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要不要成为一个女权主义者,春节里读完这20本书后再决定

kir
2017-01-24 16:29
来源:澎湃新闻
文化课 >
字号

华盛顿妇女大游行Facebook官方账号在游行之前推荐一份女性主义书单,它们绝大多数出版于近三十年,是第三次女权运动浪潮的产物。它们的作者背景千差万别,体裁跨越诗歌、散文、小说、学术专著,从不同角度参与到这场经久不息的讨论,回答为什么社会需要女性主义,女性主义是什么,女性主义能解决什么问题。

在第二次女权运动浪潮中有一句话被广泛传播,The personal is political ,很大程度定义了其后女性主义的发展。也许你会问私事能有什么政治意义? 我们太习以为常的是政治、文化定义我们该怎么做事,该怎么说话,对什么人投以什么样的目光,怎么想才不被视为奇怪越轨。可能会忘了,这样的习以为常是否“正确”,是否人性。

看完书目介绍,也许你会找其中的一些书深入阅读。读完之后,当你做这样一个私人的决定:我是否要做一个女性主义者,要做什么样的女性主义者,你的决定将异常重大,充满意义。我们在这份书单中选取了20本介绍给大家。

1. The Origins of Totalitarianism by Hannah Arendt

如果人类的孤立和孤独是产生极权主义的先决条件,是不是打破隔绝和怀疑,连接人性,培养理解和共情,才能消弭虚无、谎言和仇恨?力量来自于共同的行动,每个人的行动都正当其时。这也许是为什么游行组织者将Hannah Arendt的经典力作列在必读书目之中的原因。

2. Citizen: An American Lyric by Claudia Rankine

我们习惯了社会的成规,安于既定的体制,难以自制地陷于刻板印象而不自知;同时自得地认为自己是有觉悟的、反种族歧视的、反压迫的,追求公平正义的。这样的我们到底施加了多少软性歧视,到底能发挥多大的作用——作为公民的作用。我们是不是能看到自己身后的影子,这是牙买加裔诗人、散文家、剧作家Claudia Rankine所关注的。

散文体诗歌(prose poem)的形式,不会让读者在阅读中遇到读诗时偶尔有之的不知所措。贯穿全书的对图像的运用,也令人耳目一新。没有宏大场景的压迫感,更多着眼于日常生活的描写,细腻而平和,让读者无法拒绝,走入自省的回廊。

3. I’m Judging You: The Do-Better Manual by Luvvie Ajayi

在脸书上看到朋友婶婶的遗照是种什么样的感受?吐槽冲动让作者Luvvie开始认真考虑写作一本手册,探讨人们该如何保持的生活中应有的正直体面和人情礼数。

本书的阅读体验绝不是沉闷地聆听说教。作者笔触辛辣幽默,常常毫不吝惜地拿自己开刀,比如大谈作为典型的尼日利亚人她是如何不守时爱迟到,这又是多么无可救药。而如果你的身边也有这样的朋友,你告诉他你好容易才找到工作,他先说自己得到了一个无与伦比的升职再轻描淡写恭喜你;或者对方只有需要倾诉垃圾情绪或借钱的时候才主动联系,作者都贴心地替你一一毒舌料理。对于读者来说,阅读的乐趣不光在于文字的灵动轻巧,还有自然而然引发的反思。

作为文化批评,I’m judging you不光批评追逐名利,沉迷社交媒体的生活方式,对主流文化中的女性主义定义也相当挑剔。作者认为妇女/女权运动仍然没有真正实现多元交织(intersectional),非异性恋者、非白人、非基督徒或犹太教徒、非性别确定者的探索仍然被忽视。在追求平等的斗争中,非裔、跨性别或穆斯林女性都没有被完整公正地代表。对于身为少数族裔的作者来说这种体验更加深刻。

4. The Black Notebooks: An Interior Journey by Toi Derricotte

当一个黑人的肤色浅到能够被认作白人,并被当作白人对待的时候,她会选择继续作黑人,还是“成为”一个白人。非裔诗人Toi Derricotte以日记形式记录了她虽为黑人却利用自己的浅色肤色冒充白人的经历。白色肤色带来的无上便利性、安全感和优越感是Toi从未体验、难以割舍的,但这样的选择除了让她惶恐内疚,更让她深深愤怒肤色固化的不公平。更艰难的是Toi面对的谎言揭穿后的生活崩塌与重建。

种族始终是美国社会的核心议题之一。种族的判别并非单纯建立于肤色,但肤色的深浅却能直接决定日常生活中他人对待个体的态度,决定个人能够享有的权利。本书真实地记录了作者对肤色的社会文化意义的切身体验。

5. Sisters Outsider by Audre Lorde

“你的沉默不能庇护你。”“因为政治机器仍会将你碾成粉末,无论你发声与否。”“革命不是一次性事件。” 集合了被无数次引用的十五篇演讲与短文的Sisters Outside,将Audre Lorde的深刻里程碑式地展现出来。

