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温州第一能人”叶文贵去世,他造了中国首辆混合动力轿车

温州晚报
2017-03-14 12:25
财经上下游 >
字号

昨天(3月13日)凌晨5点,“温州模式”早期标志性人物,曾经的“温州第一能人”、首富叶文贵因病医治无效去世,享年68岁。

叶文贵,苍南金乡人。曾有着“温州第一能人”的美誉。1986年,当时的温州市委书记董朝才曾在媒体上发表题为《希望涌现更多的叶文贵式人物》的评论,号召大家向他学习。在中央级媒体上,叶文贵的消息也频频出现。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当万元户成为财富的代名词时,他已坐拥千万元资产。

“温州第一经营大户"

1969年10月,19岁的叶文贵到黑龙江七台河市插队,发现关内和关外土特产差价很大。国家号召致富时,就顺便做起了生意,和几名老乡办起了锹柄厂。到1978年回乡时,他已经是万元户了。

回乡后,进入文成县民政局所属的五金厂工作。此时的金乡,以铝制徽章、标牌为主的家庭工厂已悄然兴起,一面面招牌在召唤吸引着各地来客。经过一段时间的观察,叶文贵发现交通落后的金乡,人们搞家庭工业的原材料———铝板,全靠船载肩挑从外地输入。运输不便、增加成本不说,材料还很紧缺,常常影响生产。富有商业头脑的叶文贵想,自己在工厂里干完全没有优势,亲戚们又面临就业难题,不如将这些亲戚组织起来,开一间轧铝厂,产品销路肯定没有问题,一定可以赚钱。

叶文贵企业的股票。

1979年春节,他将亲戚们召集起来,把自己的想法告诉他们,大家都觉得这是一个好主意。说干就干,每人出资400元,盖起了厂房,买来了机器,年底正式投产。此前,那些铭牌生产厂均需要在外地将铝板轧成半成品,再运回金乡。现在金乡当地有了轧铝机,厂家自然欢迎。一时间,所有的徽章厂都来下订单,积了厚厚一摞,只愁生产速度跟不上。仅4个月,全部投资便已收回,到了1982年净赚20多万元。众股东欣喜若狂,当初只不过投资400元,3年时间便增长了25倍多,实在太可观了。

连锁经营。

叶文贵骨子里有一种别人所没有的大器,他一心想将企业做大,实在没办法说服合伙人时他便产生了想法:与目光短浅的人共创事业,迟早会被他们拖累的。于是,他在工厂最为红火的时候退出了自己的股份,拿走属于自己的7万多元钱,开始从事另一项生意。而当时金乡铭牌生产兴旺之时又带动了另一个生意,那就是饭菜票的生产。小小的金乡垄断了全国两种产品的生产,大量的资金流向这里。

叶文贵还了解到,金乡人生产塑料证件外套、资料夹所用的都是小功率的高频热合机。这种机器主要是用高频电子将塑料压合在一起,因为机器功率小,压合不了大尺寸产品。他想生产一种较大型的热合机,并将自己所有本钱拿出来,投资了一间高频热合机厂,自主研制大功率的高频热合机。

当第一台机器生产出来后,叶文贵没有立即出售,而是承接来料加工。他在金乡镇开了四间加工店。当这四间店仍然无法满足市场需求时,他便出售热合机,每台售价4800元,净利高达2800元。

1987年3月, 德国《明镜周刊》记者史德安专程到温州苍南县金乡镇采访叶文贵。

当这间工厂为他赚大钱的时候,叶文贵又动起了脑筋。金乡生产饭菜票所用的原料是PVC薄膜,这种原料必须从外地购入。自己现在有了资金实力,完全可以创办一间生产PVC的塑料薄膜厂。一旦投产,可以满足本地市场的需求,节省了各厂家的生产成本,定会大受欢迎。经过一年多的努力,金乡压延薄膜厂投产了。叶文贵所使用的原料主要是从本地回收的边角料,利润额极高。薄膜厂投产两年,产值达400万元,缴税达18万元。

叶文贵回乡之后先后创办了轧铝厂、高频热合机厂、压延薄膜厂、包装材料厂、蓄电池厂、微机仪器厂等6个厂,而且办一个火一个。“赚不完的钱,办不完的厂,还不完的债”是他给那个年代的温州留下的创业名言。1985年,全国政协副主席、著名社会学家费孝通到温州考察,参观了叶文贵的厂子后,连连称他是“新型的企业家”。加拿大教授鲍勃惠也不远万里来到中国看望叶文贵:“在中国农村,想不到有你这样的奇人。”

地方政府也注意上了他。县里领导几次登门,告诉他为家乡作贡献不光光是办好自己的厂子,还可以发挥更大的作用。1984年5月,《人民日报》头版刊登了一条消息。消息说,浙江省温州市苍南县金乡镇家庭工业专业户叶文贵被县政府破格提拔为金乡区副区长。

个体私营业主竟当上了正经八百的堂堂父母官,这的确是破格,是只有温州人才做得出的中国改革“第一”。

叶文贵更忙了。除了管厂子、跑业务,还得不停地开会、开会。光荣感和兴奋劲过后,他有些厌倦了。这官当得太累。对叶文贵深表同情的时任《浙江日报》常驻温州的著名记者张和平写了一篇内部材料,题为“叶文贵当副区长的烦恼”。

后来,领导有了批示。再后来,叶文贵被悄悄免职。

研制中国首辆混合动力轿车

浙商博物馆前后收到过吉利、众泰、万丰奥特等多家知名浙商企业捐赠的汽车,但是露天摆放的一个红色玻璃钢汽车车架壳子,却是人们最爱拿手机对着拍照的物品。这辆“破车”被拍得很多,却很少人知道它背后的故事。

叶文贵的造车梦始于他在东北当知青时,只不过由于当初财力不允许,他的这个梦想也就一直埋在心中。1988年,已成为千万富翁的叶文贵,顺理成章地开始实践自己多年前“好玩”的梦想。从这个意义上而言,叶文贵不是一名商人,而是一位令人敬佩的理想主义者。

叶文贵要造的是混合动力电动车。当时,汽车离普通百姓非常遥远,然而叶文贵敏锐地意识到,汽油将会逐渐紧缺,环保和新能源开发势在必行。他开始摒弃一切俗务,淡出人们视线,专心营造他的造车梦。

1990年10月,叶文贵研制的电动车荣获国家级新产品证书

“yf-1100”电动车(与6-2叠)。

1991年,他的产品获得1990年度国家级新产品称号。1993年,他研制出首辆混合动力小轿车样车,叶文贵说,这在中国也是第一辆。这辆车一次充电可以行驶200公里,最高时速每小时80公里,并且还可以用汽油做动力。

车模在展示电动车,车内为叶文贵。

值得一提的是,该车95%以上的配件都来自温州本地,可谓是拥有全部知识产权的一辆车。难怪叶文贵说,当时几乎温州所有的汽配厂家都在盯着他,等待他的成功。

先后投入1500余万元的叶文贵,终因意识超前以及国家政策等原因,最终导致造车梦破灭。其研发出的电动轿车,没能实现商品化,最终因财力所限不得不于1995年中止了该项目。

(原标题:温州传奇人物叶文贵走了!他在造中国首辆混合动力轿车时,马云在读师范,宗庆后在蹬三轮卖冰棍...)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