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剪纸:只有当文化可以被消费,才能更好地传承和推广

澎湃新闻记者 杨宝宝
2017-01-11 08:11
来源:澎湃新闻
文化课 >
字号

以剪纸“鸿雁传书”为灵感设计的衍生品信纸

四张红纸对折再对折,几下灵活的剪刀翻飞,再沿折线打开红纸,四张一模一样的精妙手工剪纸就定格纸上。

洛阳民间剪纸代表性传承人畅杨杨剪这样一幅十厘米见方的作品只用了十几分钟,运剪如风的同时还在和记者聊天,眼睛只是偶尔瞟一眼手上在进行的“活计”。

日前,中国传统工艺(剪纸)大赛成果展在上海朵云轩艺术中心开幕,这次大赛共收到不同主题不同风格的剪纸作品2019件,此次展出获奖作品300余件。展览将持续至1月15日。

为了展现剪纸技艺,主办方还邀请了获奖选手代表以及剪纸大师进行了现场赛和现场表演,在规定时间内进行现场创作。

非遗传承人来自全国各地

剪纸在中国是有悠久历史的民间艺术,如今在传统农耕村落之中并不鲜见。2009年,中国剪纸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四批《世界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根据中央美术学院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中心对中国剪纸艺术持续三代人的调查研究,现在已知的在中国境内,至少有33个民族具有民俗剪纸活态的村社习俗文化传统,其分布区域占到国土面积的60%。

畅杨杨展示自己的剪纸作品

本次大赛获奖者来自全国各地。“金剪子”奖获得者伍永娟来自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克什克腾旗,36岁的她已经剪了20几年剪纸。内蒙剪纸的特色是不描图样,直接从纸上创作出心中所想的图案,即兴创作的过程对艺人和观众都是一种新奇的过程,“剪纸的过程中,我自己其实并不知道剪出来会是什么效果,还特别想看。”伍永娟说。

《草原上的生命树》 内蒙古/ 伍永娟

“90后”畅杨杨来自河南洛阳孟津县,此次他的剪纸作品《听奶奶讲故事》获得“铜剪子奖”。虽然不是最高奖,但“90后”的身份还是为他引来许多关注。畅杨杨爱上剪纸是受奶奶影响,他笑称自己小时候不爱读书,但喜欢琢磨剪纸,即使被嘲笑“像女孩子”也没让他放下这份爱好。高中毕业后南下打工,闲时工友逛街打游戏,他却宁愿窝在宿舍里剪纸。后来,他终于下定决心回到洛阳,开办了自己的剪纸工作室。

畅杨杨展示自己的剪纸作品

20多岁的年纪回家剪纸,畅杨杨的父母开始很反对这件事,“但现在国家重视‘非遗’,他们看到剪纸不是‘不务正业’,也可以赚钱,也有不错的地位,慢慢就开始理解了。” 畅杨杨觉得让剪纸这门手工艺流传下来的前提,还是谋生。

河南民间流传着很多剪纸民俗题材,但老艺人却日渐凋零,畅杨杨虽然会在自己的作品里融入时代元素,但却始终对民俗题材有一份情结。在办工作室之余他常到乡下搜集老艺人手中的剪纸花样,希望通过手中的剪刀把丰富的地方文化传承下去。

不少剪纸艺人生存状况“并不乐观”

让畅杨杨和伍永娟自豪的“谋生”却是“非遗”传承保护中最难的一个环节。深圳贺贺剪纸工作室代表贺虹是国内较早把剪纸推向市场化的人之一,她认为现在不少剪纸艺人甚至大师的生存状况“并不乐观”。

贺虹本人是江西的剪纸非遗传承人,2005年刚进入剪纸商业市场的时候,她和沃尔玛等超市谈下了过年剪纸窗花的单子,全是雇佣工人手工剪成。最多有四个生产基地,每年销售几百万张窗花。

但后来成本极低的机器剪纸出来了,批量的人工剪纸一下没了竞争力。2014年,贺虹工作室的手工剪纸全面退出超市。如今,公司更多把精力投入到剪纸衍生品开发、培训课程等方面上去。

“剪纸艺人的生存空间肯定是被压缩了的。未来手工剪纸这一块,量会减少,大师出精品是一个方向。做衍生品、做图案设计和课程开发也是一个方向。” 贺虹认为,只有当文化可以被消费,才能产生价值,有价值才能变为资产,优质资产与资本的结合,才能更好地传承和推广文化。

在大赛组委会主办的“剪纸应用交流会”上,与会6家剪纸类社会机构代表都分享了类似观点:剪纸这项“非遗”想要传承下去,商业化的运作必不可少。

展览现场

“虽然上海不是剪纸重镇,但全国各地剪纸可以到上海来发展”

让“非遗”活起来,在现代社会延续下去一直是重要课题。

市文广局的葛永铭告诉澎湃新闻记者,文化部非遗工作开展已经十一年,去年开始把非遗中比较有潜力、有生活实用价值的项目激活,于是选了传统工艺作为切入口,提出“振兴传统工艺”的目标。

此次上海举办的剪纸大赛是文化部“中国传统工艺大赛”下的子赛事。“剪纸是群众基础最广,应用发展最好的项目。”为此,去年9月底在山东济南举办“第四届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博览会”之后,上海把剪纸大赛的作品拿回上海展出,特意加上了新开发衍生品的部分。现场展示的作品有手机壳、灯饰、信纸、滑板、手提袋、牛奶盒等等。

这些衍生品大部分还停留在“概念设计”的层面上,没有进入市场流通,却已经引起关注。“之前有观众是国外户外滑板协会成员,他看到剪纸图案的滑板非常有兴趣,说这个滑板又酷炫又有中国特色。”衍生品设计方、上海小棠文化公司代表秦岭告诉澎湃新闻记者,目前这批衍生品设计是主办方买下获奖作品版权后的一次“试水”,未来针对剪纸艺人作品,或将探索买下版权或分红等更多可能的方式,让他们的创作进入商业运营。

“剪纸本身不难,材料易得、门槛低,普及程度很高,民间有很多爱好者。早期到目前来说,都还是有一定社会功能、时令性的。”葛永铭认为,上海最大的优势是成熟的运作能力和城市影响力,“虽然上海不是剪纸重镇,但全国各地剪纸可以到上海来发展。”

金剪子奖部分作品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