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上海宝山寺火了?只因传统木构营造太美

2022-01-05 21:08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湃客
字号

沈寅

工作日下午,宝山寺里香客并不多,可依然能见到不少前来拍摄的博主。他们衣装风格与香客反差明显,与寺庙的建筑环境也格格不入,手上举着各种拍摄器材,仿佛此地不再是庇佑一方乡民的宗教寺院,而是一个网红景点。

宝山寺在网上火了,随手打开一个社交平台,无论是图文还是视频,很容易就滑到宝山寺的内容,很多辅以“唐风”“最美寺庙”“宝藏景点”的文字标签。

宝山寺因为唐风建筑而出名,宝山寺却并非始建于唐朝。作为一个宝山原住民,我对宝山寺还是有情感的。对于罗店当地人来说,宝山寺是他们从小生活中非常熟悉的部分。

罗店朋友教我罗店方言时,总喜欢引用一首民谣:“从前有座庙,庙外有条河,河里有艘船,船里有个碗,碗里馒头装得满透满透……”他们说民谣里的“庙”,就是宝山寺,庙外也确实有条河,名叫练祁河。

宝山寺成为打卡新宠,在我看来和红极一时的“小京都”“小马代”“小瑞士”有些类似,只不过,流行之风从此前仿造国外洋小镇,转向了复古与传统。

社交网络上,宝山寺的热度和“唐风”“建筑”这些关键词联系在一起。

不过,罗店人自己不称其为“宝山寺”,而叫“玉皇宫”。我曾纳闷,一座佛寺为什么叫这样的名字?难道里面供奉玉皇大帝?何况我明明见到寺庙匾额上写的是“梵王宫”。

越剧《西厢记》有一曲《琴心》,其中有一句“莫不是梵王宫殿夜鸣钟”,“梵王宫”就是色界初禅天的大梵天王的宫殿,泛指佛寺。那为什么他们口中说的却是“玉皇宫”?莫非“梵”在罗店方言里听着发音是“玉”?

后来翻查资料才明白,宝山寺最早并非寺庙,相传为唐月轩的私宅。明正德六年(1511年),唐月轩把这栋两层楼式建筑捐为佛观,中厅供佛,楼阁提名为真武阁,又名北极阁,供奉道教之神。 所以宝山寺最早是佛道信仰混合的寺观。

宝山寺旧影

清乾隆五十年,诗人范连游罗店,登真武阁,赋诗一首《登真武阁》:“不到谈元地,今经二十秋。浮生闲半日,高阁得重游。春风一溪乱,晴烟小市浮。老僧同话旧,莲社几人留。”真武阁因此名声大噪,成为清时罗店名胜。

罗店有“金罗店”之称。元代元贞年间,嘉定的刘家港海舶云集,有“六国码头”之称。罗店虽是嘉定县滨海临江的一个无名渔村,却享有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村前有练祁河可将货物驳运至码头装上海舶,外地客商多于此逗留。

元代至正年间,商人罗升来村中开设“罗氏店堂”,兼营客栈,渔村因此而得名“罗店”。到了明万历年间,罗店镇已成为了繁荣的通商大邑。当时“三湾九街十八弄”,居民六万,商号六七百家,每日三市,“金罗店”美名流传至今。

重修后的宝山寺内,移载了多株松树。 沈寅 图

罗店庙宇众多,但真武阁最出名。当时民间建造龙船,会在船上制造亭台楼阁,而罗店的龙船上的门楼,就是按照真武阁为模版来制作的。

道光年间,唐氏后人唐肇伯重新了该寺庙,命名为“玉皇宫”。

咸丰年间,太平军李秀成率军攻沪,罗店许多庙宇连同玉皇宫一同被毁,幸好真武阁并未全毁。待到光绪初年,太仓南广寺僧人今涌行脚至罗店,见寺观房屋颓败,于是有了兴建修葺寺庙的想法。

整整二十年间,僧人们募化重建了山门、朝房、两边厢房,修整真武阁,又创立祖堂、塔院等。修成后的寺院,前为王灵宫殿,中为玉皇殿,后为玄帝殿,供奉释迦牟尼像和阿弥陀佛石像。

玉皇宫虽成为完整的佛教寺院,但从各殿名来看,似乎依旧供奉着道教神祇,也可能与当时民俗有关。清末民初时际,若逢连续丰年,罗店士绅会在正月十九日玉皇诞辰办“解皇钱”盛会,大小庙观均扎金银元宝,送来玉皇宫前朝拜玉皇。既然要朝拜玉皇大帝,那玉皇宫的名字也就保留了下来。

而“梵王宫”之名,要到1988年才有。所以,土生土长的当地人还是习惯“玉皇宫”的称法。易名“梵皇宫”是上海市佛教协会修复玉皇宫,恢复佛教活动,扩大庙址并重建山门和西厢房之后的事。寺前山门的题匾,出自时任上海市佛教协会会长、玉佛寺方丈真禅法师之手笔,此时梵王宫作为静安寺下院,由从达法师主持。

罗店水乡一景 沈寅 图

不过,上世纪90年代末,寺庙已不再叫“梵王宫”,改名宝山净寺。因寺中建了一座四层楼的圆通宝殿,四楼上供奉“花开见佛”佛像,以电动模型设计,在莲花宝座上制作大莲花瓣,揿下按钮,含苞的莲花便会缓缓开放,露出端坐的阿弥陀佛像,体现了剥去层层尘障,明心见性即能见佛的法意。所以宝山寺加上净土宗的“净”字。

