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智能交通企业的“内卷”与“突围”

2022-01-10 13:42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湃客
字号

2016年起,百度、阿里、华为、滴滴、腾讯等互联网科技公司纷纷入局城市智能交通市场,开辟新赛道。

经过4年多发展,这些科技公司凭借自身资本优势、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能力和业务积累已然成为城市智能交通市场中的重要玩家,与传统智能交通系统集成商、专业硬件产品提供商、地方国资企业/央企及规划设计院/咨询院共同平分市场话语权。

互联网巨头跨界扩展,步子大,气势逼人;AI企业来袭汹汹,各个交通事业部交相成立;安防巨头功底深厚,频频发力。

对于过去的2021年里,传统智能交通大厂感受到压力,开始焦虑。传统智能交通企业有些急了。以前,多数企业都是闷头干活,现在意识到要做品牌,打影响力。

巨头跨界入侵

我国交通智能化进程不断加速,行业规模迅速扩张,行业内企业的项目承担能力和智能交通业务水平都在持续提升。

2020年,我国交通管控千万项目市场规模约为164.16亿,项目838个,市场项目平均规模约为1958.89万;智能运输、智慧停车千万项目市场规模约131.96亿,项目数562个,市场项目平均规模约为2348.07万。

另据数据统计显示,截止2020年12月底,我国智能交通千万项目(不含公路信息化)市场规模约为296.12亿,项目数1400个,市场项目平均规模约为2115.12万。2017-2020年,中国智能交通千万项目的市场规模逐年增长,项目平均规模也呈上升趋势。

中国智能交通市场份额向龙头企业集中

据了解,2020年在新基建、车路协同、智慧停车等政策驱动下,城市智能交通年度市场投资增速再次超过10%,其中百度凭借城市交通管理及车路协同领域最终用户10亿订单业绩,成为国内城市智能交通领域Top5中唯一的互联网企业。

而据前瞻统计,2020年我国智能交通千万项目中标市场规模排在前10的企业总计市场规模89.71亿,同比上升51.10%;项目数总计316个,前十中标企业千万项目市场规模约占总市场的30.30%,相比2019年的25.4%有所上升;约有900家企业分享1400个除公路信息化以外的智能交通千万项目。

前瞻分析认为,在国内城市智能交通项目规模日益扩大,项目复杂度随之提升的背景下,行业竞争格局正在发生变化,市场份额向龙头厂商集中,未来还将延续这一趋势。

原因在于:

第一,项目规模扩大,意味着项目承建商的垫资需求增加。尤其是目前各地方政府在“稳增长”和土地财政难以为继的双重压力下,资金十分紧张,因而更多地以BT(BuiId-Transfer)方式发包大额智能交通项目。故只有具备很强资金实力的行业领先厂商才具备项目承接能力。

第二,项目复杂度提升,因而对项目承建商的项目管理、实施能力和技术水平都提出了更高要求。具备丰富大项目经验的厂商将获得更多市场机会。

智能交通竞争“内卷”

有行业人士表示,智能交通市场虽然号称千亿,但实际上被释放出来的有效需求不过百亿,而做智能交通业务的公司多达数十家,互联网公司的进入,又分去了一些大订单,竞争非常激烈。

毛利低、回款周期长,加上政府财政预算萎缩,项目审批立项也更加复杂......在业内人士的眼中,智能交通市场并不如外界描述那样火热。

据了解,目前做智能交通业务的上市企业,比如千方科技、银江股份,其业务毛利稳定都低于30%。以千方科技为例,其智慧交通行业毛利率为25.27%,远低于其智慧物联的33.80%,智慧物联恰好是千方收购完宇视之后开展的业务。

互联网公司进入智能交通赛道,并非完全是为了这块“不大”的蛋糕,其真正目的是“让所有的信息、车辆、人员在整个运营的框架上动起来,产生新的动能”。换句话说,通过交通这条赛道,扩展业务生态,进而赋能既有业务,比如云服务、广告业务等,才是互联网公司的终极目标。

以互联网企业为代表的跨界选手枕戈待旦,磨刀霍霍想要掘金千亿市场。但传统智能交通企业却正在走出来,要么转型,要么开拓新业务,不再把宝押在一个篮子里。

传统智能交通企业谋求转型

以互联网公司为首的新势力正在蚕食既有的市场,而新市场又迟迟得不到释放,这几年政府支付能力呈下降趋势,业务越来越不好做,是传统智能交通集成商开始转型的主要原因。

也有的企业“剑走偏锋”,走上了另一条路:加码海外市场。比如,锐明技术近年加大了海外市场的拓展力度,在海外布局货运、出租、公交行业方案、校车抓拍解决方案等业务。最新的财报透露,其海外收入达7.37亿元,同比增长49.31%,占公司主营业务收入达到51.53%,销售占比首次超越国内。

企业要赚钱,产品和业务是两个最重要的点。

在产品端,要么提高质量,打磨具有超强竞争力的产品,提高毛利率;或是以量取胜,强调性价比。在业务上,拓展新业务和新市场往往直接有效,但具备一定的风险,且前期成本较高。

除了在产品和业务上发力以外,这些大厂都开始重视品牌建设。以前的交通行业比较封闭,媒体和大众都知之甚少,现在意识到要做品牌传播,给投资人信心。更多的智能交通企业意识到,品牌价值越来越重要,对企业拓展订单和融资都有帮助。

新的2022年,智能交通各方竞争企业又将会迎来什么什么挑战?我们拭目以待。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