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评展·展讯|盲人摸象般,湮没在大英博物馆的百件展品之中

师爷,小松
2017-03-05 11:06
来源:澎湃新闻
艺术评论 >
字号

编者按:《澎湃新闻·艺术评论》评展栏目,以亲身的观展体验和独立的视角,评点近期热展。此次评点的展览有正在中国国家博物馆展出的“大英博物馆100件文物中的世界史”,开幕当日公布的101件展品“中国重返世贸签字笔”反响强烈,而实地观展体验究竟如何?英国皇家艺术学院“大萧条时代的美国:1930年代的绘画作品”表现了美国艺术家对待历史、文化、地理与政治过往的态度;上海刘海粟美术馆展出的“外滩心影:毛冬华水墨作品展”在怀旧之余探讨传统笔墨在当今的意义。

大英博物馆100件文物中的世界史

地点:中国国家博物馆(北京)

时间:3月2日-5月31日

票价:50元

点评:用100件物品展示一种世界史,这本身颇具野心,在观看时也容易让人产生一种湮没在展品中的感觉,而无法细细品味每一件展品背后有趣的故事。

评星:四星

这应该是开春来最引人注目的一个大展了吧,从奥杜威峡谷出土的石质砍砸器,到当代人工制品,纵横200万年,横跨五大洲,向世界观众讲述人类文明的历程……好的地方不多赘述。

直接从个人观展体验说几个不足。首先是为了突出展品,展厅内的灯光太过昏暗,这给观众阅读展品的文字说明造成了一定的困难。对于一些比较大件的展品,文字说明贴在地面的支撑台上,再加上灯光从上面打下来,低头看说明的时候我看到的只有自己的影子,终于体会到什么叫对影成n人。还有刘易斯棋盘的部分说明,被工作人员低调地贴在了玻璃展柜上,要十分吃力才能看到。

展览现场的刘易斯棋子(约公元1150-1175年),细看人物表情像是表情包。

其次是虽然灯光全给了展品,但是有的展品的细节还是看不清。最明显的是玉琮,在很艰难地读完了文字说明,想找一找玉琮上精致的兽纹图案时,我的内心戏是:蛤?兽纹在哪里?高反差的光线以及玉琮的深色属性造成了观看困难。这些文物漂洋过海的也不容易,真心希望工作人员在保护文物的同时,能够多为观众想想,让展厅布置更加人性化,让我们的观展体验更加舒适。

展览现场

也有人提出展厅的路线设置会让观众容易迷路,我倒是很喜欢这种迷路感,去逐个寻找编号相连的展品,有种按图索骥的隐秘趣味。当然,用100件物品展示一种世界史,这本身颇具野心,在观看时也容易让人产生一种湮没在展品中的感觉,而无法细细品味每一件展品背后有趣的故事。(师爷)

大萧条时代的美国:1930年代的绘画作品

地点:英国皇家艺术学院

时间:2月25日-6月4日

票价:12英镑

点评:欧姬芙晚年写道:“我生在哪里,长在哪里,如何长大,都不重要。重要的是它们如何进入我的作品。”这句话很值得推敲,因为它透露出背景与环境在阐释画作时的重要性。这次展览恰恰是关于背景的,关于美国艺术家对待历史、文化、地理与政治过往的态度,详实生动地再现了历史。

评星:四星

爱荷华州本土画家格兰特·伍德在1930年所作《美式哥特》,大概是美国最著名的一幅画,绝对不负“最具代表性”这一形容。伍德采用了弗兰德斯的原始风格,来暗示画中人物与时代的格格不入感,从更大背景来说,它反映的是爱荷华州几十年的大转变——从一个积极反对奴隶制的州变为乡村白人保守主义的代名词。

这幅作品诞生不久,芝加哥艺术学院立即展出并收购了此画,小心地保存至今。将近一百年后,偶遇皇家艺术学院举办“大萧条后的美国”展览,它才得以抵达欧洲,先游历了巴黎,后来到英国。

格兰特·伍德,《美式哥特》,1930年,芝加哥艺术学院

本次展览共展出1929至1941年间45位艺术家的作品,即大萧条时期的艺术。在这十几年中间,美国经历了史上最严重的经济危机,失业率达到四分之一,半数银行倒闭,1930年代的天灾几乎摧毁了全美国的农民,直到1941年参加第二次世界大战,局势才稍微缓和。这一时期很多耳熟能详的艺术家与作品都在这次展览中与大众见面,包括:格兰特·伍德、爱德华·霍普、雷金纳德·马什、托马斯·哈特·本顿的作品,以及杰克逊·波洛克的早期作品和乔治亚·欧姬芙的作品 《带布玫瑰的牛骷髅》。

乔治亚·欧姬芙,《带布玫瑰的牛骷髅》,1931年,芝加哥艺术学院

欧姬芙晚年写道:“我生在哪里,长在哪里,如何长大,都不重要。重要的是它们如何进入我的作品。”这句话很值得推敲,因为它透露出背景与环境在阐释画作时的重要性。美国农村生活在1930年代面临困境,人工耕作被机器所取代,贫瘠的土地遭遇了干旱和大风。欧姬芙对此进行了坦承记录:“没有下雨,所以没有花开。这里很容易找到裸露的骨头,所以我开始收集骨头……”

这次展览恰恰是关于背景的,关于美国艺术家对待历史、文化、地理与政治过往的态度,详实生动地再现了历史。

外滩心影——毛冬华水墨作品展

地点:刘海粟美术馆(上海)

