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回望:外滩谁报时

2021-12-28 08:02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湃客
字号

原创 袁念琪 上海人家AB面

谁在外滩报时?大家肯定是遥指海关大钟。每逢走到正点,钟声就会当当地响起。

图说:海关钟楼是外滩地标之一,报时钟声是上海人的共同记忆。

1928年元旦,这个当时居亚洲第一、世界第三的海关新大钟敲响第一声;奏响的是《威斯敏斯特》,上世纪60年代改为《东方红》。1986年,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二世访沪时又改回《威斯敏斯特》,直到1997年7月1日香港回归前嘎然而止。2003年5月1日,钟声重唱《东方红》。

图说:海关大钟,整点报时外滩。

在没有海关大钟之前,外滩也是有报时的。只不过,这一报时是无声的,而且一天只报一次。

报时的外滩信号台位于当时法租界的洋泾浜桥堍、黄浦江畔西洋码头旁,这里是洋行和外轮公司集中地,即今天的延安东路外滩。它是外国人在中国办的第一个信号台,是亚太平地区建立的最早的信号台之一,也是中国第一座报时台。

从1884年9月1日(清光绪十年七月十二日)启用运转的那一天起,它就同时肩负两个任务:除了报天气变化,还要报时间。对于我们平时所说的报时,专业的说法叫做“授时服务”。报时是在每天正午的12点整,用的是一个可以升降的、“球径六尺许,围十余尺”的铁叶大圆球——子午时辰球;“乃上海全埠之定时球也。”

图说:桅杆上醒目的子午时辰球,在不同的高度显示不同时间。

每每到了中午11点45分,子午时辰球就升到外滩信号台桅杆一半的高度。11点50分,将球升到桅杆顶端。11点55分,球稍下坠再升顶,估计是以此引起人们的注意。到12点正时,把球下降,一直降到原先的位置。

此外,还有应急备案。如果到点时,球儿当坠不落,或不到点就自己下降;“即以O号U字旗升至杆端。”

报时是向人们提供了一个准确的标准时,用来校对时间。报时放在外滩,我想“授时服务”主要还是意在对船只服务,在外滩一带的人是借光了。

从19世纪开始,上海的海关就与西方海关一样,以天数计算船舶吨税办法,超过夜里12点钟就另加1天。由于船舶来自世界各地,各自的时钟会有误差;于是,皆要以此地的报时为准。此外,精确的授时信号还能校准航海时针,有利远洋舰船的海上定位等。

有位欧洲记者这样写道,“在上海外滩,人们都急切地等待着徐家汇发出的信号,因为这些信号对轮船公司意味着有可能避免巨大的损失。”

图说:报时台为来自世界各地的船舶服务。

那么,是谁向外滩信号台发出了标准时,在这每天的12点?

发出12点标准时指令是在距离外滩8公里之外的徐家汇气象观测站,肇家浜的慈云桥畔,今蒲西路221号。它的报时依据,来自格林威治天文台东经120度之时刻。

图说:徐家汇气象观测站。

1903出版的《穿越西伯利亚——乘火车走过俄国和中国》一书作者伊根·蔡博(Engen Zabel)记录了他目击的这一时刻:“玻璃苍穹顶下的桌子上直立着一台仪器,看上去像望远镜,这里是测定每天时间的地方。神父在太阳升到最高点之前几分钟进入这个房间,随着旁边时钟的指针跳过十二,神父立即按下电开关,这条电线是专为此目的而铺设到徐家汇的。就在同一时刻,在港口广场的一个位置上,所有的船只都能看见一个大球的落下。”

在1924年出版的《老上海》中,读到这样的记载,“考定时球至子、午下坠之故,乃有天文台用德律风知照,即由该处司机人用电力向球之通电机一击,其球即坠。”

我想,报时的操作步骤应该是主要的:徐家汇用“德律风”(telephone,电话)通知外滩,然后由外滩操作。就当时的技术,恐怕还不能由徐家汇直接控制外滩的子午时辰球。至于说是在外白渡桥上升气球报时,不知是出于何处史料。

