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编剧谈反腐剧《人民的名义》:经常上中纪委网站跟踪落马贪官

赵萌、郭佳/北京青年报
2017-02-28 10:52
中国政库 >
字号

周梅森。北京晚报 图

“在电视剧送审之前,我告诉李路导演,做好删5集、修改1000处的准备,结果这次送到总局(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十天全部审完,过程很顺利,获得的评价也不错。”反腐剧《人民的名义》即将上映,小说原著作者、编剧周梅森告诉北京青年报记者。

周梅森是政治剧、反腐剧编剧领域的“常青树”,1995年出道以来,包括《人间正道》、《忠诚》、《绝对权力》、《至高利益》、《国家公诉》等多部小说都被成功改编为影视作品,他也无一例外地承担着双重角色——既是小说作者,又是影视剧编剧。

现年61岁的周梅森是江苏人,平日里居住在家乡,他的“政治身份”是江苏省作家协会副主席,这个工作不坐班,只是社会职务,没有特定的职责,一年开两次会。2017年新年伊始,他便忙碌起来,经常往返北京和江苏两地。今年1月,他的小说《人民的名义》正式在京出版,同名话剧也在国家话剧院排练筹备着。3月29日,最高人民检察院影视中心、中央军委后勤保障部金盾影视中心等单位联合出品的电视剧《人民的名义》将登陆湖南卫视。时隔十年,反腐剧重归荧屏,媒体和各界人士颇为关注。周梅森告诉北青报记者,这阵子他已经接受了几家媒体采访,还有一些媒体也已经预约了。

揭秘1

幕后:写《人民的名义》潜心八年,六易其稿

在《人民的名义》小说的腰封上,有这样几句话:反腐题材作品沉寂十年,2017年横空出世,著名作家周梅森潜心八年,六易其稿。

从一部小说再到影视剧,为何耗时如此之长?又是什么契机促成周梅森最终两种作品形式的创作?

“即使反腐剧遇到‘冬眠期’这几年,我其实也没有停止写作,就是没有发表,包括《人民的名义》在内,几部都是在写,但都没有写完。”周梅森说。

周梅森提到其中一个契机就是最高检影视中心以及中心现任专职副主任范子文的作用。“早年我和范子文所在的最高检影视中心合作了《国家公诉》,播出后还是非常成功的。范子文后来去了别的部门,这次重返最高检影视中心后的第一件事就是找我再做一个剧。我当时觉得做不起来,一是担心小说出版有问题,二是怕改编电视剧有麻烦。喝了几次酒,他还是很认真,说十八大以来反腐都到了这种程度,一部反映现实的影视作品都没有,大家都很着急。我想了想,他说得也有道理,反腐确实是他们的业务要求。我就说我考虑一下,之后把那几年没有完成的小说翻出来看看,慢慢地就找到感觉了。”周梅森回忆称。

有趣的是,作品中一些情节的细节还和周梅森个人这十年中的一段投资经历有关。

周梅森写作之余,还会搞搞投资。他告诉北青报记者:10年前农村信用社改商业银行,大笔烂账需要企业资金收购,然后重组。他的一位做涉农企业的朋友因为此前一直找他借钱,关系也比较好,那次就拿走了他几部电视剧的稿费去收购农村信用社的股权。由于自然人不能持有银行法人股,因此周梅森的名字无法体现,但股权证书在他手上。“按协议,我们共有的股权不准抵押、出售。如果抵押、出售,必须拿着我的股权证书。而且银行的股权证书上就写着不准抵押。”没想到,在周梅森不知情的情况下,这个股权证被抵押了。后来,朋友资金链断裂,股权要拍卖。官司打了两年,周梅森败诉。因为银监会规定自然人不能持有银行法人股,所以周梅森输了官司也认了。但这件事让他有个启发,“明明股权不准抵押,股权证还在我手上,他却抵押成功了。花钱就能办事,腐败的文化氛围其实影响着每个人的生活。”

揭秘2

情节和演员:“我的剧全是实力派的演员”

谈及《人民的名义》小说和剧集有何不同,周梅森表示,许多在小说里描写的内容,在电视剧里还是不能出现。比如省委常委会那一章,小说把与会者真实心态写了出来,电视剧则不行;比如小说中陈岩石向巡视组举报时激动之下死于心梗,电视剧里变成了和劫持者的对峙。这样也比较符合电视剧的戏剧性。