时间:3月1日至3月15日

票价:免费

点评:从南京路上四大公司、外滩、老物件到新建筑的玻璃幕墙,怀旧之余探讨中国画笔墨的发展与演变。

评星:三星

此次展览位于美术馆三楼,主要探讨“如何用中国画表现方法呈现当代城市生活的视觉感觉”,但对普通观众而言,展览中的怀旧情节更容易获得共鸣。

此次展出的70余幅水墨作品被分散在3个展厅,其中3号展厅的26幢外滩老建筑根据展厅格局重新排列了外滩天际线,而与之相对的是陆家嘴新建筑的玻璃幕墙和其中的镜面折射,两者并峙完成了一种奇异的传统于现代的对话。而另一个展厅内一幅巨大的《南京路上的四大公司》和一些诸如字典、竹编热水瓶等老物件更是将观众的记忆带到了年代剧集,每一件老物件也许也会勾起观者和外婆的记忆。

老物件系列

除了怀旧之外,如《南京路上的四大公司》一幅,在墨色的浸润中,懂行的观众也许能读出“气韵生动”“骨法用笔”,且隐隐看出“铁线描”“披麻皴”,由此引出的新题材下中国画笔墨意蕴笔墨语言的转换和运用值得探讨。(小松)

毛冬华 南京路上的四大公司 2.2×5米 2014 纸本水墨

更多展览资讯:

上海:

上海青龙镇遗址考古展

地点:上海博物馆

时间:3月10日-5月30日

2010-2016年,上海博物馆考古部对位于上海市青浦区白鹤镇的青龙镇遗址进行了长期的勘探与发掘,发现了大量的考古遗迹与遗存,汇集青龙镇历年考古出土的文物精品,此次展览将以东南巨镇、盛世佛光、丝路遗珍三个板块呈现这批来之不易的考古成果,诉说青龙镇的兴衰历史,同时带领观众穿越回这座繁荣一时的贸易港口,一睹青龙镇佛寺林立、人口繁盛、商贸聚集的旧时风貌。

天气大战

地点:上海民生现代美术馆(浦东新区世博大道1929号)

时间:3月5日-4月16日

本次展览以瑞典艺术家组合马慈·贝格特(Mats Bergart)、拉瑟·贝格斯特姆(Lars Bergström) 创作的艺术纪录片为线索,带来艺术家近年来创作的以极端天气为素材的三部分作品:《干旱》、《冰冻》和《风暴》,以及艺术家新创作的关于天气历史的雕塑装置《天气之中:大气的战场》。 此次展览内容包括影像、雕塑、装置、文本和摄影等22组件作品,全方位地展示艺术家对气候问题的艺术探索。

追寻画意——朱振庚速写与创作展

地点:程十发艺术馆

地点:3月5日-4月2日

朱振庚是20世纪中后期致力于中国现代水墨新语言探索的重要艺术家之一。此次展览以90多幅朱振庚赠予上海(松江)知青顾雪亮的速写为起点,又从家属和刘海粟美术馆借展了部分朱振庚后期的速写、创作作品及文献资料,试图展现朱振庚一生的艺术追求。

翰墨馨香写诗韵:金重光书张鲁庵诗稿作品展

地点:朵云艺术馆

时间: 3月5日-3月8日

本次展览展出金重光书张鲁庵诗稿作品125幅。真草隶行四体皆备,其中不乏难得一见之佳作。

叁月•丽人行:当代海派女画家藏品展

地点:九昊栈(陕西南路232弄20号)

时间:3月5日-3月25日

此次展览展出马小娟、张弛、万芾、鲍莺、毛冬华、丁小真、李戈晔、毛宇佳等女性画家的作品,凭着她们细腻、敏感,对生活体察的周密,艺术上的直觉,表达出对生活的感受。

北京:

中国美术馆“捐赠与收藏”系列展:花开敦煌——常沙娜艺术研究与应用展

地点:中国美术馆

时间:3月8日-3月19日

常沙娜是我国著名的艺术设计家、教育家。她承载了父亲常书鸿的遗志,一生致力于敦煌艺术的保护、研究与教育。此展囊括了常沙娜敦煌临摹、装饰手稿及设计作品,在“一带一路”背景下,呈现当代学人对敦煌艺术精神的研究与转化,继承与升华。

江苏:

苏艺天工大师系列:梁雪芳刺绣艺术作品展

地点:苏州博物馆

时间:3月4日-4月23日

此次展览由“荷间的留白”、“无用的长物”、“指间的物命”三个部分展出。期间,梁雪芳的团队“一零一绣吧”将与观众现场互动,为忙碌的当代人体验“女红之巧,十指春风,曰刺绣”的“从前慢”。

英国:

美国梦:从波普至今的现当代艺术

地点:大英博物馆

时间:3月8日-6月18日

本次展览将展出包括安迪·沃霍尔、劳森伯格等从20世纪60年代波普艺术兴起迄今的艺术家版画作品,回顾了美国过去60年现当代艺术的发展历程。也表达出美国艺术家们紧跟时代变化,创造出能够与油画和雕塑相媲美的原创版画作品,反映了美国在这一时期的影响力和社会分歧。

面具之后是另一个面具

地点:英国国家肖像馆

时间:3月9日 - 5月29日

本次展览将展出法国超现实主义艺术家 Claude Cahun 与英国观念艺术家 Gillian Wearing 的肖像作品超过100幅,呈现不同时代和不同生活背景的两名艺术家相类似的艺术创作——通过拍摄自己表演时或经过伪装的肖像作品呈现有关身份和性别的主题。

美国:

萨拉·博曼的衣橱

地点:纽约大都会艺术博物馆

时间:3月6日 - 9月5日

本次展览将展出美国艺术家 Maira Kalman 的装置艺术作品“萨拉·博曼的衣橱”(Sara Berman's Closet),灵感来自艺术家的母亲衣橱中排列整齐的白色服装,呈现其1982年至2004年去世前在纽约的生活。

    校对:栾梦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