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社论】妇女节的意义依然是严肃的

2017-03-08 19:09
来源:澎湃新闻
社论 >
字号

网络社交媒体的兴起,正在改变三八妇女节,使它的内容更丰富,但也可能正在抽离它的应有内核。

每年三八节,各个大学院系男生拉出的向女生“致敬”横幅,都是舆论场上一个看点。标语中既有对女同学的钦慕、敬仰,甚至献媚,但也有“女生节,晚归要放开;不归要张开”等赤裸裸的性骚扰。或者说,在传统的妇女节刻板印象之外,人们还试图对其加载更青春活泼的内容,但是很多时候是盲目的,缺乏对待女性正确态度的规范标尺。

如今,很多女性讳言过“妇女节”,更愿意将节日改名为“女生节”“女王节”。这也是互联网特有的“年轻为王”的价值引领。

无论互联网怎么将三八妇女节泛娱乐化,其背后男女平权的政治、社会诉求,依然是严肃的,具有现实意义。

中国女性权利正在经历跨越式发展,也因为跨越,所以可能受到不同方向上的压力:既有传统社会的,又有现代的,更有后现代的。

在中国当下,对女性的贬低和伤害,既有来自西方物质主义的,将女性形象商品化、物欲化;更有等而下之的“前现代”的,赤裸裸地拐卖女性、实施性剥削等犯罪问题;既有来自过去计划经济下的,对女性形象刻板的束缚,直接体现在大学一些专业先验式地“招男不招女”;也有个别激进的女性主义者本身,食洋不化、“大战风车”。

我们相信,随着科技、经济的全面发展,这个世界会更“平”坦,男女也会更“平”等。更多农村年轻人出门务工,女性在传统农业生产中的体力劣势,正在被有效弥补。这可谓“几千年未有之大变局”。而在大都市的“后现代语境”之下,一些女性也在自主寻找家庭之外的价值寄托。

世界更“平”坦,男女更“平”等,是大势所趋,但也需要社会成员做出更多的努力。从《反家庭暴力法》实施一年,到前不久“婚姻法解释24条被打补丁”;从幼女性侵得到更多社会的关注,到更多女性不再满足于“被书写”的状态,寻找独立价值。这一切变化都值得点赞。

我们相信,妇女节背后的男女平权议题,依然是严肃的,有着深刻现实意义。

    校对:余承君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