图说:外滩报时台的报时令,由徐家汇发出的。

蔡博先生提到的那条专门从徐家汇铺设到外滩的电话线路,还有段插曲。

法国天主教耶稣会在徐家汇建立观象台是在1872(清同治十一年),就在徐光启故宅的对面;同年12月1日开始工作。余槐青的上海竹枝词如此描述,“徐文定后徐家汇,西法流传气象台。测验本来科学化,玑衡满诩掞天才。”

1882年(清光绪八年)12月,为了及时获得海上气象情报,轮船招商局向两江总督左宗棠提出:沿徐家汇路向徐家汇观象台架设电话线杆。请求得到批准。同月,法租界公董局决定在外滩建气象警报信号台、设对时所用的子午时辰球,并请法驻沪总领事傅赉世(Flesch)向上海道台邵友廉提出与轮船招商局同样的架设电话线的要求。

图说:上海道台邵友廉,后因谈判《中法会订越南条约十款》有功赏一品封典。

因当时法国正入侵越南,中法关系紧张;法国人的要求两次被上海道台拒绝。而公董局并未罢休,要驻沪总领事再与上海道台交涉,但这回被领事先生拒绝。这样,不但是线没架成、信号台兴建暂停,而且直接导致公董局第十八届董事会成员的辞职。情急之下,徐家汇的信息提供方准备用人来向外滩传送气象报告。

有道是柳暗花明又一村,问题竟然也在1882年解决。由于中国第一个电话局在上海建立,徐家汇观象台开通了气象服务电话,与信号台的通讯问题也迎刃而解。两年后,外滩信号台开台,台长由徐家汇观象台台长兼任,气象警报和授时信号均由徐家汇观象台决定发布。

图说:外滩最早的报时使者。

刚建立的外滩信号台,只有一间小屋旁,一根木桅杆。就在蔡博先生目睹徐家汇向外滩发信号的前后,那根悬挂子午球的木桅杆在1901年8月3日以及1906年7月5日,两次断于台风。那个掉下来的子午球还砸破了人家办公室的屋顶。

1907年(清光绪三十三年),由建筑师马第(Marti)设计、造价10247美元的阿塔努布式新外滩信号台破土动工,于1908年7月完工。塔顶建起一根高9米的报时球桅杆,于1908年6月23日开始悬挂信号。到1926年,外滩信号台又开始附房扩建,于1927年8月完工。这也就是今天的外滩信号台。在之后的上海外滩改造中,这座高49.8米、自重400吨的塔楼进行了整体移位。

图说:整体移位后的外滩信号台。

徐家汇的观象台也在同步发展。1880年(清光绪六年)扩建为三层平台的八开间二层楼房。到1900年(清光绪二十六年),又在原址西侧100米处、今蒲西路166号处,又建成一幢新的观象台。大楼为三层罗马式建筑,高17米,楼中央建砖木结构高40米的测风塔。

图说:宛如宫殿的徐家汇气象观测站。

在那位德国人蔡博先生的眼里,“徐家汇气象观测站的华美建筑给我留下无法忘怀的印象。在驶往徐家汇的路上,远远就能见到这个由围墙围起的建筑。其正面看起来像宫殿。”

在主楼,还安有法国巴尔惹蒙伯爵夫人玛尔太赠送的大钟,它也是逢时而鸣,只是这个报时的钟声,外滩是听不到了。

袁念琪:1978年从农场考入大学,获法学士学位。1983年考入上海电视台,高级编辑(专业技术二级),获上海长江韬奋奖,上海市作协会员,入选《中国新闻年鉴》。1974年发表作品,获全国报纸副刊作品年赛一等奖,收入王蒙主编《中国最佳散文》。著有《上海品牌生活》、《上海门槛》、《上海姻缘》、《上海B面》和《零食当饭吃》等。

原标题:《回望4:外滩谁报时》

阅读原文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