Audre Lorde作为诗人享有盛名,社会正义、民权、妇权,都是同时身为女同性恋的她所关注和写作的话题。这本文集讨论了女性主义、种族、性、年龄歧视、恐同、权力等诸多话题。发人深省,催人行动。

6. This Bridge Called My Back: Writings By Radical Women of Color by Cherríe Moraga and Gloria E. Anzaldúa

检视女权运动中所包含的种族主义让本书成为第三次女权运动浪潮的奠基之作。本书最早出版于1981年,在当年的学术社会环境中,集合背景包括工人阶级和女同性恋的亚裔、拉丁裔、非裔、美籍印第安裔作家,堪称创举。编者与作者之一的Cherríe在本书2015年第四次印刷的新版前言中呼吁,打破体制内的女性主义(corporate feminism)。只有打破带有歧视性质的制度本身,才会真正带来社会变革。

7. Dragon Ladies: American Feminists Breathe Fire by Sonia Shah

“龙女”(Dragon Lady)一词来自美籍华裔电影演员Anna May Wong(1905-1961)所扮演的角色,通常用来形容西方语境下东方女性坚强、狡诈、专横、神秘的刻板印象。但本书收录的作品超越东亚背景,也并未局限于传统的自由/保守、草根运动的既定格局,从社会活动组织中的路线斗争到如何动员全球化背景下的菲律宾工人阶级的内容都有涉及。

编者Sonia明言在美国的女权主义运动和亚裔运动中,亚裔女性的权益都未被考虑在内;在白人女性主导的女性主义话语中,亚裔女性应该取得其应有的地位。即便本书出版于近二十年前,其所探讨的现象在今天仍然值得警醒。

8. Stone Butch Blues by Leslie Feinberg

半自传性质的LGBT类小说先锋之作。

主角Jess从小为自己的性别困扰,因为不喜女装而常面对别人问她到底是男孩还是女孩的问题。十六岁生日之前,不堪压力的Jess逃离家乡开始进入工厂工作,尽管可以穿着男装,并且按自己意愿选择非典型女性的言行举止,但女同性恋中偏男性和偏女性的僵化两分仍然使Jess有一种自己非得成为某一种性别的困扰。

作者Leslie Feinberg借用马克思主义理论创造了跨性别解放的概念,在离世前自称革命的共产主义者。Zie是著名跨性别者、跨性别作家和运动领袖,hir著作拓展了对性别研究与流行文化皆影响深远。

(注:Leslie用zie来代替she,用hir代替her/herself,以此跳脱英语语言中自带的两性对立。)

9. Refining Realness by Jane Mock

当她决定要真的变成“她”的时候,她还未成年。为了筹钱,她做过性工作者。18岁时,她在泰国接受了变性手术。在遇到爱情之前,她从没有公开过自己的经历。今天,她是美国最有号召力的跨性别者之一。这本回忆录除了经历讲述,奉上的还有令人动容的热情,诚恳,与力量。

10. Inferno by Eileen Myles

一本有关性、女同性恋心理、诗和艺术的书,可以勉强定义为半自传性质的诗体小说。作者的创造性在体裁的恣意组合和题材的跳跃穿梭中显露无疑。可能灵性更适合阅读而非描述。

11. Feminist, Queer, Crip by Alison Kafer

一对耳聋的女同性恋伴侣是否应该选择耳聋精子捐赠者的精子?对于残障者来说什么样的未来才是“好”的未来?Alison以本书开创了综合讨论女性主义、酷儿与残障的先河。可以看到,在种族、性向、政治角度之外女性主义的外延被推广至身体的完整性。

Alison认为对残障的歧视、对残障人士的压迫往往导致人们习惯性认为,消除残障就会带来美好的未来,实际这是一种不切实的假设。任何关于残障议题和残障人士的决定也都是政治性的。女权运动强调女性对自身的代理(agency),残障人士亦需要冲破压迫、束缚,自己成为自身生命和身体的代理;

据报道,本次华盛顿妇女大游行同时已成为全美历史上规模最大的残障人士集会。

12. A Disability History of the United States by Kim E. Nielsen

健全/残障的角度可以重塑历史叙述的立场。本书从奴隶制、移民问题、法律、民权等方面讲述了1942年至今的美国史,其间还涉及聋人口授法的发展,体能歧视在民主体制中的角色等问题。

13. More Than Medicine: A History of the Feminist Women’s Health Movement by Jennifer Nelson

支持妇女有自主堕胎权利的人们在等待特朗普任命最高法院大法官的日子里忐忑。从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开始,女性主义者们为争取妇女对自身身体和医疗方案的自主权而努力,特别是女性生育权的自主权。回顾踏着荆棘前进的历史也许能让更多人意识到,今天的理所当然来之不易。

另一方面,对于身体/生育权的主张不出所料地并不能团结所有女性。尽管华盛顿妇女大游行对很多女性具有号召力,其对生育权的主张让很多无法接受堕胎的女性表示无法参加。

14. Native Tongue by Suzette Haden Elgin

世界上除了女书之外的另一门女性专用语言叫作Láadan。感兴趣的同学可以前往Láadan官网查看,官网提供简单的教程和与英语对应的的字典。同指环王和星际迷航的作者一样,Suzette创造了一门语言。语言学研究认为语言会限制人的感知;语言的变革能引起文化、社会变革。属于女性的语言能否能让女性打破桎梏呢?