宝山寺旧建筑中的天王殿

除此之外,寺里还有一栋玉佛殿,供奉释迦牟尼的涅槃像。楼上按“华藏世界”的理念兴建,中间供奉毗卢迦那佛,十面大镜子于八方放置,相去丈余,构成了一个镜像世界。电灯一开,中间的那一座金像,经镜子反射化为无数金身,恰是《华严经》中“事事无瑕”“重重无尽”的体现。另有一座万佛殿也是上下两层,楼下按净土宗教义绘制了净土世界,楼上则供奉万佛。

从练祁河入山门后即天王殿,又大雄宝殿,也就是原来的真武阁,殿东为玉佛殿、斋堂、安养院,西边为万佛殿、花开见佛殿及塔院。寺院建筑保留了明清建筑风格,飞檐翘角,墙面均涂刷黄色,梵天佛地。

宝山寺旧建筑体依旧保留着

天王殿里韦陀尊者像

再来宝山寺已是焕然一新。寺院原本旧建筑群的东边,新辟一地,重新建造了一座新寺,也就是如今所见仿唐式的宝山寺。山门依旧开在河边,练祁河经过治理,已能通船,岸堤与道路也重修过,一派河清海晏气象。山门巨大的斗拱挑出歇山式屋顶,宛如大鹏展翅,气韵恢弘,并非江南传统建筑秀丽紧凑的感觉。

天王殿供奉的是天冠弥勒

进入寺院,最显眼的七层佛塔高耸于寺院一侧。建筑主体以纵轴式布局,正对眼前,是天王殿,两侧回廊延伸而出,东西两侧是钟楼和鼓楼,整个建筑群依稀有些眼熟,不禁让人想起日本宇治的平等院凤凰堂,同样是主殿连着回廊延伸至两侧的楼阁。当然区别也大。平等院凤凰堂是平安时代藤原赖通兴建,差不多时公元1052年,相当于北宋仁宗时期。整栋建筑相对紧凑,秀丽,楼阁青瓦丹柱,临水而建,阿弥陀佛位于主殿,远看仿佛安坐于水面,建筑在水中投下倒影,浑然一体,宛若镜花水月。而宝山寺天王殿,建筑舒展,气宇轩昂,宏伟古朴许多,主殿屋顶上巨大简约的金色鸱吻,在天空中闪闪发光。天王殿供奉的是弥勒,从远处看并非近代汉地寺院的大肚翩翩的弥勒佛像,殿前是莲花池,池上架着石拱桥,走向天王殿就仿佛踏上石桥通往弥勒净土,相比之下,平等院凤凰堂那种隔水而望就显得距离感。

进入天王殿,才看清供奉的是天冠弥勒,即弥勒菩萨在兜率天修行的本相,头戴五佛冠,背光上分布祥云与化佛,寓意弥勒菩萨为未来佛。弥勒菩萨背后是韦陀尊者像,四周则围绕天王像,也是仿唐样式,并非近代汉地佛寺中四大天王居于殿四角的陈设。

穿过天王殿,后一院落主体是大雄殿,两侧为药师殿和观音殿,均用回廊连接。大雄殿是典型的唐建筑风格,熟悉唐建筑一眼即能看出,设计蓝本是佛光寺东大殿,同样面宽七间,进深四间。

《诗经》记载:“如鸟斯革,如翚斯飞”,眼前大雄殿的屋顶就像一只展翅的大鸟伏在屋上。大雄殿内供奉的是释迦牟尼佛像,两侧是文殊、普贤菩萨与迦叶、阿难二弟子。再往内是第三重院落,主体为藏经楼,两侧小型佛堂。

此前我一直想不明白,为何兴建新寺要选用唐建筑风格?毕竟唐朝时的罗店可能还在海面下,而且仿造唐建筑,也鲜有实物可供参考。国内保存的唐代木结构建筑只有三座半,都在山西境内,分别是五台山佛光寺东大殿、五台山南禅寺大殿、芮城广仁王庙大殿和平顺天台庵。平顺天台庵在近年的大修中被发现是五代后唐时所建,就降级成了半座。这几场建筑都是单体佛殿,固然宝山寺的大雄殿能参照佛光寺东大殿建造,那其他建筑群落、佛塔和庭院呢?并没有可供参照的实物。

何况佛光寺位于五台山,东大殿更在山势之上,唐代木结构建筑轩昂的风格与建筑所处北国环境相得益彰,呈现的气韵都是粗放和宏大的,“天然去雕饰”。而江南之地的建筑给人感觉总是宋代的精致,是人工雕琢后的秀丽,才能与江南山水融合。在江南兴造唐建筑,不就像硬把北国的牡丹移栽在江南的盆景中?

建筑用非洲红花梨木,未施朱红漆,呈现木料自身美丽的纹理和色彩。沈寅 图

不过,宝山寺也并非完全复制唐风。唐建筑有“七朱八白”,木构件一般都刷成朱红色,而宝山寺,木构件则是花梨木色,刷漆后显现出油亮的光泽。

这里的木料是非洲红花梨木,本身木纹和色彩就非常美丽,不刷朱红色可能就是为了呈现木料天然的纹理和色彩。我明白过来,所谓仿唐,仿的是唐建筑的外形特点,以及榫卯构造的传统营造技艺,以此来复兴中国传统文化。“中国传统木结构营造技艺”在2009年9月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但在上海,挺难见到体量巨大的木结构建筑实例。

新造佛寺采用唐建筑风格也有前例,如香港的志莲净苑,于1989年整体重建,耗费十年完成,颇受好评。

中国香港志莲净苑

现在的罗店宝山寺,又添一方建筑群可供近距离欣赏中国传统木结构营造技艺。对大众来说,市郊多了一处出游地。拜谒古建筑之后,还能继续在水乡古镇消磨一日时光,也不失为冬日里是一件赏心悦事。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