍,海德格尔平时喜欢在小木屋度过自己的生日,还会和妻子互相朗读文学作品。在小木屋的客厅里,有一张德国诗人约翰·彼得·黑贝尔的照片,而海德格尔是这位诗人的粉丝,还会经常朗诵他的方言诗歌。

多次访问海德格尔故居的张一兵也讲述了自己探访故居和黑森林小木屋时的真实感受,他认为这对于探寻海德格尔的隐秘思想构境是有推进作用的。

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张一兵

对于小木屋,王庆节感慨到,哲学家海德格尔在自己的小木屋中经历自己的人生,审视、反思人的存在状态。“我们把小木屋、海德格尔的婚姻状态和家庭生活都看作一种栖居的状态,这样就能跟我们自己的生活连上了,这也是我今天读这本书和听葛尔特鲁特讲解的一点很重要的体会。小木屋也是海德格尔哲学的一个核心意象。如何呵护和经营我们生存的小木屋,也是海德格尔哲学一个很重要的方向。小木屋实际上象征每一个人心底里的家园,而这个家园现今受到了威胁。”

对于海德格尔的生活状态,王恒谈及著名的哲学论断“向死而生”, 认为“向死而生”对于如今的中国人很有启发意义,“当下中国人不畏死的生活态度难以理解,我们真的没有把死当回事,因而做出很多有害于自然、人类的事情,而海德格尔热爱自然的生活姿态是富有意义的。”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