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社论】春节回哪个“家”?

2017-01-23 20:01
来源:澎湃新闻
社论 >
字号

年关将近,年味渐浓,如倦鸟知还,人们被归心牵引,引向家的方向。而每逢此时,有个话题总会被挑起,那就是“究竟回谁家过年”,这是横亘在不少夫妻、情侣之间的无解难 题,也是年底很多家庭“内战”的导火索。

前几天就有媒体报道,家住连云港的单某与妻子陈某,因去哪家父母那边过年引发争执,为达到回娘家过年的目的,陈某先闹失踪,后寻短见,幸亏民警及时调处控制了事态。而类似的闹剧悲剧,已成年终社会新闻版块里的“保留曲目”。

过年回家,回哪个家,家在哪儿?这是许多人都难以回避之问。为回男方家或女方家过年而吵,反映出“家”在新的认知语境下的游移。这里的“家”,更多地是指精神归宿、心灵落脚点,也即乡愁寄身之处。它或许是我们的生养之地,也可能是后来组建的“小家”,还可能是关系网依托之所;它兴许是原乡,但也许是“心安之处即吾乡”。

这跟流动社会里人们生活的变动不居有关:如社会学家西美尔说的,发展、运动、易变不仅是现代生活的外在状态,也是现代生活的内质,更是现代性的特质。在当下,人们“背 井离乡”早就是常态,很多人的生活状态着一“漂”字而全出。人们靠着“大时代的户口”,或是“刹那的码头”。快节奏与变动造成的过渡感,跟传统的“家”内蕴的稳定感, 是反向对峙式的存在。

以往家是社会的细胞,是中国文化中具有超常稳定性的社会“能指”,可随着人们生活跟家庭原址的解绑,“家”也渐渐从单纯地理意义上的空间,变成了被现代式解构赋值的特殊场域。“回谁家过年”,本质上就是“家”被瓦解跟“双独”、“空巢老人”、男权社会民俗消解叠合的衍生困境。

很多时候,我们满怀乡愁,却不知乡愁何寄。电视剧《新结婚时代》里有段对白是,“哪条法律规定过年女人一定要回婆家?”“这不需要法律规定,这是人之常情。”可在今天 ,这份常情早就不“常”了,因为我们的家已不定于“婆家”一尊。

    校对:丁晓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