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Publicis杂货店:与迪奥、LV为邻的书店

2021-12-31 09:21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湃客
字号

原创 郭驽 北京开卷 收录于话题 #郭驽书店设计巡礼 3个

“If you are lucky enough to have lived in Paris as a young man, then wherever you go for the rest of your life, it stays with you, for Paris is a moveable feast.”

– Ernest Hemingway, A Moveable Feast

海明威曾经说过:“如果你有幸年轻时在巴黎住过,那么不管你余生身在何处,它都会跟你形影不离,因为巴黎是一场带得走的盛宴。”

在这个意义上,我是幸运的,因为在我还不太老时便有机会来到巴黎,踏上海明威笔下的街道。

每次去香榭丽舍大道,我都会逛进同一个书店——恕我漫不经心,只提及自己爱逛的部分。其实这是一家上下七层的大店,体量堪与边上光鲜靓丽的迪奥那栋楼抗衡;名字也颇为响亮,叫Publicis Drugstore,业态上也并不仅仅是书店,而是无所不包的杂货店。当然透过它一楼面朝香榭丽舍大道的玻璃橱窗,一眼望去多是书架和咖啡外摆,与一般当代书店无异。因为距凯旋门极近,又分层安排了极富法兰西格调的书籍,纪念品,日用品与美食,这家店在巴黎人和到访游客中都颇有人气。每每在Publicis杂货店消磨个把小时后,走出曲面玻璃下的建筑大门,抬头望见近在咫尺的凯旋门,恍惚间觉得这两个“门”虽然形式迥异,但都在一众孟莎屋顶的灰色建筑中特立独行,或许在精神上有着某种神秘的关联。每当这时,我总会径直走到凯旋门下发一会儿呆,胡乱想些什么。

Publicis杂货店与凯旋门的相对位置

“偶遇”:美妙的意外

近十年来,像其他创业者一样,我的人生主基调始终是一个字:忙。

在奔波于一个个车站机场,去往又离开一个个目的地的间隙,有时会蓦然想起曾经那段更早的奔波于世界各国的时光。那时的我在公干之余,时常带着一种游学的渴求,着意体验不同国家的文化传统和风土民情,迫切地要用双眼去实地观摩那些凝固在时间长河中的建筑。

在Publicis杂货店上看凯旋门

记得第一次去巴黎是在秋天,我循着海明威《太阳依旧升起》里的顺序,把巴黎的街道一条条漫步过去,一边走,一边回想小说中相关的叙述和描写。

现在想来,当时的那种感觉其实是很奇异的,就像一场虚幻的梦境延伸进了眼前的现实。但梦终归是梦,总会被吵醒。只不过吵醒我美梦的不是别人,而是香榭丽舍大道尽头一幢奇特的建筑。

然后我就逛进了Publicis杂货店。其实这里说“逛”已经不合适了,“逛”字有点主动找到某个地点进行游览的意思,然而我的第一次Publicis杂货店之行,却绝无主动可言,全然是场意外。只是因为后来感到这次意外有些美妙,我就把它当成一次“偶遇”了。

“相识”:始于外,深于内

Publicis杂货店的奇特,毫不抽象,十分具体。

撞见它之前,一路上我已经习惯了巴黎的“老建筑”,它们大都有着brown stone 的高贵典雅,只是在秋日饱和度欠佳的阳光下,难免给人灰蒙蒙、阴沉沉的感觉,恍若一个个内心积压了太多历史沧桑和人生艰辛的老人。

有了这种背景做衬托,眼前忽地闪现的Publicis杂货店多少显得突兀。在诸公兖兖的香榭丽舍大道上,它的立面造型显得过于前卫。它像一个棱角分明的少年,放荡不羁,张狂个性,让人不自觉地想起本欲前往加尔各答却突然折返巴黎的波德莱尔。它似乎就是要从历史的故纸堆里挤出自己那颗倔强的脑袋,然后大胆地用自己的赤身裸体,自信地迎接游客的目光。

因此,我们能清清楚楚地看到它那张玻璃材质的透明的“脸”。

与周围古典建筑“不搭”的Publicis杂货店

端详片刻加现场上网搜索后,我对这座Publicis杂货店有了新的认识。它其实是个改造项目,原有建筑建于1975年,在2003年又由著名建筑师米凯利. 萨伊(Michele Saee)主持进行了改建。眼下也正是Publicis Group(世界最大的广告和公共关系集团之一)总部所在地。

