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南京“新年第一会”再次聚焦创新:实质推进国家科学中心创建

澎湃新闻记者 邱海鸿
2022-01-05 12:11
来源:澎湃新闻
长三角政商 >
字号

1月4日,新年首个工作日,南京召开市委人才工作会议暨引领性国家创新型城市建设大会,发布了推进引领性国家创新型城市建设的市委“一号文件”,以及加快打造高水平国际级人才平台、推进新时代人才强市建设的相关文件。

澎湃新闻(www.thepaper.cn)注意到,这是南京连续第五年将“新年第一会”的主题聚焦于“创新”并为此发布市委“一号文件”。不同以往的是,今年新增了“人才”作为双主题,进一步强调人才的关键作用,提出争创高水平国家级人才平台。

更值得关注的是,南京“新年第一会”对“创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着墨颇多,2017年谋划以来首次提出“实质性推进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创建”,推出加快建设国家重点实验室、重大科技基础设施等措施。

“要围绕打造国家区域科技创新中心,进而争创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这一总目标,突出引领性国家创新型城市建设的主抓手,打造有全球竞争力的创新之都。”江苏省委常委、南京市委书记韩立明表示。

“创新的四年”

2017年,有53所高校、90多万大学生的南京开始谋划将创新作为引领发展的“华山一条道”。2018年,“创新”首次成为“新年第一会”关键词。如今,南京已走过“创新的四年”,在持续提升创新首位度的同时塑造出创新驱动、人才引领新优势。在2020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励中,南京地区有24项成果获奖,占全省的60%,其中,紫金山实验室6G技术创全球太赫兹无线通信最高实时传输纪录。

科教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的课题逐步破解。韩立明在4日的会议上介绍,去年全市高新技术企业总数预计达8000家,入库科技型中小企业1.68万家,增长67.3%,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达150家。

“留不住人才”也在改变。据了解,凭借位居全国前列的人才总量和密度,南京已集聚科技顶尖专家240多名、高层次创业人才3900多名;在2021年两院院士增选中,南京地区新当选14人,居全国第二。

2021年6月21日,南京,主题为“智创未来•美好生活”的建邺黑科技展亮相河西一大型购物中心,为期五天的2021“南京创新周”拉开帷幕。人民视觉  资料图

仍需跨越“四道门槛”

迈向创新发展的第五年,南京步入创新深水区。韩立明表示:“南京的创新发展正从量的积累迈向质的飞跃,仍需跨越‘四道门槛’。”

首先是重大科创平台建设门槛。目前国家布局的55个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南京仅未来网络试验设施1个;6个国家技术创新中心、13家国家制造业创新中心,南京只有第三代半导体技术创新中心分中心。

其次是科技成果转化门槛。据统计,南京四成的研发投入集中在高校院所,但七成左右的职务发明专利未得到转化和应用。

再次是人才结构性门槛。人才总量不少,但缺乏顶尖人才和技能型人才,重点产业链人才紧缺指数为1.78,即1.78个岗位仅1人应聘。

最后是领军企业支撑门槛。产业“大而不强”比较突出,缺少龙头型创新领军企业,全市独角兽企业17家,为杭州的46%,瞪羚企业210家,为广州的28%,影响产业后劲和竞争力。

南京。人民视觉  资料图

实质推进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创建

“跨越这‘四道门槛’,必须聚焦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这一目标,奋力突破。”韩立明透露,南京将实质性推进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创建。

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是国家创新体系建设的基础平台。此前,上海张江、合肥、北京怀柔、深圳已获批,杭州、武汉、济南、青岛、沈阳、兰州等争相入局创建,竞争激烈。

对照基础条件,南京如何在国家实验室、大科学装置等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集群方面补短板成为重要课题。

“突破创新‘有高原无高峰’的瓶颈,是南京在新一轮国家科技创新体系布局中占据应有位置的关键。”中科院南京分院院长杨桂山认为,打造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和重大科技设施集聚的区域创新高地,是南京争创综合性国际科学中心、成为引领国家创新型城市必不可少的环节。

今年的南京市委“一号文件”对打造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核心承载区进行了部署。其中提到,持续支持麒麟科技城与中科院等国家战略科技力量深化合作,重点培育信息高铁综合试验基础设施、百兆瓦级压缩空气储能技术研发与集成验证平台、开源软件供应链平台、生命科学等重大科技基础设施,联合连云港协同建设高效低碳燃气轮机数字化中心。

同时,推动高水平实验室建设,强化以紫金山实验室为代表的战略科技力量在国家实验室体系中的作用,打造紫金山科技城应用基础研究创新技术集聚区,支持生物育种钟山实验室落地建设。支持有条件的科研单位争创新的国家重点实验室。

去年,中科院与江苏省签署协议,共建南京麒麟科技城。到2025年,南京麒麟科技城将建成1平方公里左右的“中科院系”科教资源集聚区,与江宁、仙林两个大学城协同联动,支撑南京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建设。

    责任编辑:张军
    图片编辑:陈飞燕
    校对:张艳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