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雷艳代表:保护古村落须破“绝对保护”思维,从活文化入手

澎湃新闻记者 韩雨亭
2017-03-07 13:59
来源:澎湃新闻
中国政库 >
字号

全国人大代表、贵州歌舞剧院一级演员雷艳。

近年来,关于保护古村落已逐渐成为社会共识,可对于如何保护古村落,大家各抒己见。

今年两会期间,全国人大代表、贵州歌舞剧院一级演员雷艳在提交的题为《古村落保护要让村民享受现代化发展成果建议》(以下简称“《建议》”)中指出,古村落保护并非只有封闭起来“绝对保护”的单一方式,还可以用互联网思维与精准扶贫模式,让主体村民享受到发展成果。

“唯有让当地文化‘活’起来,才能真正保护古村落。”雷艳对澎湃新闻(www.thepaper.cn)称。

从“人”的角度切入古村保护

2013年起,雷艳开始关注传统村落保护,曾数次深入到贵州黔东南、黔南等地调研。她由此从古村落的民俗、建筑、文化、发展等角度全方位了解传统村落现状。此后几年,她经历了从关注、深入、呼吁到亲自参与保护的全过程。

2015年,她撰写了第一份关于传统村落保护的建议,希望国务院应颁布实施《传统村落保护条例》,进而推动全国人大起草《传统村落保护法》(草案),以防止传统村落在城镇化进程中被破坏。

为此,她建议利用经济杠杆将利益向传统村落的保护、传承和利用者倾斜,以此调动大家的积极性,形成村民、政府和社会“协同共护”局面。

苗寨是贵州少数民族农耕文化的重要体现,因此雷艳决定把传统村落的观察点和实践点选在施秉屯上的岜梭23个苗寨。过去,这些苗寨的木屋建筑、芦笙、银饰、刻道、古歌、刺绣等,均保存完好。最近七八年以来,曾经漂亮的苗寨木屋,逐渐被钢筋水泥代替。

为了避免苗寨村落的快速消失。2016年12月25日,雷艳联合“苗疆七姊妹”及社会各界等发起了一场公益筹款,通过拍卖、网络捐款等方式筹集资金,全部款项用于修建贵州施秉县杨柳塘镇屯上村的岜梭芦笙场。活动很成功,当天贵州省副省长陈鸣明带头捐款1000元,现场就筹集50余万元,截止目前,已筹集资金120余万元。

“不久芦笙场就会竣工,如果建成,它将成为保护传统村落和当地苗族活文化的重要载体。”雷艳对澎湃新闻称。

今年,她计划成立古村落保护和发展联盟,邀请更多的专家学者和企业一起参与保护。当地政府也已参与进来,目前已开始投入基础设计建设资金和发展资金。

发挥村民主体作用

如何让更多村民在参与古村落保护过程中,享受到现代化发展过程中的社会红利?

雷艳在《建议》中认为,发挥村民的主体性作用至关重要。

《建议》称,随着外出务工人口增多,使古村落的“形”和“魂”均消失殆尽,“形”主要是体现在建筑方面,很多木屋,长时间没人居住,就腐烂了,“魂”是居于活着的文化而已,很多村民进入大城市务工,没有了乡愁文化传承的氛围和平台,久而久之导致了对农耕文化和本民族文化的生疏。

即便保存下来的苗寨也岌岌可危,因为很多村民在外打工挣到了钱以后,他们为追求现代化的生活方式,干脆把老木屋捣毁了,重新修建钢筋水泥结构的现代房屋。

雷艳完全理解村民的行为,因为他们有追求现代富裕生活的权利,所以她认为把传统村落保护、旅游发展和扶贫相结合尤为重要。

《建议》称,近年来,各级政府已经意识到古村落保护的重要性,除了在资金上加大投入,还在法律上进行规范,但并未解决村民积极性这个最根本的问题。如果政府没有系统活态文化保护方案,村民便很难获得现代化发展的红利。即便是生态移民扶贫搬迁后,但那些苗寨的老建筑和文化也并未因此得到应有重视。

针对上述问题,《建议》提出,首先要破除“绝对保护”思维,在动态的发展中保护古村落;其次要把古村落的文化保护和脱贫攻坚结合起来;最后要把古村落文化保护和“互联网+”(大数据)结合起来。

《建议》称,由于古村落文化是经历不断变迁和发展沉淀而成的,所以在保护中不能用“绝对保护”思维,从历史经验看,很多传统村落都会在类似的“绝对保护”中静悄悄走向消亡,由此证明发挥村民主体意识和积极性至关重要。

贵州西江千户苗寨和肇兴侗寨等成功保护案例说明,但凡形成旅游规模发展的地方,其建筑和文化保存相对越完整。所以在古村落保护过程中,一定要和脱贫攻坚结合起来,否则效果难以持续。

《建议》指出,在传统村落保护中,要充分利用互联网和大数据技术和渠道,把古村落文化资源数字化处理,对文化大数据进行挖掘整理,并提供相关数据查询服务。同时,通过数据监控,形成预警,有利用更系统的进行保护。

    校对:丁晓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