初代Publicis杂货店,1958年开业,但于1972年毁于火灾

1975年重建后Publicis杂货店,朝向凯旋门的街角,可与2003年萨伊的改造进行对比

广告历来是时尚的代言人,何况是在巴黎这时尚之都中长袖善舞的公关公司。由此出发,我对Publicis杂货店背后的生成逻辑大致有了底。一方面,古典的巴黎圣母院的钟声余音仍在;另一方面,商业组织又需要拥抱时尚、紧随潮流。虽然除了相关当事人,项目改造过程中一方面对另一方面有着多大的阻力我们不得而知,但在“古典”和“时尚”之间,一条楚河汉界清晰横亘。

从萨伊的改造至今,又是将近二十年过去了。能够接受卢浮宫金字塔的巴黎人,早已将这座建筑视同香榭丽舍西头自然而然的街景,熟视无睹;世界各地来到巴黎的游客,虽然难免有第一眼的错愕,但细看下来,也不得不承认Publicis这座建筑以一己之力,在巴黎惯常的典雅标签上增添了一份时尚;心下转而佩服这座城市在建筑风格上的开放包容了。

Publicis杂货店沿香榭丽舍大道的正立面

当然,除了看脸,我还观察了Publicis杂货店的里里外外。

它所在的香榭丽舍大道,自身构成了从卢浮宫到新凯旋门的城市主轴线,乃是位列世界前三的繁华街道。可以想象,这样一条大道的日常,是怎样一副人来人往、车水马龙的景观。在某种意义上,繁华就是躁动,就是人、车、物川流不息的动感。萨伊当时做这个设计的出发点,也是跳脱具体风格的继承,转而以充满动感的透明立面,捕捉这座城市的时尚、前瞻与须臾不肯暂停的易变,因此看似前卫的立面风格,却是对巴黎一贯的城市精神的致敬与再现。

前面说过,朝向香榭丽舍的立面全是通透的玻璃,因此Publicis杂货店的内部结构一览无遗。但它的一览无遗不是不加修饰,它背后其实隐藏着设计者的深层用意——以曲线上升的幕墙肌理赋予建筑动感,但又不致完全遮蔽原有的建筑立面,从而形成(相邻建筑的)十九至二十世纪早期,二十世纪七十年代,以及本世纪之初建筑处理手法的叠加与并置,且后两者的透明相互渗透,隐隐约约透出建筑内部的功能与活动,无声地诉说着近百余年巴黎城建的往事。

所谓“貌离神合”,我认为这个设计做到了。

“相知”:杂货店?还是书店?

起初看到以书业为关键业态的Publicis杂货店与迪奥、LV相隔如此之近,我有点吃惊。拿我自己公司的所在地上海陆家嘴来说,鲜少这种书店与奢侈品分庭抗礼的景观。我很好奇,Publicis杂货店到底有什么特别之处?能够跻身这寸土寸金的大道上,与一众承租能力远超自己的奢侈品店为邻。

Publicis杂货店与毗邻的迪奥及不远处的LV

数次造访之后,我发现原来Publicis杂货店里的所谓杂货,倒也名不虚传,零售餐饮,品类繁多。只是所有其他业态,跟首层的书店早已构成一手有机组合。这就如同诚品,一般大家都认为是书店,但在台湾的工商注册却是更为诚实的百货零售,而不是单纯的书店业务。Publicis杂货店的操盘手看来是吴清友先生的法国知音,业态组合的路数颇为相似,而相互参证,共同传递出优雅精致的都市生活品味也几乎如出一辙。

比如沿街的咖啡店、地下的餐厅(据说在巴黎的老饕界评价极高)、书页区域边上的化妆品、烟草区和红酒区、出口附近的巴黎旅游纪念品集合等等,一方面传递着巴黎足以引以为豪的审美情趣和文化消费理念,另一方面也极大地引导和延伸了每一位到店顾客的消费需求和停留时长。更关键的是,藉由这番时尚雅致的巴黎气质营造,让到访客人找到文化特征上的认同,从而引发出消费之外,更为超拔的精神满足。

Publicis杂货店书业部分内景,后方是烟草和红酒区

在首层的书店里散步(书店的空间设计和书的布局,让人走在其中更像是在户外),人会感到十分放松。开放式的书架多数是些自由曲线,连带着陈列密度不算太高的各类书籍,隔出过道和空间,充满变数和灵动。