据媒体披露,这部剧投资1.2亿,汇集了百余位明星,包括陆毅、张丰毅、吴刚、许亚军、柯蓝、胡静、张志坚、张凯丽、高亚麟、赵子琪、冯雷、侯勇等众多实力派演员。“加盟这部戏的都是实力派演员。这次我印象深刻的是,曾出演《潜伏》的吴刚演得极棒,真该为他的表演写篇《谈吴刚的表演艺术》。政治题材小说你可以很形象地描述神情、心理活动,可是在荧屏上,你要通过表演展现出来。吴刚饰演的霸道官员李达康就是三点一线,从办公室到会议室再到家庭,家庭戏都很少,可以说环境很单调枯燥,但他每次进入自己和别人办公室的动作都不一样,表演非常精确,还有说话、走路,甚至‘骂人’都很出彩。”谈及演员,周梅森非常兴奋,一会站起来、一会坐下,生动地向记者描述那些戏骨们的戏里戏外。

【对话

谈反腐剧回归

《绝对权力》当年差点被毙

北京青年报:您如何看待反腐剧沉寂十年后重新回归公众视野?

周梅森:曾经在15到20年前,反腐题材的小说、电视剧、电影等文艺作品都热过一阵子,以张平的《抉择》(《生死抉择》)为代表,那个时代他们说反腐三驾马车——陆天明的《苍天在上》,我的《绝对权力》、《至高利益》以及张平的《抉择》。最热的时候,张平的《生死抉择》在全国公映时,很多老百姓自己买票去看。到了2002年、2003年,这类文艺作品就慢慢艰难起来。由于反腐作品出现带动了一大批写官场文学的,但相对庞杂混乱,有的书都不是正规出版社出版的,引起有关方面警觉,带来的就是图书方面出版社收紧,影视作品审查变得严格。等我做《绝对权力》和《国家公诉》时,已经相当困难了,审查尺度很严格。我的两部剧审查过程中都分别修改了八九百处,《绝对权力》差点就被毙了。

北京青年报:他们希望您改的是什么?

周梅森:改动原因就是他们讲的存在敏感问题。这么说吧,现在中央讲的是反腐刮骨疗毒、壮士断腕,这个台词这次也出现在了我的小说和电视剧、话剧剧本中,可如果在那时出现,就是很严重的政治问题——刮骨疗毒什么意思,党中毒了吗?这种台词在那时是肯定被要求删除和改动的。而且作品不准出现干部搞小圈子、搞帮派,“我们党团结一致,哪有什么圈子、帮派”。而这些东西恰恰是某些腐败的重要形式——2016年1月,中央领导同志的讲话就提出党内有野心家,有些人团团伙伙、帮帮派派。2000年年初时,像这种东西不让写,后来干脆就不让做反腐剧了。可不让作家写、不让电视剧上映,社会上就没有腐败了吗?

北京青年报:您如何看待中央纪委近来推出的两部纪录片《永远在路上》和《打铁仍需自身硬》?

周梅森:中央纪委两部片子我都看了,我们作家也感到很震撼,当时有种失业的感觉。除了两部纪录片,在此之前新闻报道远远超越作家的作品,让我们觉得没得写了。现实远远比戏剧更精彩。

谈剧中人物设置

有升任副国级的老书记 有政法系和秘书帮

北京青年报:之前这部剧的发起人范子文接受采访时表示,总局电视剧司领导曾指出,反腐剧要反腐,而不能展示腐败。您如何理解这种尺度?

周梅森:要反腐,不能展示腐败,但是你要写出腐败对人民、百姓的切肤之痛,怎么伤害的百姓,否则百姓不会关心这些事情。捞了多少钱、房子,搞了多少女人,都不是我创作的重点,反腐剧还要突出人性,对人性的挖掘和探讨。

北京青年报:设置副国级赵立春的创作初衷是什么?是因为当下的反腐形势,您也要与时俱进吗?

周梅森:副国级只是一个符号。我其实就是写了个老书记,一个大省老书记最后又到中央,当一个政协副主席、副委员长,这都是非常正常的一种安排。我想写的是,老书记这个人物做封疆大吏20年,如何把党的政治规矩搞坏了、把政治生态搞坏了,重点其实不在于他是正国级还是副国级。

北京青年报:小说里政法系和秘书帮设置的初衷是什么?

周梅森:政治生态如此,你当然要这么写。现在反腐恰恰是要整治这些帮帮派派,要守政治规矩,而我不会歌颂哪一派。

谈创作灵感和素材来源

十八大后官员落马过程了如指掌

北京青年报:小说中出现了新闻报道里的一些情节,比如在贪官家中核查时,烧坏六台点钞机。您平时也很关注腐败的现实情况吗?

周梅森:非常关注。我经常上中央纪委网站,一旦曝出新的贪官,我第一时间就列入文件夹里,而且案件进展我都会跟踪。比如天津市政法委书记武长顺,比如十八大以后官员的落马过程,我可以说了如指掌。也许哪一天一个情节就给了我创作的灵感和启发。我创作的小说、剧本,不能说具体指哪个官员,但是这些事都是真实的,有发生过的。小说虽是虚构,但要求总体真实。

北京青年报:除了新闻报道之外,您的小说、剧本素材从哪来的?之前接受媒体采访时,您说您和官员之前的互动已经形成了良性循环?

