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陈文茜专栏:理性,从来不是历史的撰述者

陈文茜
2017-01-24 17:29
来源:澎湃新闻
专栏 >
字号

陈文茜  视觉中国资料图

读历史的好处:理解人性承受苦难、理性思考的能力,一直非常有限。

一九四五年,二战结束,所有战争中勇敢不顾一切对抗德国纳粹的英国人,情绪激动又崩溃。过去隐忍多年的轰炸、死亡、饥饿、贫穷,终于结束了;人们期盼好日子,而且一点耐心也没有。

二战彻底改变了英国。大战之前,英国虽然GDP总值输给了美国,但仍然拥有大批殖民地,仍是日不落国,仍是全球外汇存底数一数二的大英帝国。

但历史永远不会归零,所有曾经发生的事,都会留下“礼物”。二战期间英国抵押海外资产,迎战疯狂的纳粹。战前英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债权国,战后是世界上最大的债务国之一。英国是战胜国,但英美等国皆明白不可能向德国求偿,因为一战要求德国超额赔偿的结果,就是把德国再逼上绝路。

于是,英国赢得了战争,却破产了。英国成为对美最大债务国,共负债一百四十亿美元。

国家领导人明白这一点,老百姓未必理解,更未必买单。英国人先是感恩丘吉尔,接着迁怒他令英国处于破产处境,尤其战后实施的撙节政策,“天怒人怨”。

英国在战争期间顽强地抵抗希特勒,恐怖的轰炸,使一切皆被摧毁,粮食依赖进口;海外殖民地资产抵押美国几大银行。战争结束后,英国必须还债:于是战前实施的粮食配给延长至战后,并且加码实施现在几个欧债国家皆咬牙切齿的撙节政策。

撙节之下,首先除了减少失业救济金外,还包括了主食的匮乏及补给限制:培根、鸡肉、甜食……连洗皂粉都减半。

霍普金斯摄影作品:战后英国。

英国人气炸了。这是哪门子的胜利?

所以当希特勒自杀、日本尚未投降,联合政府之一的工党,“机灵”地看到了机会,迫不及待发动政争,逼丘吉尔解散内阁,重新大选。丘吉尔痛恨工党趁国之危,毫无道义,大力抨击工党在战前犯的错,“工党一路反对英国扩军,反对到大战开打”;丘吉尔要选民莫忘这些事。但他的言语,对已无战争威胁只被撙节恼怒的英国人,当成挟私怨报复。

大选七月廿六日宣布,等不及美国丢下原子弹结束二战,英国人已用选票结束这个抽烟斗的七十岁老头首相职位。大选宣布前夕,据丘吉尔自己记载,夜间他被大难临头的不祥恶兆惊醒,“椎心的刺痛如真如幻”。大选后,工党大胜,保守党的席次仅剩一半,大战英雄在善变的历史下,出局。

年轻时,丘吉尔已是一名好作家,那一天他为自己写下一段文字,“1940年5月10日夜间,伟大的不列颠战后伊始之际,我取得了国家的最高权柄,自此而后,我手中权柄的分量与时俱增,历经五年又三个月的大战。到了末了,敌人一个个无条件投降,而我却遭英国选民摒弃,未能继续领导国家的事务”。

一九四六年,工党当家方知苦,困境依旧,负债依旧。英国在二战中所有的工业生产链均转为军事生产……农业、工业的恢复仍然需要几年的时间。于是工党面临了夺权成功,却处境难堪的局面。

丘吉尔那讨人厌的家伙不是走了吗?摆脱物资匮乏,结束克难乏味的三餐,英国受够了,不要单调、勉强凑合的日子……工党的选前承诺,到哪里去了?

事实上当时的工党,赢得选举的方法,并不诚实。英国因二战早已陷入国际收支危机;但工党为了大胜,没有说实话。人们把票投给工党,结果仍然陷在六盎司奶油、两品脱牛奶、一颗蛋的鬼日子里。

战争远离了,可是伴随着战争的后遗症才要开始。这个说起来,非常合理,却又那么不符合人性。

于是,一九四六,英国掀起了战后第一场社会运动:“饿死史密斯”(工党粮食大臣Ben Smith)。

史密斯是当时英国最不受欢迎的政治人物,不是他做错了什么,而是他担任了一个倒霉无比的职务:粮食大臣。

伦敦街头人们拿着“饿死他”的海报,站在政府大楼外。史密斯更倒霉的是:他活生生就是一个胖子,身体粗壮。其实他根本不是什么有钱人,出身出租车司机,因积极参与工会,开始了政治生涯,当选议员。而他年龄已67,吃一点东西都肥。

伦敦人拿着他的肥胖身子照片,写着标语:“饿死史密斯”……而为了消除民众愤怒,他特别承诺自己吃的食物和大众配给一样;但当他提到一点五盎司的干酪和一盎司的料理用油时,示威民众根本不买账;一怒之下又把“饿死史密斯”,改成“炸死史密斯”……“据说他肥沃的身上可以炸出伦敦一条街的油”,愤怒的民众说。

