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红学家冯其庸去世,曾考证出曹雪芹祖籍河北正定

澎湃新闻记者 杨宝宝 徐明徽
2017-01-22 17:07
逝者 >
字号

冯其庸  视觉中国资料图

我国著名文化学者、红学家冯其庸,1月22日中午12时18分在北京潞河医院平静安详离世,享年94岁。

冯其庸的秘书任晓辉向澎湃新闻记者表示,“冯老身体不好已有一段时间。2个月前有点低烧,年前12月底在北京305医院住了一个多月,12月28日才回家。但回家后身体还是一天不如一天,他也不愿意再住院。今早送到潞河医院不久就去世了。”

冯其庸,名迟,字其庸,号宽堂,1924年2月生于江苏无锡县前洲镇。历任中国人民大学教授、中国艺术研究院副院长、中国红学会会长、中国戏曲学会副会长、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北京市文联理事、《红楼梦学刊》主编等职。以研究《红楼梦》著名于世。著有《曹雪芹家世新考》、《论庚辰本》、《梦边集》、《漱石集》、《秋风集》等专著二十余种,并主编《红楼梦》新校注本、《红楼梦大辞典》、《中华艺术百科大辞典》等书。

冯老家位于北京市通州区的芳草园,芳草园三个字由冯老所题。澎湃新闻记者 张炎良 图

国家主席习近平在《我的文学情缘》一文中写道:冯老(冯其庸)是红学家,我跟冯老结识于正定,当时我在正定当县委书记。那个时候,《红楼梦》剧组正好要搞荣国府。当时要找依据,就是为什么在正定搞?他们没有实际的荣国府、宁国府的图,但是我找到了。在哪儿找到的呢?在故宫博物院。故宫博物院有个专家叫王璞子,是正定人,我托人从他那里找到了图。再就是请冯老给了我一个为什么在正定建荣国府的理由。见《红楼梦》剧组的时候,我说我们这儿完全有资格搞,因为曹雪芹是正定人。他们都笑了,说莫名其妙,曹雪芹怎么是正定人?我说,曹雪芹的老家是正定的,这是冯老提供的。冯老研究红学,查明了曹雪芹的身世。曹雪芹的祖先是北宋的开国大将曹彬,曹彬是真定灵寿人,真定就是现在的正定,正定府当时的范围包括河北的灵寿县,就在正定的隔壁。我就拿这个理由跟他们讲,当然也是开玩笑。我记得,我们请冯老是1983、1984年的事情,冯老那时候还英姿勃发。

主持校注出版了今天阅读量最大的一个《红楼梦》普及本

在红学研究方面,冯其庸著作颇丰,对红学研究者之外的普通读者而言,他的成就也并不陌生。他主持校注出版了今天阅读量最大的一个《红楼梦》普及本——中国艺术研究院红楼梦研究所新校注本(1982年人民文学出版社初版)。这是大多数人阅读过的《红楼梦》版本。

冯其庸对于《红楼梦》版本也颇有研究,他对《红楼梦》版本尤其是抄本的研究成果,主要集中在《石头记脂本研究》一书中,书中不仅有对《红楼梦》复杂的版本系统缜密细致的探析,还讲述了一些珍贵版本的来龙去脉,例如己卯本散失部分的发现、列宁格勒藏本(现一般称俄罗斯圣彼得堡藏本)通过影印方式“回归”祖国的经过等等。

“冯老是当代最有影响的红学大师,为红学发展做出过重要贡献。”中国红学会会长张庆善告诉澎湃新闻记者。1979年冯其庸将张庆善调入中国艺术研究院红楼梦研究所开始,张庆善就一直与冯其庸一起工作,对这位亦师亦友的老人有很深的感情。“一方面冯老本身学术成就非常突出,他对曹雪芹家世、祖籍的研究,对红楼梦版本和思想艺术方面的研究都做出了突出贡献。另一方面,他对推动当代红学发展也做出了巨大贡献,可以说是主要推动者。中国红楼梦学会1980年成立,主要的推动者就是他,当时会长是北大著名教授吴组缃,他担任副会长兼秘书长。他还创建了《红楼梦学刊》,是目前唯一的国家级红楼梦研究专刊。1979年以后,新时期许多重大学术活动都离不开他的组织推动。”

在张庆善眼里,冯其庸能达到今天的成就不仅由于他对《红楼梦》的热爱,也因为是一个事业心很强的人,“冯其庸和周汝昌都是把全部精力都投入红学研究中的人,这一点尤为令人钦佩。另外,冯其庸先生这个人是非常博学勤奋的,他80多岁还写文章,基本自学成才,在书法、绘画、摄影方面都达到了很高造诣。他为了考察玄奘取经返回的路线,不顾高龄 ,曾十次去新疆考察,甚至上了5000多米的帕米尔高原,可见他对研究的执着。”

1990年代,张庆善接棒冯其庸担任《红楼梦学刊》第二任主编期间,杂志一度遇到经济困难,冯其庸表示不用担心,即使把自己的画卖了也要支持他们把刊物办下去。

“最后我们想办法解决了经济问题,如果要冯老卖画那我们也太无能了。”画虽然没有卖,但冯老对年轻学者的关心,让张庆善至今铭记。

人民文学出版社编辑胡文骏2016年曾编辑过一套《红学经典》,收录了红学研究大家俞平伯、周汝昌、舒芜、蒋和森和冯其庸五人的著作。“当时我们特意找来五位学者的印章盖了几百套,做了钤印本,作为限量本发售。当时冯其庸先生就是五人中唯一健在的学者,他也是书画名家,印章不会随便给人盖,所以这套钤印本非常珍贵。12月我们去还印章,就听说冯老身体状况不太好了,没想到今天就传来去世消息。”

