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追忆|我和朱振庚在西双版纳写生的日子,是人生的幸福时刻

顾雪亮,张培成
2017-03-14 08:12
来源:澎湃新闻
艺术评论 >
字号

编者按:3月5日起,“追寻画意——朱振庚速写与创作展”在上海程十发艺术馆举行,本次展览的起源于上世纪七十年代“上山下乡”大潮中上海(松江)赴云南的一位知青顾雪亮与画家朱振庚的一段书画交往。一个好学,一个善教,没有专业与业余的心障两人开始了自然、平淡、真诚的交流。采风结束后,朱振庚将自认为“不满意”的90多幅速写作品赠予顾雪亮,本次展览在这90多幅速写的基础上,又从家属和刘海粟美术馆借展了部分朱振庚后期的速写、创作作品及文献资料,立体显现朱振庚一生的艺术追求。本文为顾雪亮回忆1982年自己与画家朱振庚的相遇

顾雪亮3月5日向上海程十发艺术馆捐赠朱振庚速写

1971年10月下乡云南省思茅曼昔坝农场。1978年考入思茅师范高等专科学校美术专业,我常和人说过,思茅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在全国算得上是最差的,反过来呢又可以说是全国最好的美术班,此话怎讲?因为那个年代正逢全国改革开放,全国各地的画家纷纷来到西双版纳写生。那时的交通非常不便,从昆明坐汽车到西双版纳要需要四天,而作为西双版纳的前站,画家们一般会先到思茅,到思茅后都会顺便来我们思茅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当场示范给我们看,我们也常常陪同画家们到实地去写生,全班同学都从中学到了丰富的艺术知识,终身受益。

比如,1978年,我刚入学不久,北京画院的画家石虎、李中贵二人来到我们班上课,指着我说,“小兄弟辛苦你到前面来坐一下”,当场给我画了肖像,边画边给全班同学生动地讲解,肖像素描整整画了四十多分钟,画好后签上名送给了我,每当想起备感荣幸。而后,中央工艺美院的祝大年、乔十光、周萍,中央美院的吴冠中、石齐、范曾,浙江美院何志生等画家先后来到了我们学校,我们陪他们下乡写生的同时,他们也教授了我们很多绘画技法,收获良多。

1980年9月,我毕业分配到孟连教书,孟连县有十多个少数民族,是西双版纳最纯的少数民族县。1982年春,画家朱振庚来到西双版纳孟连县,我陪他走访各处山寨,每每看到动人的风景,他都会兴奋地叫“好!好!好啊!”一边叫,一边速写。山寨中的少数民族朋友非常好客,会热情地招呼我们一同吃饭,此时的朱老师边吃边画上几幅速写。

朱振庚云南边疆人物速写, 1982

因为我常画水彩,有一天到了朱振庚老师突然也画起了水彩。他用国画技法和速写线条,画了一幅很有特色的水彩画,但完成后朱老师迅速地揉作一团扔在路边连说“没画好!”我捡起揉皱的画,说,“这幅画送我吧。”就这样这幅水彩画保存下来了。听说,这是朱老师唯一留下的一幅水彩画 ,太珍贵了。

我和朱老师相处融洽,朱老师把我当作是他的小兄弟,我个不高,天生有点胆小,他总鼓励我说,“不是个高就是男子汉,人生要有自己的目标,只要好好学习文化和专业,十年寒窗就会出成果,这就是男子汉”。他的教诲,给我的人生指出了一条路,使我终身受益。

经过几天的走村串寨,朱老师对自己的画似乎不是很满意,没有画出自己的感受,总觉得缺点什么,当场就决定说,“小顾,这些速写全部留给你了,我重新再去画一些”,就这样,朱老师的速写全部留给了我,我一直精心收藏到今天。

朱振庚云南边疆人物速写 1982

朱老师也和其他画家一样常和我谈绘画,不过朱老师讲得更详细些,他说首先你每到一处景观都要有感受力,很多情景会使你激动,你要把这种感受画到你的作品中去,与此同时,要多了解他们的生活情景、生活习惯、生活用品、服饰,以及少数民族特有的憨厚、好客、善良,这种感受和写生在日后的创作起了很大作用。

朱振庚 生活用具速写 1982

1983年春,上海画家汪观清也到了孟连县城,汪观清老师是连环画名家,在我陪同的六天中,汪老师无时无刻地给我讲课,从连环画剧本到故事、情节的发展,从怎样收集资料、到连环画的形式,讲得非常的详细、深刻。有一次我们走到傣楼边,忽然听到母鸡叫声,汪老师还低头弯腰去看,之后说,“小顾,这鸡生蛋了。”我们每到一处傣家汪老师都要细心地了解、记录。他说这在连环画中都是不可少的物品。我还陪汪老师到当时无人管理的傣家“皇宫”,里面有一件清朝皇帝送的龙袍,汪老师拿起展开惊叹道,“好漂亮,这件衣服价值连城呢。”我也是第一次见到这件真龙袍。我们画了很多皇宫用品,在创作连环画时都有可能用得上的。在离开孟连县城前,汪观清还特意画了“连心松”送我。从那天起我也开始创作连环画,用了一年多的时间,画出了一篇连环画“西双版纳的美丽传说”。而连环画的形式就是采用了缅甸寺中的壁画的画法……