周梅森:我年龄比较大了,人际关系可以说积累到了一定程度。1995年我曾挂职徐州市政府副秘书长,因工作原因交了一批朋友,这么多年,他们一直对我都是毫无保留的。毫不讳言,他们当中有出事的。当时,由于我写的不是新闻报道而是允许虚构的小说,所以他们不会防范我。反而小说一出来,这些官员还给我补充,说,“周老师,你写的那个反派,我告诉你其实还有更坏的事情”。此外,他们还会给我挑错,比如市委常委会,他们会说常委会哪敢开得这么激烈,“谁敢在常委会上这么玩,让他吃不了兜着走”。可以说,这些互动和反馈,让我进一步了解了当下的政治生态。

谈今后计划

准备写《人民的财产》,关注大型国企腐败

北京青年报:现在的影视市场,演员片酬都很高,您这部剧是否存在这种现象呢?

周梅森:可以肯定地说没有。没有人对片酬斤斤计较,都很敬业。我们的剧组和一开价就5000万、8000万的那种戏不是一个氛围。包括陆毅,也没有讨价还价,相反很敬业,台词背得很熟,而且都是准时到场。

北京青年报:您一直坚持创作,可是有没有感觉当代文学越来越边缘化?

周梅森:怎么没有感觉呢?我就问你,你还能经常完整地读一本文学书吗?我两年没有读过另外一本作家的书了。20年前,我一个侄子就喜欢我的作品,经常讨论我的作品,现在我有个侄子,上大三,一天到晚看网文,玄幻啊、穿越啊,我的作品放在他那边一个多月了都没读过。

北京青年报:您还会有下一部反腐作品吗?

周梅森:我想写《人民的财产》这样的作品,因为我一直对大型国企腐败非常关注。

【延伸阅读】

话剧《人民的名义》反腐大戏令人毛骨悚然

本报讯(记者 郭佳)有“中国政治小说第一人”之称的作家周梅森时隔8年推出的《人民的名义》,今年将以小说、话剧、电视剧三响炮之势回归公众视野。昨天,由其本人亲自操刀改编、国家话剧院创排的同名话剧以六位演员饰演三对夫妻的罕见舞台配置面见媒体,3月8日起将在保利剧院上演。

虽是第一次写话剧,但周梅森自称《茶馆》剧本看了不下几十遍,可将60多万字的电视剧剧本以及30多万字的小说浓缩到两个小时,却总觉得少了些什么,因此剧本也已改了六七稿。在他看来,导演王晓鹰功不可没,以打破舞台形式的智慧让话剧有了厚重感与纵深感,两个小时的冲击力和震撼力不亚于小说和电视剧。

在王晓鹰看来,“原小说非常震撼,甚至给人一种毛骨悚然的感觉,权力和利益关系之复杂、贪腐与反腐情节之深刻甚至让人不敢想象。话剧是小说和电视剧基础上的改编,最大的不同在于没有把大场面铺开写,而是集中在三对夫妻身上,不靠铺陈情节,而是靠人物间情感的微妙从写实空间开掘到人物心理空间。”

据悉,话剧《人民的名义》在保留小说原有人物的基础上,对内容进行了大胆梳理,以汉东省检察院反贪局长陈海在调查一个重大贪腐案件的关键时刻车祸身亡,他的同学侯亮平临危受命,从最高人民检察院调任汉东省检察院反贪局,继续调查工作为背景。随着调查的深入,戏中人物那些更复杂、更微妙的内心活动逐渐被挖掘出来,人物内心的善与恶逐一暴露接受观众的审视。当今,这场关乎执政党生死的反腐风暴依然是社会的主旋律,以这样一个宏大的政治主题为背景,创作者无疑需要极大的政治智慧。

王晓鹰说,“那张复杂的权钱之间利益交换的关系网已经动摇了中国社会生活的稳定、公平与正义,侵蚀更深的是人们内心的质朴、清正与平衡,发生在这张网中的复杂博弈与激烈绞杀,更让人愕然、唏嘘。但剧中我们想呈现的不是简单地把权力关进笼子,而是深入人物的灵魂,贪欲不止存在于官员心中,我们每个人心中都会有,这是一种人格的较量。”

同名电视剧即将于3月底在湖南卫视开播,而在电视剧中饰演省委副书记高育良的张志坚也受邀在话剧中出演同一角色。此外,国家话剧院的五位艺术家王新、宗平、杨青、刘晓翠、原华则将携手呈现反腐高压下信念与权欲的终极博弈。

(原题为《周梅森:经常上中纪委网站跟踪落马贪官》)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