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技术派丨美媒聚焦中国导弹试验,国内媒体转载或有多项误读

澎湃新闻特约撰稿 包晓
2017-03-03 19:22
来源:澎湃新闻
澎湃防务 >
字号

编者按

2017年1月31日,美国《华盛顿自由灯塔》网站援引美国国防部人士的话称,中国在西部进行了一次“东风-5C”型弹道导弹的发射试验。该报道称,这次试验最引人关注之处在于美方发现中国进行了分导式多弹头技术,且数目据称多达10个。随后,这条新闻引发国内媒体大量转载。

2月3日,中国国防部对此回应称,我们在境内按计划进行科研试验是正常的,这些试验不针对任何特定国家和目标。

《华盛顿自由灯塔》一直高度关注中国战略武器的发展。2016年4月19日,该网站也刊登了一篇介绍中国进行东风-41导弹试验的报道。

综合这两篇报道,作者发现了一些颇为有趣的“误读”。

《华盛顿自由灯塔》网于1月底发布的中国试射弹道导弹的报道引发国内媒体广泛关注,并激起众多讨论。根据该网站描述,此次“东风-5C”弹道导弹试验的路线是从太原卫星发射中心升空,向西飞行击中位于塔克拉玛干沙漠腹地的罗布泊。

这篇报道没有透露美方是如何发现使用了分导式弹头设计的,但文章援引法国媒体的报道称,由于中方对于弹着点的禁航区半径比以往要大,这也成为进行分导式弹头测试的佐证之一。

1月31日,美国《华盛顿自由灯塔报》刊文称,1月早些时候,中国进行了一次洲际导弹试射。在这次试验中,中国测试了新的东风-5C导弹,这枚导弹携带了10个分导式弹头。截屏图

不过,在其他问题上,国内一些媒体在报道上则存在一些“误读”。

误读一:跟着美国媒体夸大东风-41所谓“威胁

由于“自由灯塔网站”经常关注中国军力的建设与发展,其报道经常引起国内关注,更不必说是东风-41这样一款新近加入火箭军的国之重器。在去年4月的文章里,最后一个关于东风-41射程的结论为国内媒体广泛引用,但是,国内媒体引用时却将东风-41的射程进一步扩展至1.4万公里。而经笔者查询,英文原文对于东风-41的评估是携带6-10个分导式弹头,射程可达7456英里(折算后为1.19万公里),能够从中国东部打击全美任何地区。

据此,笔者认为,在国内广为流传的东风-41射程可达1.4万公里的说法是存在偏差的。作为规格和尺寸都比较接近的公路机动型导弹,世界上最先进“白杨-M”(SS-27)的发射质量为47吨,战斗部为1.2吨。据其设计师的描述,“白杨-M”导弹可以携带4-6枚分导式弹头以及分离器,圆概率误差为200米,最大射程为1.05万公里。

此外,电视画面曝光的东风-41洲际导弹的运输/竖起/发射(TEL)载具是8轴载重型车辆。8轴车辆的载重极限在120吨左右(由桥梁和公路的承受力决定),扣除运输车自身的重量40吨,载重量应该在80吨以下(此数据是白杨M的发射车数据)。白杨-M导弹的直径在1.95米左右,而我国东风-41的直径在2.2米左右,但总长度应该略短于白杨-M。这虽然意味着“东风-41”能够安装更大的分离器,并携带更多的容量,但要比白杨-M多出40%的射程,则几乎是不可能的(除非使用比冲值更高的液体燃料)笔者认为,考虑到美国媒体宣传的需要(例如渲染中国战略核威慑力的快速增长),美国媒体将东风-41射程的定位高于“白杨-M”,明显带有渲染中国威胁论的色彩

10个分导式弹头的描述也存在可疑之处。据公开资料显示,东风-5系列弹道导弹的直径为3.35米,如果此次试验真的是用于测试10弹头分离器,那么可以推断的是,目前10弹头分离器的尺寸很可能偏大,所以需要直径更大的东风-5型系列导弹才能安装。因此,对于直径在2.3米以下的东风-41来说,安装10弹头分离器的可能性很小,除非我国的弹头小型化技术达到能够在2米直径的分离器上布置10个弹头的水平。笔者据此认为,通过对公开资料的分析,东风-41的射程和多弹头携带能力应当不会超过白杨-M。