这只是开端。英国人没料想到的是:他们即将派到美国借钱的经济泰斗凯恩斯特使,在华盛顿也受尽了羞辱。

这是凯恩斯人生最后一次到美国。上一回他可是挽救美国大萧条的经济泰斗,这一回他沦为低声下气的乞丐。

一九四五年底,大部分英国人知道自己的国家破产了:不是快要破产,而是已经破产了。于是大萧条时期人类最重要的经济学家凯恩斯,在人生最后几个月,被英国工党政府请求当特使,向美国借钱。

凯恩斯本来也以为以他在大萧条期间对美国小罗斯福总统“新政”的贡献,他会被美国当成坚定的朋友,热烈欢迎。

答案相反。

当时的美国并不稀罕英国这个穷酸又高傲的朋友,也没有几位政治家对凯恩斯划时代的扩大支出方案,心存感恩。杜鲁门根深蒂固认为是美国本身的伟大救了美国,然后伟大的美国又救了全世界。美国经济成长率最高峰在1940-1945,失业率降至1.2%,这和自以为救世主的凯恩斯当年在波士顿、华府之间奔波的1932-1933年,已相隔七年了。对美国而言凯恩斯是个朋友,但他现在代表的是另外一个超级穷朋友,来要钱。

于是英国代表凯恩斯勋爵在此受尽奚落。本来他希望得到的“礼物”是:十五亿英镑的馈赠,和三十五亿英镑的无息贷款;共计五十亿英镑,挽救英国财政。

美国直接拒绝。

美国政府开出可怕的条件:1)利息2%的三十七亿五千万英镑借款:并且在未来五十年内,须以“美元”而非英镑偿还。2)英镑必须在借款一年后,取消汇率管制,成为可自由兑换货币。3)英国必须扬弃英联邦“帝国特惠制”。

第二点使英镑一年后,成为直线坠落货币,英镑出现抛售潮:等于把借来的三十七亿英镑全亏光了。

第三条等于间接消灭大英帝国,当海外殖民地贸易优惠特权没了,殖民地就会各自闹独立。美国的目的当然是希望日不落国,必须落日:从此美国是惟一大国。

凯恩斯在一次大战时曾担任英国对战败国的谈判团队幕僚:当时年轻的他已看出其不合理之处,他非常反对凡尔赛和约,撰文预言如此严苛的赔偿责任,只会逼德国走投无路,再次掀起战争。

老来已看尽国际世态的凯恩斯,当然明白美国人的目的是什么:这些条件无意是趁机羞辱、并且彻底灭了英国以殖民地再站起来的机会。

他觉得自己像乞丐,而英国政府也的确是个破产乞丐。他明白这趟旅程的危险,也看到了一年后英镑被抛售的必然。尤其美国要求的还款货币是美元,英国如同遇见了一个超级高利贷吸血鬼。

但英国,没有别的路可以选择……因为乞丐没有挑三拣四的权利。

美国当时尚未意识到冷战即将到来,面对这个窝囊的昔日殖民国,只想削弱其力量。当时的英国本来仍决意保住帝国大部分领地,但这代表庞大的军事支出:破产的英国扛不住了,而美国也看出了此点,想把大英帝国一举宰了。

于是,那一年英国酒吧开始哼唱怨恨美国、自嘲的歌曲:

我们在美国的大叔,

愿人都尊你山姆之名,

愿你的海军降临,愿你的旨意……

我们日用的饮食,靠你今日赐予,

原谅我们不是美国。

难堪的是这笔拜晚年凯恩斯好不容易当乞丐换来的借贷,在美国国会又拖延一段时间才到位:因为美国国会故意挑三拣四,隔海于大西洋讥笑怒骂了四个月,才终于通过。

此时的英国,已不是日不落国,而是看不到太阳,陷入黑洞的破产乞丐国。一九四六年三月,美国的借款还没到,英国陆军部考虑石油成本,只好取消驻中东地区的演习,而当地已开始闹独立抗争。

凯恩斯也从财政的角度告诉英国政府:英国毫无选择,必须放掉帝国的大半殖民地,英国已经养不起殖民地的管理费用,逃不掉,未来惟一的路,只有削减“帝国挥霍”。

依据凯恩斯计算,管理帝国的“安定”,一年要花十四亿英镑……战争时期,英国背负三十五亿英镑债务(约一百四十亿美元!),且为了赢得战争英国工业已数年把全副心力摆在军事生产,需要颇长时间才能回到战前工业生产力,也要好几年才能摆脱粮食依赖美国进口。

一九四六年时冷战只在酝酿期间,杜鲁门对斯大林有疑虑,但对英国除了看不起之外,更想趁机削弱它。

一个乞丐,还想称霸世界?门儿都没有。

就在缓慢的节奏中,历史将大英日不落帝国,划下了休止符。

阅读历史会教导我们一些事。我们往往以为现在当下已是最坏的,急于写下完结篇;但更大的破坏,更大的失去才要来临。人性看不到,理解不了,而且觉得自己当下承载的愤怒永远只是惟一。

事实从来不是如此;事实向来比我们想的残酷且难堪,只是人性从来都会选择逃避,找个代罪羔羊。一直如此,一直如此。

    校对:丁晓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