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网络媒体走转改|江苏盐城风灾后,废墟上生长出更坚固的新居

腾讯大苏网
2017-01-10 10:11
来源:澎湃新闻
中国政库 >
字号

2016年6月23日14时许,江苏盐城市阜宁县、射阳县部分地区突发龙卷风冰雹严重灾害,多个乡镇受灾,造成大量民房、厂房、学校教室倒塌,部分道路交通受阻。截至23日21时30分,已造成78人死亡、约500人受伤。龙卷风来过,但没刮走希望阜宁的冬天寒冷晴朗,人们张罗着准备新年,灾难仿佛已经完全过去。只有在田间地头还能看到某些疤痕,比如被大风摧折的树木,倾覆在河道里的航船,作为遗址被保存下来的破败民房,间杂在黑褐色土地中间的蓝色救灾帐篷。2016年6月23日,罕见的龙卷风灾席卷了这个苏北小城。数千人的人生被整个儿改变了,但总有一些东西是大风刮不走的。在一副“阜宁县灾后重建安置点规划布局图”上,能清晰看到这座苏北小城的灾难与重生。龙卷风曾在这块大地上,自西向东画出一条狭长的伤痕。如今,16个安置点在这条伤痕中成长起来。根据当地政府公布的信息,16个安置点中,有4个将按照美丽村庄标准建设;其他12个将按照康居村庄标准建设。“将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村庄,配套设施包括学校、幼儿园、超市、菜场,甚至停车场。”一位当地官员介绍。

灾难发生得猝不及防。6月23日下午两点半,大风骤起,几分钟后,宋家的房子就垮了,在屋里午睡的张利华下半身被砸在断壁残垣下,两岁的二女儿被挖出来时已经没了呼吸。如今,躺在病床上的张利华时常对着手机里的照片怀念小女儿。

这一家人的人生被灾难改变了,但生活仍需继续。妻子张利华每天都努力试着爬起,丈夫宋友祥也回绝了邀请,不再回到船上,大女儿每天会蹦蹦跳跳到幼儿园上课,半年过去,她的个子长高了一些。

只有极少数东西被传承了下来,比如几床薄被、一点点粮食、几张承载着平静生活的照片。这些照片被藏在一只文件包里,包平时被藏在简易衣柜的最里面。夜深人静时,宋友祥才会拿出它们。“不敢看,不敢想。”这个一米八的男人红了眼圈。

春节快到了,看起来要在板房里过年了,这多少让期待新家的宋友祥沮丧,不过,他很快振作。一天出门买菜时,他没舍得买爱吃的猪蹄,却咬咬牙花了几十块,带回了几盆花。“开花的是杜鹃,这两盆是万年青。”宋友祥说,花是给妻子的,她已经好久没到过外面,而万年青他打算放在新房里。“人活着,总得有点希望不是?”灾难过去半年后,宋友祥露出难得笑容。

作为家里的支柱,宋友祥正努力粘合起破碎的生活,这半年来,他每天洗衣做饭,照顾妻子,接送孩子,把简陋的家收拾得干净整齐。偶尔,他会到在建的安置新房看看,回来后,他会手脚并用地跟妻子讲解:那房子高大气派,而且已经装上了窗户。

当叶家宝宝在立新小学安置点奔跑嬉闹时,这个有些阴霾的地方马上有了彩色,人们总会忍不住露出笑容,捧出珍贵的水果和糖。宝宝是村民叶为龙的孙女,大风起时,她刚刚过完一周岁生日。

“那天以前,我从来没听说过这么大的风。”65岁的叶为龙回忆,当天他正在家中,大风一瞬间就掀翻了院墙和灶台,紧接着窗户也破了。

薛为荣是陈良镇的村民,风灾发生时,他的大儿媳为了保护孙女被跌落的房顶砸死,他的头上也因风灾伤痕累累,许多地方至今仍长不出头发。元旦前,他拿到了新居的钥匙,这是一处二层小楼,110平方米。房屋尚且在装修时,他就搬了进来,“总比在外面住别人家车库好。”他说。

在这件粗略粉刷的房间之外,依然到处充斥着电锯的轰鸣,飞舞的粉尘和裸露的电线,但薛为荣甘之如饴,他坐在从老屋抢出的旧床上,筹划着一个与过去完全不一样的信念。

灾难后,计桥幼儿园的120名孩子被分流到了当地的其他幼儿园,来到硕集幼儿园的,大概有20名,初到新园时,他们有些明显不同。“他们明显更怕生,不愿意跟别人交流,也不够活泼,有次搞消防演习,好几个孩子都哭了。一开始,只好把他们放在同一个班。”一位老师说。

还好,随着时间推移与康复训练,一些创伤正在渐渐愈合。“专门请来了大学的心理专家,来疏导孩子的心理,陪他们玩耍。我们刻意进行了多次灾难预防演习,让孩子有足够的应对能力。实际上,对于这些孩子,我们倾注了更多心血。”硕集幼儿园的园长说,“当然,这是应该的。”

教室里,一个男孩戴着头饰扮演大树,嘴角露出微笑;另一帮孩子正试图用积木堆出一座高楼;远处的角落里,一位孩子用彩笔作画——画上有红太阳,华美的房子,鲜艳的花草,还有露出雪白牙齿的一家三口。

对于阜宁来说,这个冬天是忙碌的。在这片沉重坚实的大地上,随处可见工程车、塔吊与操持着各地口音的建筑工人。有忙碌是为了拆除——拆除风灾摧毁的房屋,让土地重归土地;更多的忙碌是为了建设,几个月之后,所有的灾民将住进正在建设的安置房屋。灾难后的废墟上,生长出了更坚固的新居。

叶家的房子没有被刮倒——它甚至如今依然耸立着,作为灾难的证物,被当地政府有意保留了下来。

因为一场罕见的风灾,阜宁经历了一个与众不同的2016,龙卷风带走了很多东西,比如房子、财产和生命,也总有一些东西是吹不走的,就像家庭、大地与希望。

根据当地政府公布的信息,16个安置点中,有4个将按照美丽村庄标准建设;其他12个将按照康居村庄标准建设。“将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村庄,配套设施包括学校、幼儿园、超市、菜场,甚至停车场。”一位当地官员介绍。

最早的安置点已经交付了,更多的安置点正在建设中,大部分受灾民众都没有机会在新家过新年,但这不妨碍他们对于新房的期待、希望与想象。“几乎每天都有人来看,来问。他们都是受灾的灾民,如今他们住在安置点,或者投亲靠友,住得很艰难。”阜宁县城投公司副书记陈慧淼说,“大家来问工程进度,还一个劲问房子的抗风等级。风灾之后,大家都有点草木皆兵了。”

(原标题为《【网络媒体走转改】风灾之后的180天》)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