人民文学出版社副总编周绚隆告诉澎湃新闻记者:“人民文学出版社与冯老打交道比较多。得知他去世,一方面很震惊难过,另一方面又是有预感的。2015年中,因为要与冯老沟通修订《红楼梦大辞典》的事情去拜访过他,那时候他已经行动不便了。”

提及冯其庸在红学研究方面的成果,周绚隆认为有三个方面不得不说。“一是他在红楼梦版本、脂本系统的研究,是他最主要的贡献;第二是他主持创办了《红楼梦学刊》,是一个红学研究的阵地、发表的平台,培养了一大批红学研究者;第三是他个人有很强的学术组织力,在中国红学会里发挥了很重要的作用,组织推动了《红楼梦》研究的发展,特别是上世纪末对曹雪芹主题的研究,也破除了一些不良的学术倾向。”

“回顾冯老的一生,给我印象最深的就是他的勤奋。一刻不停,总是在给自己找事做。他从无锡国专毕业后,基本就是靠自学,如今他在学术上获得的成就与此密不可分。而私下里,冯老是个很随和的人,爱开玩笑很幽默。也很热爱生活,对书法、绘画、考古方面都有研究和探索。他作为一个学者保持了很开放的心态,对文化话题,他都有浓厚兴趣。”

在《石头记脂本研究》序中曾有这样一段话:
1967年12月,“文革”正炽,被关押在北京西郊的冯其庸趁监管稍松弛之机,悄悄开始抄写影印庚辰本《石头记》。伴随着激烈的武斗风雨,冯其庸每天深夜坚持以蝇头小楷,依照原书款式,以朱墨两色抄写这部他最珍爱也是最重要的《红楼梦》早期抄本。直到次年6月,抄写工作方告完成。

冯其庸先生“文革”中手抄的庚辰本石头记。
这项特殊时期的自发工作,透现出冯其庸在混乱凶险环境中的冷静与坚韧,也应和了冯其庸红学研究的主旨与追求。冯其庸的红学研究,是从曹雪芹的家世、《红楼梦》的乾隆抄本研究入手的,他深深感到,在红学领域,“家世研究和抄本研究是两大前提。不了解曹雪芹的家世和他自身的遭遇,就无法理解他的这部书;不研究《红楼梦》的早期抄本,不确切掌握曹雪芹的文字,就无法对曹雪芹的思想和艺术作出切实的评价。”
冯其庸书法作品

自学成才的红学专家

冯其庸少年家贫,读书几乎靠自学成才,他的书斋名为“瓜饭楼”,2012年,青岛出版社出版的冯其庸著作集共33巨册,总题目就叫《瓜饭楼丛稿》,为的就是不忘自己当年那段“以瓜当饭”的艰难时期。

冯其庸出生于1924年2月3日,早年对读书的爱一直相伴着贫困的阻挠。因为家中贫困,冯其庸幼年失学,在家种地,小学未能毕业,1943年毕业于私立无锡前洲青城中学。1943年下半年,冯其庸考上了省立无锡工业专科学校,期间曾得无锡著名画家诸健秋赏识。1944年7月因贫失学。1945年抗战胜利后考入苏州美专,两月后又因贫失学。1946年初,冯其庸入学无锡国专。

彼时无锡国专中国传统学术的教育上一枝独秀,拥有郭绍虞、朱东润、夏承焘等多位大师。冯其庸在这里打下了系统的国学基础,奠定了一生的方向。

早年经历动荡,冯其庸读书,几乎是在种地放羊之余坚持下来的。苦中作乐,他还仿照别人的“书香世家”格式,称自己是“稻香世家”。小学之后,冯其庸手里长期只有一部《三国演义》,于是一读再读,最先读故事,然后读诗词,最后连毛宗岗的评点也仔细读了。这养成了他之后对评点阅读的重视,后来读到金圣叹评点《水浒传》之后,感觉精美,于是再去求借金圣叹评点的《西厢记》。接下去再读《古诗源》《唐诗三百首》时,他的背诵和摹写已经颇具功夫了。

冯其庸晚年曾表示自己“这一辈子读书还有个特点,就是白天都没机会读书”。解放初,因为需要参加的会议特别多,几乎所有白天的时间都在开会,只有到了晚上关起门来,自己拼命地补课,总是要读到两三点。后来调到艺术研究院,负责行政工作,不能不上班,天天一早就去上班,晚上到家了才开始读书。

冯其庸先生去世前几日,其50年前手抄的《瓜饭楼抄庚辰本石头记》刚刚由青岛出版社出版,而这部书,也是“文革”的艰难岁月里,冯其庸利用零碎时间,在深夜保存下来的珍贵《红楼梦》手稿,“我对这部抄本《红楼梦》真爱到如同自己的生命一样。”冯其庸说。

《石头记》清代抄本有庚辰本、甲戌本、己卯本等十几种。相较之下,庚辰本年代较早,文字也最为完整,保留了曹雪芹《红楼梦》原著及脂砚斋批语两千多条,版本价值最高,极为珍贵。

除了《瓜饭楼抄庚辰本石头记》,冯其庸的口述自传《风雨平生——冯其庸口述自传》也于不久前由商务印书馆出版。

“半年前冯老还订正过这本书,那时候他已经身体不适,但还可以拿着放大镜看东西。” 任晓辉告诉澎湃新闻记者,这本书两三年前就开始采写,如今出版本是值得庆祝的事情,但没想到书籍刚刚出版,冯老就去世了。

冯其庸还研究中国文化史,在古代文学史、戏曲史、艺术史等方面做出了成就,著有考证丝绸之路的大型摄影图册《瀚海劫尘》等。冯其庸还擅于书法和绘画,书法宗二王,画宗青藤白石。

    校对:丁晓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