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德国大选|舒尔茨凭何撼动默克尔:同时具备变化和安定之质

澎湃新闻特约撰稿 杨国栋
2017-03-01 19:02
来源:澎湃新闻
外交学人 >
字号

继去年12月在基民盟全国代表大会上被提名为总理候选人后,今年2月25日,默克尔在梅前州的基民盟大会上赢得95%党代表的支持,获得该州联邦议员候选人资格。

过去的十年里,前任总理施罗德以总理职位为代价换来的痛苦改革的经济红利逐渐浮现,默克尔以此改革红利和欧元所带动的出口成长为后盾,在欧债危机期间借助雄厚财力成为欧盟实际上的领导者。默克尔的民望也升到历史高峰。照说2017年联邦大选应该又是过去十年里德国选举模式的简单重复——真正的选择是:选谁当默克尔的执政小伙伴?

2017年大选仍是默克尔“独孤求败”模式?

然而,默克尔接收百万难民的决定彻底改变了德国二战后的政治格局和政治文化——“高度共识政治”的格局走向瓦解:原本在基本政治议题上左右两翼持有相同或类似观点的状况结束了,德国政党政治进一步走向碎片化。

此外,在上次选举中近拿到4.8%选票无缘进入联邦议会的“德国另类选择党”(AfD),经过党内斗争后,创党元老退出另组新党,该党主打议题也从“反欧元”换成了“反移民”;议题转换后的AfD支持率迅速从5%左右攀升到15%左右,稳定成为仅次于基民盟、社民党的德国第三大党。

不过这些变局未必能转换成撼动默克尔权力的政治海啸,民意的改变未必能带来同步的、成比例的政治板块的变动。在距离大选还有几个月的时候,再度带队冲击大选的默克尔或许不再踌躇满志、意气风发,但凭借着十年的治理经验和国内无人可取代的“欧盟盟主”地位,默克尔仍然傲视群雄——其自信仍有现实制度基础。

对默克尔不满的人既无法在制度内找到改变现状的方法,也找不到够格的替代者。长期执政的默克尔虽然背负政策包袱,但仍可负重前行,将在一场几乎所有人都认为是乏味沉闷的选举中打败那些无法构成威胁的对手,继续下一个四年,追平她的政治导师也是她的政治垫脚石的前总理科尔的执政记录。

然而,事情起了变化。

舒尔茨不出,谁与争锋:社民党振衰起敝

作为基民盟的主要对手,德国社民党从2005年选举失利后便一蹶不振,支持度停留在低迷状态,党内左翼和右翼围绕前总理施罗德的“2010议程”的改革纲领的存废问题长期争执不下。

路线不明及缺乏明确纲领的结果,是大量传统支持者流向较其政治立场更加偏左的左翼党和绿党,部分中间派选民则为基民盟所接收,社民党两端失血,欲振乏力。在2009年和2013年两次大选中,社民党分别只有23%和25%的得票率,弱化成一个根本无力主导政府组成的中型政党。

选举政治有两大关键因素:高人气的领袖与有区隔度、反映民意的纲领;此二者具备其中之一则可以一战,两者皆备则成功在望。

社民党在过去十年中在上述两方面两头落空:其一,施罗德之后社民党再也没有足堪大任的领袖——与默克尔组织大联合政府的结果是政绩光环尽被默克尔拿走;其二,社民党的纲领既受制于党内路线纷争而无法确定,又由于大联合政府的特点使得其优秀政策尽被基民盟“收为己用”。

换言之,社民党变成了一个“不知道自己是谁、不知道为何而战”的政党,当权的党内高层领袖皆无法提振党势,中生代接班人如汉堡市长朔尔茨等人则直接放弃2017大选,而预备在2021年出马角逐大位,社民党的“内部人”面对默克尔支持度下滑却依然一筹莫展,事实上提前缴械。

社民党的转机出现在今年1月:社民党主席暨社民党总理候选人加布里尔宣布辞职,同时礼让于去年11月辞去欧洲议会议长一职的舒尔茨出任总理候选人,代表社民党与默克尔一决高下。

社民党“外部人”舒尔茨的竞选资本

舒尔茨成为社民党总理候选人后,相关民调皆显示其给社民党带来了明显的支持度红利,社民党的支持度在短时间内提升约5%左右,并与基民盟打成胶着状态。舒尔茨给默克尔造成了真正的威胁的原因,主要有几项。

第一,虽然默克尔治下的德国和欧盟渡过了一系列危机,但默克尔长期执政所积累的包袱,尤其是其高度争议的接收难民政策既无法为其带来新的支持者又造成其传统支持者不断流失,选民期待一个新面孔的出现来表达其长期积累的不满情绪,舒尔茨恰恰是一个长期远离德国国内事务的“外部人”。

第二,德国的选举在很大程度上,也是同时在选择欧盟的重要领袖,舒尔茨对欧盟事务的娴熟,使得选民可以相信他足以取代默克尔来处理欧盟事务。默克尔既无法提出新的振奋支持者的政策,她可依靠的“安定牌”和“经验牌”也在舒尔茨面前也失去了效力。

第三,社民党要上台执政,其领袖最好是一位走中间路线但又能促成左派大团结的人物,舒尔茨恰恰符合这一标准。一方面,舒尔茨属于社民党里的右翼,政策立场较为中道,可以吸引中间选民;另一方面,舒尔茨既在其取得提名后就获得了党内左翼力量的全力支持,又长期与较之社民党更为偏左的左翼党交好,社民党-绿党-左翼党(红红绿联盟)的左派大团结政府成为一个可能的选项。

第四,舒尔茨颇具个人政治魅力,爆发力强,后势看涨,媒体等各方力量的“西瓜偎大边”效应,很可能会使其声势“沛然莫之能御”;相较之下,默克尔领导的基民盟一边有反难民的AfD不断挖墙脚;另一边中间选民则会面临声势不坠的社民党的蚕食,除非出现重大变故,否则默克尔很难改变颓势。

综而言之,舒尔茨的意外参赛,为沉默的默克尔反对者提供了一个可信的取代者和发泄渠道,改变了大选的格局和气氛。一场原本平淡无奇而且“结果已经写就”的选举,变成了一场撼动政党板块的政治海啸。在这场海啸到来之前,要求变化的气味已经悄悄地蔓延开来,而舒尔茨本人的参选则最终启动了这场政治海啸。

一个有待解答的问题是,默克尔接下来能否以及将如何应对这场海啸?

(作者系汉堡大学博士候选人,海德堡外国公法和国际公法马普所访问学者)

    校对:余承君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