在孟连的这几年中,我接待过来自全国的很多画家,云南美术家协会曾晓峰老师、袁晓岑老师、苏州画院方书久老师、北京的龚文桢老师、南京画院的汪澄、沈济霖、秦国良老师,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的徐景达、金城、靳夕、孙大衡等六人,中央民族学院教授张家言等。总之,和画家在一起写生,是我人生中最幸福的。使我学到了很多的艺术知识,永生难忘。

展览现场呈现的朱振庚绘林散之

延伸阅读:寻求画意——读朱振庚的速写

文/张培成

我最初知道朱振庚这个名字,就是从80年代的一期《江苏画刊》上看到的,登的是朱振庚的几页速写。因为我的学艺之路也是从速写起始的,所以对速写很敏感。他的速写造型特别强烈,行笔轻松自由,可又精谨扎实。那种震撼,今天还历历在目。随后一路跟踪,在各种刊物上都有他风格醒目的水墨画,还有剪纸。新世纪之初我在上海刘海粟美术馆工作时,为朱振庚与女儿朱雅梅办过父女联展。此时开始相识相知,馆里后来又收藏了他的一批作品。他成为我在国内最喜欢的几位画家中的一位。我一直关注着他的艺术踪迹,我们也从此成为朋友。

朱振庚 众生相  2004,刘海粟美术馆藏

这回程十发艺术馆举办的“朱振庚作品展”,我觉得是很有学术意义的一个展览。据作品收藏者顾雪亮先生所述,这批速写是1982年朱振庚去西双版纳写生所作,然而经过几天的走村串寨,他对自己画的这些速写似乎并不满意,总觉得没有画出自己的感受,总觉得缺点什么。于是朱振庚就将这些速写全部留给当初陪他漫山遍野跑的小顾了。这里我们能够感受到朱振庚对自己艺术的苛求,同时显示出这是一个有着深刻思想与明确追求的艺术家,据他女儿雅梅说:“不满意是父亲作画时的常态,他的口头语就是画不好了。可是往往此时总是要出好画的前奏。”

其实这些速写用今天的眼光来看还是那样的精彩。三十多年前中国刚从“文革”走出,苏联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的艺术观还在左右着我们的思绪,还在孜孜于人物的造型准确,刻画的所谓深入等等形而下的技术问题时,振庚先生已经抛弃皮相的真实,而以朴实野性的笔调直面人生。他下笔的狠劲、肯定、毫不迟疑、干脆直白,大形体的概括让作品品味不俗,格调清新。

朱振庚 线描11 2000年

振庚先生热爱速写,他写道:“画速写多么快乐!我的灵感与自信,往往从我每年的头一天画我执笔的右手开始……”看看“多么快乐!”、“每年的头一天”我不知全世界会有多少画家每年头一天在画速写,首先我没有做到。那是一种来自生命的需要,那是尝到了无穷乐趣的本能反应。他可以将一只手画成多种样式,可以把一个大拇指当作一幅肖像来发挥。他可以把一副眼镜以线条来表现画得出乎我意料的充实,这些于普通画家将是无法理喻的。因为他的速写练的不仅仅是手,更关键是在训练眼睛,练就观看的本领,造就独特的观察力。所以他在观看时竟然可以看见许多常人或看不见的细节或是构造。但他却又会视而不见常人却都一目了然的琐碎或是整体。在此,让你无法简单归类舍或取的标准。因为他不是在画他看到的东西,而是在看他所要画的精彩。他是在寻求画意,寻求精神的风景。他会画一双脚丫,甚至少画一个脚趾,但却一丝不苟地刻划脚后跟上的横向纹理,他有时会忽略一个人的五官,却对其手指或身上衣服的图案丝丝入扣。他太清楚他画的是画,而不仅仅是对象。

朱振庚 戏曲人物(二)1990,刘海粟美术馆藏

朱振庚是一位现代水墨的大家。1980年代中期就开始引人关注,此后一直长盛不衰。但不在天价拍卖的榜单上,也不在美术界显赫大官的名单中。但在全国画家的心目中,在学术圈享有非凡的声誉。三十年来他一直处于不息的探索中。他决不甘心处心积虑地死守已被人认定的所谓风格。他不断地突破自己,其间永不停歇的速写日课是其对生活和对世界永远保持新鲜、敏感的重要因素。程十发艺术馆举办这样一个特别的速写展是很有意义的,应嘱作此序,也表示一位崇敬者、对一位朋友更是一位老师的深深地纪念。

“追寻画意——朱振庚速写与创作展”将于2017年3月5日至4月2日在上海程十发艺术馆举行。

    校对:余承君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