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2022年,从一本特殊的日历开始带孩子回归自然

王缉慈
2022-01-05 11:14
来源:澎湃新闻
城市漫步 >
字号

大约一个月前,我收到小件快递,拆开来,发现是本特殊的日历——《我的大自然物候历(2022)》(下称“《物候历》”)。我已经多年没有使用过日历本了,于是翻开来浏览。这本日历内容非常丰富,全国一些主要城市的植物大约在哪天萌芽、开花、结果;动物大约在哪天蛰眠、繁育、迁徙;河流大约在哪天开始冻冰、哪天解冻等,都记录在册。想必作者不仅有丰富的物候实践知识,而且用心查阅了大量资料。比如,6月17日北京的冬小麦黄熟、哈尔滨的小麦开花,6月18日杭州的杨梅成熟。又如,11月9日北京的色木槭叶落尽,11月10日扬州有初霜,11月12日广州的晚稻收割,11月13日上海的蟋蟀终鸣……

《我的大自然物候历(2022)》书封

我把《物候历》竖在钢琴上,这两天闲下来了,认真地阅读,想起我少年时期对自然的体验。那时我们城里的孩子放学后,在学校的菜地里摘豇豆、捆白菜,在自家院子里看母亲养花,到小河沟旁捞小鱼小虾,在湖边挖蚯蚓用来钓鱼。我们看到蜻蜓低飞、蛤蟆大声叫、蚂蚁在洞边成群的情形,就知道要下雨了。我们还能买到蝈蝈笼子,听蝈蝈的叫声;小朋友还喜欢抓蛐蛐,玩斗蛐蛐。我们还在小学的《自然》课老师带领下,爬香山、摘酸枣,在圆明园里玩军事游戏,躲在长满野草的小山后面……

斗蛐蛐  视觉中国 资料图

现在,几十年前的小河被填土修路盖楼了,那些小动物也不知哪里去了。我身边的中小学生们早出晚归,学习压力大,作业多,周末和假期都要读书,甚至没有春游和秋游。有的孩子沉迷于电子游戏,不愿出门。生活在都市的很多孩子都没有机会亲近自然,体验自然,观察和探索自然,他们平时看到的只是高楼大厦、宽阔马路、万家灯火。学习生物和地理等课程时也陷入了“题海”之中,不会灵活地、轻松地在自然中学习。“自然”二字只出现在书本里,在网络上。

《物候历》以“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这农历 24个节气为纲进行编写。书的文句段落和插图的设计很巧妙。左页面是包括物候的日历,还有关键字,以及交替出现的“关键字里的节气奥秘”专栏和“假如生活在……”专栏,右页面的内容灵活多样,包括节气、物候关键字、精美的图画,还有文人的描写等。例如,在小雪节气的页面,有梁实秋《雪》的句子:“一片雪花含有无数的结晶,一粒结晶又有好多好多的面,每个面都反射着光,所以雪才显着那样的洁白”。

雪花  视觉中国 图

在左页面,例如1月24-30日这周的左页面的关键字是“梅”,节气奥秘包括“大寒梅花朵朵开”;在1月31日-2月6日这周的左页面的“假如生活在……”专栏里,讲述在商朝后期,河南安阳殷墟遗址中发现亚热带的化石,可见三千多年前黄河流域地区比现在温暖。在右页面,有的是古代自然观察家及其成就简介,有的是“灵魂发问”专栏,回答自然现象的有趣问题。在区分春夏秋冬的转折页面,插有四幅精心绘制的生动图画——从成都到哈尔滨 “开往春天的列车”、从福州到吐鲁番“寻找中国最热的地方”、从云南香格里拉的千湖山到吉林长白山的红叶谷“寻找秋天的足迹”、从张家口市到漠河市“探秘中国最冷的地方”,引人入胜。

说实在的,书中“灵魂发问”专栏的问题,有的我还真的回答不上来。例如,我以为小寒只有一点冷,这本《物候历》中说,全国过去65年的平均气温数据,有42%年份的小寒比大寒冷,极端最低气温更容易出现在小寒节气,所以小寒天气是严寒的。

另一个问题,牡丹和芍药的区别是什么,我真的不明白。看了这本书,才知道牡丹和芍药除了花和叶的形状不同、植株高度不同之外,茎也不同。牡丹的茎是木质的,而芍药的茎是草质的。谷雨三朝看牡丹,2022年五一节前我再逛圆明园,一定要到含经堂的牡丹花海,好好观察牡丹。芍药开花的时间比牡丹晚些天,我再去观察一下,不能再傻傻分不清了。

牡丹 视觉中国 图

芍药 视觉中国 图

我想,这本物候历的主要读者应该是小学和初中的孩子们,因为到了高中,学生学习太紧张,恐怕没有充分的时间仔细观测物候了。这本书最可贵之处是可以帮助孩子学习观测物候的方法,培养对大自然的认识、感知和热爱,教孩子根据所观测的对象(植物、动物或气象、水文等现象)选择观测点、观测时间、观测工具和记录方式。为此,在书的最后几页设计了记录表。书中还启发孩子在连续多日内测量全天的日影长度和朝向,启发孩子寻找与节气时令相关的本地蔬菜和美食。通过这些实际的观察,使孩子能亲自了解一年中月、露、风、云、花、鸟推移变迁的过程,认识自然现象季节变化的规律,从少年开始培养孩子的科学观。这些,最初可能需要老师或家长的引导,逐渐地,孩子们就会自觉地亲近大自然,观察和体验大自然,从自然中掌握真正的科学知识。

当我浏览《物候历》,看到“广州收割晚稻的日子”那一页的时候,我怀疑广州这么多年城市化后还有稻子。可是上网一查,不得不承认我想错了。农业相关网站的信息显示,2021年10月中下旬到11月上旬广州进入晚稻收获季节。广州市从化区良口镇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特色小镇之一,米埗村有成片稻田,大旺莱农机专业合作社用新买的联合收割机在17000亩的水稻基地收割晚稻。

我看到2021年10月28日(周末)广州的家长带孩子去从化体验割稻子的消息。还有,广州市白云区江高镇大石岗村的400亩稻田,2021年11月7日第一批收割晚稻,白云区于12月上旬完成超2400亩的晚稻收割。广州增城区朱村是国家地理标志产品增城丝苗米的原产地,建立了丝苗米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3500亩晚稻平均亩产700斤,2021年11月中旬开始大面积收割,预计用近一个月收割完毕,之后会利用1000多亩的田地种油菜花,2022年1-2月开花,供市民欣赏。从广东省来看,阳江市阳西县、韶关市曲江区、江门台山市等都有大面积水稻种植,全省2021年晚稻面积1454万亩。

2021年11月16日,广东东莞,东城周屋稻田。视觉中国 图

说到水稻,我想起颐和园附近的六郎庄,我上北大时那里还有大片稻田,据说是乾隆皇帝从江南带来稻种和13户稻农,在六郎庄种京西稻。我带学生参观过的海淀造纸厂就是用稻草作为原料的,这些都成为历史了。最近我去昆玉河东岸的巴沟山水园散步时,看到了供游客观赏的很小的油菜地,那里也有小片稻田,还有很不像样的所谓田埂。现在的城里孩子只能去公园里欣赏人造的自然风光了。正因如此,我才感到《物候历》这类书籍的价值。希望老师们和家长们重视培养孩子对大自然的兴趣,让孩子们重新回归大自然。要知道,大自然能给孩子带来天赋,提供创意灵感,培养健康的人品。大自然是他们最好的老师!

(作者王缉慈系北京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教授)

    责任编辑:董怿翎
    校对:刘威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