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陈吉宁:要防过度解读一些涉雾霾学术观点,以免造成社会误解

澎湃新闻记者 李珣
2017-03-09 18:10
来源:澎湃新闻
绿政公署 >
字号

3月9日下午,十二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新闻中心举行记者会,邀请环保部部长陈吉宁就“加强生态环境保护”的相关问题回答中外记者的提问。

陈吉宁援引治理数据和专家团评估,称“当前大气治理的方向和举措是对的,是有效的。”

对于“什么时候能够看到重污染天气的状况能够有所好转”的问题,陈吉宁说,发达国家解决空气污染问题用了20年到40年的时间,有的甚至用了50年的时间,“我们一定会比发达国家解决这个问题更快……我们解决这些问题峰值出现拐点的时间要远远早于发达国家。”

此外,有记者称目前社会上对于重污染天气的成因众说纷纭,有的甚至互相矛盾,这给公众带来很多的疑惑。

对此,陈吉宁表示,关于PM2.5的成因,实际上是有基本的科学共识。但因为很多研究还在学术讨论中,还有很大的争议,还不能够上升到科学决策层面。在这个过程中,特别要防止对一些学术观点的过度解读,从而造成社会的误解。

3月9日下午,环保部部长陈吉宁在十二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新闻中心就“加强生态环境保护”的相关问题回答中外记者的提问。澎湃新闻记者 赵昀 图

从改善速度上看,我国也不慢

陈吉宁表示,一般来讲,环境问题不是短期两三年可以解决的,需要一个比较长的时间。

国际上有一个通用的办法,不是简单地今年和去年比,而是用三年滑动平均法进行评价,这种方法是用更长一个时期,尽可能把气象的波动因素给剔除掉。

2016年,北京市PM2.5平均浓度为73微克/立方米,比2013年下降18%。2016年,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这三个控制PM2.5的重点地区,平均浓度分别为71微克/立方米、46微克/立方米、32微克/立方米,与2013年相比,分别下降33.0%、31.3%、31.9%。

此外,2016年74个重点城市,去年PM2.5平均浓度是50微克/立方米,比2013年下降30.6%。除了北京之外,所有控制PM2.5的地区,在过去的三年里都减少了30%以上。随着这30%的减少,优良天数的比例在上升,重污染天气发生的频次也在明显降低。

从三年来的情况看,我国的变化是实实在在的,是显著的。即使从改善速度上看,我国也不慢,甚至比一些国家还要快。

但是我国解决这一问题的条件比发达国家要难得多。发达国家解决大气污染问题,基本上是分阶段解决,先解决燃煤的问题,再解决机动车问题,是分阶段、比较长的一个时期解决的。但我国产业结构偏重,能源结构主要是以煤炭、化石燃料为主。同时,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我国国民的生活方式也不够绿色,比如说现在使用量仍然较大,汽车的保有量增长也很快。所以,我国单位面积上的人类活动强度比发达国家高很多。“在这样一个比较难的情况,三年时间取得这样的成绩,充分说明我们当前大气治理的方向和举措是对的,是有效的。”

陈吉宁还透露,去年,邀请中国工程院集合了各方面的专家对《大气十条》的执行情况做了中期评估,专家独立得出的结论也说明了当前的治理方向和路径是正确的,取得了积极的效果。

对于何时能够解决重污染天气问题,陈吉宁说,发达国家解决空气污染问题用了20年到40年的时间,有的甚至用了50年的时间,但我国一定会比发达国家解决这个问题更快。从过去我国一些环境问题解决上看,比如二氧化硫导致的酸雨问题,比如水中的有机物问题,这都是过去比较突出的环境问题,我国解决这些问题峰值出现拐点的时间要远远早于发达国家。“所以我们有信心在我们大家的共同努力下,一定能够更快、更好地解决当前突出的环境问题。”

要防止过度解读一些雾霾学术观点

此外,有记者称目前社会上对于重污染天气的成因众说纷纭,有的甚至互相矛盾,这给公众带来很多的疑惑。

对此,陈吉宁表示,关于PM2.5的成因,实际上是有基本的科学共识。但因为很多研究还在学术讨论中,还有很大的争议,还不能够上升到科学决策层面。在这个过程中,特别要防止对一些学术观点的过度解读,从而造成社会的误解。

陈吉宁说,为什么会有一些误读或者混乱呢?一是这个过程比较复杂,另外是有一些误读,混淆了一些概念。

PM2.5是指空气中粒径小于或等于2.5微米的颗粒物。它是一类物质的统称,不是一个单一的物质。这里面包括硫酸盐、硝酸盐、铵盐、有机化合物、元素碳等。

PM2.5包括两个部分,一部分是由于自然界或者是人类活动或者污染源直接产生的。有一些是直接排放的,或者自然界本身就有的,叫做一次排放。还有一部分是大气中的气态物质,比如说二氧化硫、氮氧化物、VOCs经过复杂的物理化学反应生成的,这是二次生成,这部分生成物质也主要是人类活动污染产生的。

要知道污染的来源,就是要把一次生成和二次生成的物质追溯到是谁产生的,哪些污染者排放的。这是一个非常复杂的过程,叫源解析。只有通过源解析,才知道是谁排放的,贡献量有多大。

环保部做了大量的工作帮助各地做源解析,比如说,不仅建立了京津冀地区PM2.5监测网络,而且建立了源解析的组分网,而且建立了走航系统,可以观测污染源是怎么传输的,来帮助各地进行源解析。

近些年,环保部分别对北京、天津等35个城市开展了源解析的工作,基本弄清楚了比如说燃煤、工业排放、扬尘、机动车、秸秆焚烧等等,它们都是PM2.5形成的主要原因。

陈吉宁认为,有一些研究可以上升到决策层面,比如说,在今年的工作计划当中,对氮氧化物的控制就加强了。但有一些不严谨的研究,带来了很多误解。这些研究还在学术讨论中,还有很大的争议,还不能够上升到科学决策层面。

因为每个研究者所在的地域不同,采样时间不同,方法不同,观测角度不同,不是从系统的角度、从一个大区域的尺度,研究污染源的问题,所以得出的一些结论还不具有普遍性和一致性,还要让这些研究继续进行下去。在这个过程中,特别要防止对一些学术观点的过度解读,从而造成社会的误解。

    校对:张艳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