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史上最全电信诈骗案例解析——情感爱心类

2022-01-18 18:38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政务
字号

网丨络丨诈丨骗丨不丨难丨防丨不丨贪丨不丨给丨不丨上丨当

电信诈骗

提高意识

不轻信 不透漏 不汇款 不转账

及时向公安机关报案

打击电信犯罪·提高安全意识

电信网络诈骗以30%的增速在增长,电信网络诈骗案犯案量逼近60万,年经济损失高达200亿元左右。

更可怕的是,在低成本与高收益的诱惑下,诈骗手段逐渐从群发式行骗发展为靶向性精准行骗。电信诈骗通常以远程网络化、非接触的方式实施诈骗,面临着举证难,追赃更难的诸多问题。

公安机关对近年来的真实电信诈骗案例进行了调研统计,总结出了电信诈骗的5大类型,共60种作案手段,我们将以专题的形式陆续分享给大家,帮助大家掌握防骗知识,筑牢安全意识”。

情感爱心类

2018年,长春市某高校学生小姚的父母,接到来自小姚同学的QQ消息,称小姚因车祸受伤,现在急需手术处理,快转3000元手术费过来。小姚父母因爱子心切,就按照要求马上转账,转账过后电话联系小姚发现该生正在上课,原来是QQ号被人盗取。

一、冒充QQ、微信好友诈骗

利用木马程序盗取对方QQ密码,截取对方聊天视频资料,熟悉对方情况后,冒充该QQ账号主人对其QQ好友以“患重病、出事故”等急需用钱的紧急事情为由实施诈骗。

二、交友平台伪装身份诈骗

犯罪分子利用各类交友平台“附近的人”功能查看周围朋友情况,伪装成“高富帅”或“白富美”,加好友骗取感情和信任后,随即以资金紧张、家人有难等各种理由骗取钱财。

三、虚构交通事故诈骗

犯罪分子虚构受害人亲属或朋友遭遇车祸,需要紧急处理交通事故为由,要求对方立即转账。当事人因情况紧急便按照嫌疑人指示将钱款打入指定账户。

四、虚假爱心传递诈骗

犯罪分子将虚构的寻人、扶困帖子以“爱心传递”方式发布在朋友圈里,吸引大量善良网民转发,实际帖内所留联系方式绝大多数为外地号码,打过去不是吸费电话就是电信诈骗。

五、“猜猜我是谁”诈骗

犯罪分子获取受害者的电话号码和机主姓名后,打电话给受害者,让其“猜猜我是谁”,随后根据受害者所述冒充熟人身份,并声称要来看望受害者。随后,编造其被“治安拘留”、“交通肇事”等理由,向受害者借钱,一些受害人没有仔细核实就把钱打入犯罪分子提供的银行卡内。

六、虚假药品、保健品诈骗

犯罪嫌疑人通过冒充名医、专家在电视、报纸、电话、互联网推广营造“诊疔权威”假象,在骗取信任后,虚构、夸大受害人病情,高价推荐“三无”药品、保健品,进而实施诈骗。

网丨络丨诈丨骗丨不丨难丨防丨不丨贪丨不丨给丨不丨上丨当

原标题:《史上最全电信诈骗案例解析——情感爱心类》

阅读原文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