Native Tongue是女性主义科幻小说三部曲中的第一部。Suzette将故事设定在外星人与地球人往来频繁的未来。彼时大多数妇女都丧失了他们的公民权利,无法参与公共生活。唯有一小队妇女语言学家得以担任和外星人交流的翻译任务。正是她们创制了一种全新的语言Láadan,帮助因丧失生育能力被社会放弃的女性们酝酿革命。

15. The Handmaid’s Tale by Margaret Atwood

该书描述了不久之后的美国成为一个极权主义国家,妇女除了被剥夺了大部分权利,还被划分为不同组别用以发挥指定的功能,比如生育。

虽然加拿大人被挡在美加边境不能参加大游行,但Hulu网站即将推出的电视剧 The Handmaid’s Tale,就改编自这本加拿大作家Margaret的同名小说。这剧能在当下如此应景,电视剧主创人员表示,万万没想到。原书出版于上世纪八十年代,可能当时的月亮和今天的月亮都不太圆。

16. Sex Object: A Memoir by Jessica Valenti

你希望被像“人”一样对待,或者被像“女人”一样对待,遗憾的是别人只是把你当性对象对待。作家,《卫报》专栏作者Jessica Valenti记述了从自己的青春期,到成年后约会、恋爱关系中的点滴故事。每个人都应该看看,生活中女性的实际经历都是多么糟糕。

17. Men Explain Things to Me by Rebecca Solnit

你的身边有或是有过对你谆谆教诲的男性吗,他们不光叨叨,并且自带玉玺,凡是他们说过的话都是盖过戳的圣旨,你都该听。完全不管你可能根本就懂得更多。不用奇怪,这是一个世界范围内广为存在的现象,被Rebecca Solnit称为“mansplaining”。Mansplaining导致女性的沉默,而被禁言是相当危险的一件事,比如在性骚扰、强奸的问题上女性的声音不被重视将带来严重后果。在这本文集中,Rebecca还探讨了针对妇女的暴力、婚姻中的平等等问题。

18. Bad Feminist by Roxane Gay

如果自己喜爱粉色,一切粉色,各种色阶的粉色,为什么要假装不喜欢,说自己喜欢黑色,只因为这样更酷。从一开始排斥被称为女性主义者,因为觉得别人会认为自己恨男人,到承认自己是女性主义者,并且自认当一个有些糟糕的女性主义者不是啥坏事儿,本书作者Roxane在书中提出了犀利的文化评论,并探讨了她自己,她所处的世代与女性主义的关系。

作为有缺陷的凡人,不用去追求做一个完美的女性主义者,女性主义者没有唯一的标准。毕竟女性主义本身也并不完美,每一个女性都是独一无二的颜色。这本出版于2014年的文集对女性主义内涵提供了一个新颖有趣的品评。

19. We Were Feminists Once by Andi Zeisler

不知道什么时候开始女性主义成了最流行的蜜粉,被娱乐圈、时尚圈、主流媒体所喜爱,任何一种妆容被女性主义定了妆都自带光环。熟知大众媒体运作的非盈利女权机构Bitch Media创始人,Andi Zeisler,在她2016年的新书中指出当代女性主义概念的娱乐化削弱了其引领社会变革的能量。

Andi呼应了Cherríe Moraga的观点,指出如工资差距、生殖健康、社交媒体上对女性的攻击等等社会问题,无法在体制化女性主义(corporate feminism)的框架下得以真正解决。尽管女性主义这一概念本身有先天不足,Andi仍对如何避免女性主义的体制化提出了见解。

20. We Should All Be Feminists by Chimamanda Ngozi Adichie

既然女性主义并不完美,既然女性主义内涵总是需要更新扩展,这是否暗示女性主义一词应被摒弃?来自尼日利亚的小说家、散文家、诗人Chimamanda Ngozi Adichie给出了自己的态度。

“为什么我们选择女性主义者这个词?为什么不说你是人权拥护者,或者类似的什么就好了?因为这样是不诚实的。当然,大体来上说女性主义是人权的组成部分。但选择用人权这种模糊的表达是对基于性别的具体、特定问题的否定。是在假装数世纪以来女性并未受尽排挤。是对针对女性的性别问题的否定。”

如果女性主义意味着对强权、压迫、不平等的愤怒,Chimamanda期待着作为女性主义者的愤怒,能促成人性中追求进步的潜力。这样的愤怒并不局限于性别,我们都应该是女性主义者。

(本文同时发布于作者的公众号“一个妈妈的队伍”,作者现居纽约。)

    校对:栾梦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