Publicis杂货店书业部分内景,可见书籍陈列密度不高

人在其中找书的过程,倒有些像沿着曲折的天然小溪蜿蜒而下。两岸敞开的书架上,高低错落的书,就像造化使然的自然风景,不遵循条条框框,只尽情我行我素。确实有几分别处没有的生趣。

典型的签售会场景

因为地理位置优越,建筑和室内又充满调性,在巴黎人之外,Publicis杂货店也吸引着世界各地的游客。旺盛的人气也让它成为许多作家、学者、艺术家签售,发布和讲座的举办地。这些充满智性和情性的精神活动,又进一步往这个物理空间中,注入了丰盈的人文气息。

寻找:于他而言,建筑之路亦通向哲学

米凯利. 萨伊(Michele Saee)是一位成长路径不太典型的建筑师,年少成名,但也曾引发巨大争议。他的整个职业生涯仿佛绕了一个大圈:从学校到社会,再返回学校。

1981年和1982年,他先后于佛罗伦萨大学和米兰大学理工学院求学深造,并分别都拿到学位。也是在1982年,萨伊来到美国洛杉矶,开始了他在美国的设计事业。直到2011年,他加入南加州大学,在建筑学院任教。

萨伊参加过著名的意大利威尼斯建筑双年展和韩国釜山双年展。过去30年中,他完成了100多个项目的设计,其中一半以上已经建造。萨伊还是一位与中国渊源颇深的建筑师。在第一届中国建筑双年展中,他曾“入乡随俗”,用中国古代的风水实践原则做指导,创造性地设计出了中国风的“模版屋”,让人看到了西方建筑师对中国本土建筑设计智慧的发扬。

建筑作为实践性艺术门类的一种,建筑师在设计过程中的向度不外乎两种:或追求美,或追求哲学。在我看来,追求美的建筑师本质上是艺术家,追求哲学的建筑师本质上自然是哲学家,两者并无高低之分。萨伊更像是建筑师中的哲学家一类。这当然不是说他的作品没有“美”,而是说他身上的哲学性更为鲜明。

他认为建筑可以被视为潜意识的容器,因为对建筑空间的阅读主要发生在潜意识中。他进一步阐发,人们在体验建筑时,脑海中会建构出一个丰富的抽象网络。在这个网络中,许多内容是建筑设计者和建造者预料之中的,但永远有超出他们预料之外的“惊喜”,因为很多时候人们脑海中的潜意识世界,并不遵循僵硬的逻辑。人们对空间的看法随着沟通和交流方式的变化而变化。因此他得出自己的结论,有必要不断改变架构空间的原则和方法。

在萨伊的建筑哲学中,建筑被他赋予了某种神圣的使命——建筑永远都不应该隐瞒,而应该拥抱。他试图通过建筑回答来自时代内部和人们内心深处的问题,并通过对建筑的形式设计,将自己的抽象回答“显形”为具象的建筑物。

将Publicis杂货店置于萨伊的建筑哲学思考框架中,除去感慨它地理位置独一无二、立面处理独具匠心、书业与零售相得益彰,以致成为巴黎这座时尚都市中精致文化消费的地标,并由此获得巨大的商业成功之外,每每记起这件特立独行的作品时,我想到的更多是:

萨伊在这场设计演练中想要回答的问题是什么?这一次他将自己的回答“显形”为建筑的努力成功了吗?

专栏作者介绍

郭驽,AUD Design Consulting Inc.创始人及设计总裁。

郭驽先生为当代知名建筑师,曾主持或参与多项重量级文化及观演类公共建筑设计,如获得美国建筑师联合会奖的北京天文馆新馆、中国科学技术馆、洛杉矶中城的标志性建筑的LA LIVE! ,重庆湖广会馆历史文化街区改造、辽宁出版集团锦州北方新生活书城、广西大学漓江书院,深圳书城中心城改造等。在商业建筑领域,郭驽先生主持设计了华润重庆万象城一期及二期、青岛万象城一期及二期,上海自贸区森兰东靖路TOD等重量级城市综合体项目。

郭驽先生于2006年参与创办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天津大学建筑硕士跨文化设计课程(UCLA-TJU Cross-Culture Design Studio),任课程导师。又曾获邀担任艾奥瓦州立大学(Iowa State University) 建筑学院设计课程评委,并于天津大学,上海交通大学等知名院校发表学术演讲。

原标题:《Publicis杂货店:与迪奥、LV为邻的书店》

阅读原文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