误读二:东风-5C携带大量分导式弹头不合常理

《华盛顿自由灯塔》报道称,这次进行分导式弹头测试的东风-5C是作为测试平台的。但是,对于国内一些分析认为的东风-5C直接搭载10个分导式弹头进行威慑的猜想,笔者持怀疑态度——弹头小型化对于东风-5系列这样采取发射井部署的洲际弹道导弹意义不大。

一般来说,从发射井发射的洲际导弹承担的任务是消灭敌方的发射井,以及加固的军事指挥中枢等核心目标,即“硬目标”。而硬目标的特点是坐标固定、防御坚固。因此,消灭敌方硬目标的洲际导弹就需要做到弹头当量大、圆概率误差小,从而确保以最大的威力实现精确命中。

笔者认为,东风-5C作为一款液体燃料的洲际弹道导弹,其承担的最重要使命应该是对敌方“硬目标”的打击,所以选择安装大当量单弹头的可能性更大一些。

因此,尽管东风-5系列具备搭载多个分导式弹头的能力,但在实际部署中,采取固定发射井部署的东风-5系列不会作为分导式弹头的主要运载平台。分导式弹头将主要部署在公路机动型的东风-41和潜射的巨浪系列弹道导弹上。

实际上,《华盛顿自由灯塔》对于东风-5C的作用描述是较为准确的,即只是作为分导式多弹头的试验平台——因为小型化之后的弹头主要用于公路机动发射型和潜射型弹道导弹,这也是目前美俄普遍的做法。使用机动载具进行发射的弹道导弹主要用于二次打击,其目标既有军用设施,也包括民用目标,因此对弹头落点精度的要求会有所放松。

我国核威慑能力应“被动”提升

自从1967年我国首次核试爆后,美国长期通过技术与人力手段高度关注我国核能力的发展美国官员曾表示,2016年4月份监测到的东风-41弹道导弹的飞行测试就是由其太空和区域监控体系完成的。

中国历届领导人均反复强调“不首先使用核武器以及不对无核国家使用核武器”的原则。由此,可靠的二次核反击能力也成为中国国家战略安全的重要基石。但客观地说,我国的核威慑力量与美俄两国存在着较大差距。再加上东亚地区反导能力的快速增长,我国核威慑能力将面临被迫升级的局面。

为确保我国核战略的有效性,中国核威慑力的突围途径,一是适当增加核武器的数量(即核弹头数量),二是大力发展海基核力量,绕开反导体系。首先,为机动型弹道导弹升级至分导式多弹头是中国核威慑能力提升的必经之路。将核武器从单弹头升级至分导式多弹头是核大国的普遍做法,也是一国技术能力的体现。一枚弹道导弹装备分导式弹头后相当于增加了核武器能够打击目标的数量;如果加入诱饵弹头后,分导式弹头还成为突破反导系统的必要条件。《华盛顿自由灯塔》的报道分析认为,如果中国的核武库弹头数量升级至800-1000枚,美国一定会将库存的核弹头转为现役,以保持针对俄罗斯和中国的核威慑。

而从更长远的角度看,随着我国远洋海军的发展,大力发展以战略核潜艇为核心的海基威慑力才是确保可靠核反击的基石。美国“国际战略评估中心”副主任理查德•费舍尔估算过,即便是中国最先进的“东风-41”导弹从中国境内发射,也需要大约30分钟才能飞抵美国。这一时间足够美国的海基中段(宙斯盾携带的标准3和标准6型拦截弹)、高空末端(萨德系统)和弹道末端(爱国者)这三大拦截系统各进行一次拦截尝试。但弹道导弹核潜艇的隐蔽性强,能够贴近敌方发射,从而大大压缩敌方反导系统的反应时间。

在近海防御时代,中国战略核潜艇的巡逻范围极为有限的。而我国航母作战群服役后,我国战略核潜艇进入太平洋的环境将在客观上得到极大改善——航母作战群能够有效驱离美日的反潜兵力,保障我核潜艇安全隐蔽地进入深海大洋,遂行战略值班任务。

在冷战史揭示的道理中,颇具黑色幽默的一点是,制止核战争的唯一手段是核武器本身。从这个意义上说,中国要和平,也必须大力发展高效而可靠的核威慑力量。只是在这一过程中,也一定要注意避免陷入军备竞赛的“陷阱”。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