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上海书评︱一周书记:关注新趋势,不忘……老问题

李公明
2017-01-19 15:46
来源:澎湃新闻
上海书评 >
字号

这个题目是从《正午2:此地不宜久留》“正午故事”编,台海出版社,2016年5月)中的一个访谈里延伸出来的,那是吴靖的《互联网越发达,言论越少》(吴琦采访),原话是这样的:“我觉得学术界应该去研究新的趋势、潮流,但也不要忘记那些‘老的’东西,还是回到这些核心议题:怎样进入和影响传播秩序,怎样提高公共言论的质量,怎样构建公共领域。”(231页)其实,这不仅是学术界的问题,也是所有人都应该关心的问题,因为新趋势常常会使人忘记老问题。像公共言论、公共领域这些问题,真是百年来中国公共社会建设进程中的老问题,任你技术手段如何翻飞进步,公共言说的权利、交流的权利与必要的监管权力之间的关系还是有待解决的老问题。在这篇访谈中,作者谈到媒体政策制定过程中权力的公共性问题,认为我们的版权政策、对互联网版权的管理,并没有经过充分的公共讨论,只是在资本体系的影响下封闭式地制定出来。

在传统媒体四面哀歌的时候,“正午”的出现无疑属于在新趋势中执拗地面对老问题的一种努力:寻找那些被忽视的人、被遗落的事,挖掘那些被埋没却值得纪念的回忆,在叙事的、观念的、视觉的和公共的与私人的言说领域之间努力建立一种充满张力的联系。“非虚构写作”力图让读者触摸真实的世界,但什么才是最值得关注的真实世界,恐怕也是一个老问题。当然没有理由要求“正午”如何选择,但还是心存某种希望,在“不宜久留”的“此地”中读到更多的故事。“朋友们,皇帝坟头不干净,此地不宜久留啊!”(149页)旅行团导游小李姑娘在带团离开十三陵的时候这么说,“正午”似乎是很自然地挑选了这句话作为本辑的书名。在书首“一个执拗的低音”中,编者说:“世界仍然生活在故事当中,以遗忘、抹灭大多数故事为代价。今天中国最主要的故事,是马云的故事(以及千千万万个变种)。为了抵御这种单一,我们应该学习讲故事。长久地凝视现实,让被遗忘的复活,赋予普通人尊严,以配得上丰富、变幻的中国。”在正午的阳光下凝视不宜久留之地,关注新趋势,不忘老问题,让猫头鹰在黄昏起飞吧。

旅美学者、媒体人黄湘的《美国裂变:大历史转折点上的总统大选》中信出版社,2016年11月)以2016年美国总统大选为切入点,分别论述了“右派国家”兴衰与平民主义崛起、投票权与金权政治、美元·贸易·移民、奥巴马医改和种族歧视等五个主题。作者以梳理历史脉络、广泛征引学界及媒体的相关研究论述以及整合评述的方式展示了美国政治裂变的来历与现状,提供了观察美国总统大选的深层视角。今天,虽然总统大选尘埃落定,特朗普也即将正式上任,但美国国内的抗议声、阴谋论以及沮丧心态不断蔓延,特朗普的热身动作也不断引发争议,政治的撕裂正未有穷期。不难发现,隔岸观潮的我们的关注点也在变化,一个新的选项逐步浮现:政客治国与商人治国利弊如何?特朗普的威权政治以捍卫美国利益为基础,以平民主义与民族主义的诉求为舆论基础,以反移民、反全球化的施政纲领颠覆主流政治,其组建的政府团队则是美国历史上前所未见的商人政府,他个人的言行举止更是散发着在商言商的个性气味,活脱脱就是一个商人造反派。

特朗普

有意思的是,这样的大选结果也是《美国裂变》一书的作者所完全预料不到的,这或许可以说明在政治分析、民意调查和政治预测之间存在一个巨大的黑洞。读该书中关于美国政治裂变的变化脉络的种种资讯和学者专家的评论,可以使我们相信,真正值得关注的问题永远是关于社会政治与经济基础的实际状况及其变化迹象,也就是长期存在于社会内部的老问题。在书中,作者引用各种资讯和论述分析“奥巴马医改”的得失利弊及其与选战的关系,最后指出不管是希拉里还是特朗普执政,“事实上,没有一位民选领导人能够承担得起‘开历史倒车’的代价,美国的医疗改革无论在具体路径上还要经历多少波折,其扩大医保覆盖面和控制医疗支出的大方向都已经无法逆转”(169页)。所谓历史潮流浩荡向前,倒行逆施者不得人心,这就是美国政治无论如何裂变也改变不了的民选制度的政治保障。在这次大选后,美国著名作家玛丽莲·罗宾逊在接受采访时说,那些在历史上建立的超越性价值——人人平等,生命神圣不可轻犯,由法律保障的自由,民有、民治、民享的政府——赋予我们启迪,并且定义了美国社会生活中美好的那一面。在这一次如此极端的大选局面中涌现出来的对这些理想的漠视和敌意使我们中的很多人更加意识到这些价值的可贵(《重新定义美国价值》)。这是对“开历史倒车”的价值批判。

美国著名生物学家爱德华·威尔逊在《知识大融通:21世纪的科学与人文》梁锦鋆译,中信出版社,2016年6月)中提出一个雄心勃勃的设想:以“知识大融通”的概念搭建自然科学与人文科学之间的桥梁,由此而建构一个能够整合融通迄今为止人类所拥有的知识、学术与艺文表达等领域的全新的知识平台,从而赋予未来人类一种强大的认知与预测力量,成为人类认识自身与世界的新起点,并且能够应对未来的巨变。说实话,如果不是像威尔逊这样从演化生物学、社会生物学一路走来的世界级科学家,这样的宏大构想恐怕很难让人信服。跨学科的知识储备、开阔的研究视野、以最新的生物学研究成果为基础的精深推导,使他的这一思想探险具有扎实的学术支撑。

很多年以前,我曾在艺术史课堂上介绍他的基因-文化协同进化论,以帮助学生思考艺术的起源问题。在该书第十章“艺术和艺术的诠释”中,威尔逊进一步阐述了“艺术把人性置于宇宙的中心”的论题,指出在大脑和进化方面的新发现可能彻底证实具有整体结构并且极具威力的人性与艺术之间的强大联系,因此才能真正理解为什么“流传久远的艺术作品都极具人性,尽管它们是来自个人的想象力,却触及了人类进化过程所赋予人类的共性”(306页)。我把这看成是在“知识大融通”背景下对席勒的那句名言“啊,人类,只有你才有艺术”的深入理解,虽然我们这些搞艺术史研究的人不宜过于自负地把艺术史学科凌驾到其他人文学科研究之上。

点击下方链接,阅读李公明的“一周书记”系列: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