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朗读者》的朗读亭来沪首日受热捧,上海阅读春天再度来临

澎湃新闻记者 罗昕 实习生 成欢欢
2017-03-04 20:00
来源:澎湃新闻
文化课 >
字号
朗读亭登陆上海。记者 罗昕 赖鑫琳 剪辑 廉秀宇 胡宝秀(03:12)
这个周末,由央视综艺《朗读者》线下应运而生的“朗读亭”来到上海图书馆。读者可自行准备喜欢的读物,不限体裁、不限语言,在设有专业录音设备的“朗读亭”里进行3分钟的朗读。

该活动将从3月4日延续至3月7日,每天上午十点开始,下午五点半结束。央视《朗读者》节目组会进行全程录制,并从中挑选最感动人心的朗读者,参加央视节目录制。

3月4日是活动第一天。上午十一点,排队队伍已有近200人。下午两点不到,微博号“上海图书馆信使”发布消息称:“由于每天只能录制到17:30,今天‘朗读亭’参加人员的排队已经截止了。”

澎湃新闻记者在现场发现,前来排队的读者有男有女,有老有少。有人在队伍里捧着一本书轻声试读;有人交头接耳,分享读物。上海图书馆副馆长周德明感慨,随着这几年全社会着力推广阅读活动,上海市民的阅读热情越来越高。

3月4日是活动第一天。上午十一点,排队队伍已有近200人。 本文图均为 澎湃新闻记者 赖鑫琳 图

清晨五点半,来自上海外国语大学德语系的大一学生李昕阳就出发了,她是现场排队的第二人。为了参加这个活动,她前一天就从松江大学城出发,特意在市区住了一晚。“今年是我母校(位于梦之谷)140周年,我为此特意朗读了萧乾先生的《梦之谷》。”她对澎湃新闻记者说,“我从小就很喜欢朗读,因为爸爸妈妈都会在我入睡之前给我读故事,所以我就形成了这样一个爱好。我觉得默读虽然可以汲取知识,但是朗读更可以表达自己对作品的喜爱。”

即将退休的邵健明推着轮椅来到现场。他是个阅读爱好者,说自己来参加活动是为了看看现在还有多少人在读纸质的书。

“我特别喜欢《傅雷家书》。这本书我已经读了不下四五遍了,不过平时更多的是默读。”邵健明说,“我读(朗读)得也不太好,但我参与是想告诉(大家),我是喜欢阅读的,我也希望更多的年轻人参与阅读,少看一点手机。”

邵健明希望更多的年轻人参与阅读,少看一点手机。

上海图书馆馆员王芳也走进了朗读亭,她读的作品是张爱玲的《爱》。“于千万人之中遇见你所遇见的人,于千万年之中,时间的无涯的荒野里,没有早一步,也没有晚一步,刚巧赶上了”这句耳熟能详的名句就来自于这篇文章。

王芳是朗读爱好者,她观察到来参加活动的读者包含各个群体。“作为一个读者,他们都带上了他们认为值得大家分享的作品。”她说,“‘朗读’通过不同人对作品的理解,通过不同的诠释去感染人、带动人、也去影响人。”

今年9岁的罗梓瑄和曾若饴在妈妈的带领下也在队伍中。“今天读《论语》。”两个小朋友说,“因为《论语》是中国传统文化经典。”

而今年11岁、来自洛川小学的俞朵菡朗读的是故事《牵一只蜗牛去散步》。“我很喜欢读书,更爱朗读。”她说,“读出(声)来,可以运用,运用可以让文章变得很美。”

今年9岁的罗梓瑄(红衣服)和曾若饴(粉衣服)在读《论语》。

19岁的张丝雨是上海对外经贸大学的大一学生。这位来自贵州的姑娘朗读的是玛丽·奥利弗的《从橡树头步行回家》,她坦言自己选择这个作品是因为离家比较远。“我想读一首诗给我的妈妈,还有家里人,来表达我对他们的思念吧。”

她说,文字虽然是无声的,但是朗读能赋予文字力量,让人们去感受文字中的力量。

小读者们沉浸在书中。

来自上海师范大学的研一学生曹沁来参加活动是为了读一首诗给她的男朋友,她读的是三毛的《我喜欢你》。“我读的时候想到的都是我男票吧。”曹沁笑言,“你把它朗读出来,会带有一种情感,是你真情流露的一种表现。”

而来自进才北校的语文老师张妍婷要读的是史铁生的《秋天的怀念》。“过两天我要上这篇课文了,所以我今天选了这篇文章。”

“我认为朗读对于孩子来说是一件很重要的事情,所以我一直在课堂里教学生一定要去朗读。我本人也喜欢朗读,所以我来参加这个活动。”张妍婷称,朗读和默读还是很不一样的,“很多家长觉得默读已经够了,但其实朗读可以带给孩子更多的东西,让孩子更深入感受作者的心灵。同时,语言也是有美感的,我们通过朗读更能欣赏文字的美。”

来自进才北校的语文老师张妍婷在试读史铁生的《秋天的怀念》。

“记得上世纪七十年代末,上海图书馆还在南京西路的时候,有一张著名的照片,就是许多读者排队等候进入上海图书馆。如果说那是近三十多年来第一次在上海出现的阅读的春天,那么最近几年,我们认为,上海的阅读春天已再度来临。”上海图书馆副馆长周德明如是说。

上海知名朗诵艺术家 、特级语文教师过传忠也告诉澎湃新闻记者,现在,全国范围内都掀起了朗读热。“大概现在有一个机遇,因为中央有这样一个节目。但实际上,这几年,在我们国家提倡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公众逐渐对我们的朗读活动,包括对古诗词的朗读、现代文学的朗读都有了兴趣。”

“而且朗诵涉及的人群范围很广。现在既有专业人士对朗诵艺术的探讨,也有普通老百姓的读,技巧什么都还谈不上。但不管怎样,只要你读的是有正能量的东西,宣传真善美的东西,读了总会有收获。”

过传忠还表示,口语比纯文字多了语气、语调、语势、语感,所以口语更能打动人。“朗读是一种艺术,可以把文字里包含的人们的思想感情,更准确、更细腻、更生动地传达给大家。所以如果每个人都习惯于朗读,都能够借用朗读这个形式来传达自己的思想感情,那么我们整体的阅读水平就会大大提高到一个层次。”

    校对:张艳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