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酒店岁月》:重返两战间隙的欧洲

2017-01-26 13:22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湃客
字号

编译 李亚群

优塞福·罗特(Joseph Roth)的《酒店岁月》写于上世纪三十年代,时值两战间隙欧洲酒店界的黄金岁月,书中描述的很多场景,诸如五点钟的茶歇、从顶针一般小的咖啡杯里喝咖啡、审慎的灵魂以及聚集在会议室里“决定世界的命运”的严肃男人们,让人读完仿佛一瞬间穿越到了韦斯·安德森(Wes Anderson)在电影《布达佩斯大饭店》里完美复原的优雅岁月。

这本精彩的散文集统共收集了64篇作品,每一篇都是一幅小素描,是作家本人在纳粹主义兴起前、在都市社会信步往日的记录,于我们而言,则是一段段对于已逝时代的悲怆回忆:一名在一战中受伤的士兵现在在维也纳街头卖报纸,背上还背着一只狗;两个吉普赛姑娘的裙子在风中飘扬,像“两面流浪的旗子”;俄罗斯移民们的身上带着“野性的味道,他们故土的味道,剥夺、鲜血和贫穷的味道,他们奇异的浪漫宿命的味道”;甚至阿尔巴尼亚总统也曾在书中露面。

1920至1930年代,是优塞福·罗特作为奥地利新现实派的代表作家的黄金时代,我们可以猜想,如果其本人出现在《布达佩斯大饭店》中,必会是一个恰如其分的角色,他只需要坐在酒店大堂中,冷眼旁观周遭的生活有秩序的上演即可。“不受爱国主义的束缚,不受民族情绪的蒙蔽,从热爱和土地的呆板中稍稍放个假,”他在更早执笔的散文集《来到酒店》(Arrival in the Hotel,1929年)里曾经留下这样的句子,“人们聚在这里,至少看起来是他们本应该的样子:世界的孩子。”这就是作家所处的环境,纳粹主义兴起前悠闲的欧洲都市。

优塞福.罗特,奥地利作家, 是二十世纪初末德语文学新现实派的代表人物之一

罗特于1894年生在布罗迪。布罗迪地处今日的乌克兰,但在当时是奥匈帝国的一部分。他最著名的作品,1932年的小说《拉德茨基进行曲》(The Radetzky March)描绘了奥匈帝国的灭亡。他的整个写作生涯是四处旅行中度过,辗转欧洲各大城市,从维也纳、布拉格、柏林,到法国、苏俄、波兰、阿尔巴尼亚,最后再来到巴黎,靠着当各大报纸的驻外记者,描绘沿途遇见的人为生,有点类似于海明威早年在巴黎度过的放浪岁月。可惜的是,罗特的职业生涯并不长久,他于1939年因过度贫穷和酗酒去世。《旅行的浪漫》(The Romance of Travel,1926年)是其留下的最收德语读者喜爱的一本散文集,内容收录了多篇为《法兰克福日报》撰写的专栏文字,书中,他以诙谐的语调不断抨击旅途生活的考验和磨难,而该书的编辑也忍不住透过文末的注释中再次确认了一个关键性的事实——“尽管作者不遗余力地描绘‘浪漫’,在他的人生中,却鲜有时刻能够舒舒服服的待在家中。”

《酒店岁月》(The Hotel Years)由Michael Hofmann首度译介为英文,由Granta出版社出版。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