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傅莹德国慕尼黑谈“包容性安全观”,专家:更利于解决问题

澎湃新闻记者 孙梦文 实习生 方婵娟
2017-02-20 21:51
来源:澎湃新闻
全球速报 >
字号

当地时间2月19日,第53届慕尼黑安全会议(慕安会)落下帷幕。慕尼黑安全会议主席伊辛格抛出的“后真相、后西方、后秩序?”话题,在印证西方世界普遍焦虑感的同时,也在大会期间被广泛讨论。

对此,中国外交部部长王毅在大会发表演讲时表示,世界并没有失序,也不存在什么“历史的终结”。不过王毅同时指出,2002年他出席慕安会时大家关注的焦点只有一个——恐怖主义。15年后的今天,面前的问题单变得越来越长,越来越棘手。

《2017年慕尼黑安全报告》中,东亚系列问题再度被列为区域热点。在18日大会进行的“东亚安全与朝核问题”分论坛讨论期间,中国全国人大外事委员会主任委员傅莹面对其他与会人员提出的“中国军费高”、“美国重视在亚太的盟友体系建设”等话题,阐述中国所坚持的“包容性安全”理念。

傅莹表示,有关亚太安全辩论的核心问题是“选择什么样的道路”:是追求基于同盟体系的“排他性安全”?还是寻求“包容性安全”——不排除任何国家,各国努力实现共同安全?

“中国主张合作安全、共同安全,习近平主席在达沃斯讲话中强调共建共享,建设一个普遍安全的世界。”傅莹表示。

也是在“东亚安全与朝核问题”分论坛上,新加坡国防部长黄永宏表示,在美国政府更迭之际,中美两国应阐明对亚洲外交政策的总体目标,提供清楚和可行的共同规则,从而形成新的秩序。

对此,澎湃新闻(www.thepaper.cn)专访了2016年曾作为青年领袖代表出席第52届慕尼黑安全会议的盘古智库学术委员会秘书长、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副教授王栋。

“高手过招,点到为止”,王栋认为,傅莹主任“并没有大篇幅批评现在美国主导的双边同盟问题,但却用‘排他性安全’和‘包容性安全’一下子就把问题指明了——美国以双边同盟为主导的地区的安全架构已经无法容纳中国的崛起,美国对中国加以防范、牵制和制衡,这是在增加地区秩序的不确定性。”

利用“客场外交”阐述中国主张

澎湃新闻:1999年中国首次参加慕安会,2010年中国外长级高官赴慕尼黑参会,此次中国外交部部长王毅和全国人大外事委员会主任委员傅莹应邀参会,您怎样看待中国在慕尼黑会议上的参与度,这样的场合对于阐述中国主张而言有怎样的意义?

王栋:外交有不同的形式。包括今年的“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金砖五国”峰会,去年的二十国集团杭州峰会,这些都是“主场外交”的代表。但还有另外一种形式的外交,我把它称作“客场外交”。在我看来,这种“客场外交”也应该高度重视起来,要利用这样的场合把中国主张、中国方案说出去,把中国故事讲好。

其实中国参与慕尼黑安全会议的时间并不是很久,这反映了中国在国际体系和国际秩序中的位置(变化)——现在谈论国际秩序、国际安全问题已离不开中国。无论是气候变化还是核不扩散议题,中国都是最重要的参与者,也能够对全球治理提出自己的看法。

这次慕安会上美国方面由副总统彭斯和国防部长马蒂斯带队,中国有王毅外长和全国人大外委会主任傅莹参会,王毅还进行了主旨发言,从参会规格来看中国的分量仅次于美国。全世界安全领域最重要的参与者都在认真倾听王毅和傅莹的言论。在我看来,参与这种场合对于我们更好地阐述对国际关系、国际秩序、全球化的看法是很好的机会。

中国认为“世界没有失序”

澎湃新闻:大会主席伊辛格撰文抛出“后真相、后西方、后秩序?”的话题,这似乎是西方世界的普遍担忧。但王毅在大会发表演讲时称,我们认为,世界并没有失序,也不存在所谓的“历史的终结”,您怎样看待这一认识的差别?

王栋:我们的领导人在强调世界多极化、国际关系民主化、经济全球化,这是很重要的三个判断。面对三个“后”字后面打上的问号,王毅的演讲中谈到中国认为世界没有失序,虽然出现了一些混乱,但是最根本的支柱、机制,比如联合国,还是完善的,仍是有效的,可能在这个过程中遇到了一些挑战,需要改革和提高,但是并非说支撑国际制度的基础就没有了。

在我看来,在新一轮全球化当中,中国将会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包括我们提出的“一带一路”建设等倡议,都能体现中国在新一轮全球化中的推动和引领的作用。所以我认为,王毅的这些讲话提出的中国观点也能在国际社会引发共鸣。

中国对于世界安全事务的考虑

澎湃新闻:我们注意到傅莹在“东亚安全与朝核问题”分论坛上强调的“包容性安全观”,您认为在“日美同盟”得到进一步确认、半岛局势日趋紧张的当下,傅莹所阐述的中国主张有着怎样的内涵?

王栋:对傅莹的观点,我把它视作“高手过招,点到为止”,她并没有大篇幅批评现在美国主导的双边同盟问题,但却用“排他性安全”和“包容性安全”一下子就把问题指明了——美国以双边同盟为主导的地区的安全架构已经无法容纳中国的崛起,美国对中国加以防范、牵制和制衡,这是在增加地区秩序的不确定性。

美国的安全观始终停留在这样一个老的思维方式上,亚太的和平要产生一个真正的安全架构会受到很大的挑战,但是按照现在的情况来看美国要进行反思很难,现在的选择又回到老路上了,包括马蒂斯访日,特朗普上任后强化美日同盟、美韩同盟。一方面,这是美国的理性选择,可以理解;但是从另一个方面讲,中美如何处理在东亚变动中的关系是一个问题,如果美国继续采取排他性的双边同盟,很多问题没法解决,所以中国现在提出“包容性安全观”来应对遇到的症结。

澎湃新闻:西方有说法提出希望中国能部分领导世界安全事务,但是中国一直在强调联合国的作用。在您看来中国应不应该真正以领导者的角色参与到世界安全格局体系的建设?

王栋:这首先要看你如何定义“领导”的责任和作用。中国很清楚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我们现在有能力也有意愿为国际社会的和平稳定发展做出更大贡献,但是中国也强调几个原则:第一,我们认为现有的国际秩序,特别是以联合国为核心的国际秩序,对维护国际和平稳定的作用是非常关键的,所以我们只强调维护联合国的核心作用;其二,我们也认为现存的国际秩序中,包括国际金融秩序存在缺陷和不足,包括发展中国家、新兴市场国家,它们的角色和声音在现有的机制下没有得到充分体现。中国牵头倡议设立亚投行,得到国际社会广泛的积极响应,这也是我国在国际经济、金融秩序发挥积极引领作用的一个突出案例。中国的“一带一路”倡议,从2013年提出也受到国际社会的广泛响应,是中国对于国际公共物品的贡献。

在一系列非传统安全和传统安全领域,中国正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我们也积极引领国际秩序,朝着更加公正、公平、合理的方向发展。但同时,中国并不主张国际秩序是由一家或者几家说了算。“共商、共建、共享”原则很大程度上反映了我们对国际秩序变革的态度和看法。中国并不赞成美国式的一家独大的霸权行为,也不寻求成为霸权国,而是在国际社会中发挥我们的贡献、起到引领的作用。

    校对:丁晓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