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修昔底德陷阱:伯罗奔尼撒战争的起源

陈超
2017-04-15 10:22
来源:澎湃新闻
私家历史 >
字号

“修昔底德陷阱”

“修昔底德陷阱”这个名词是现代人的发明,该名词基本内涵是:一个强国的崛起势必会造成现有霸权的惧怕和担忧,从而产生结构性的张力。它的鼓吹者是哈佛大学的政治学家格拉汉姆·艾利森(Graham Allison)。虽然拉了修昔底德这张大旗,但艾利森关心的重点其实是近代以来的大国的兴衰和战争。新强国的崛起一定会带来战争吗?为了回答这个问题,他研究了近代历史中的16个案例,发现其中12个最终走向了战争。那么另外4次是如何避免战争的?当下的中美关系是否会走上战争的老路?我们如何避免战争的可能?在2015年9月24日发表于《大西洋月刊》的《修昔底德陷阱:美国和中国正在走向战争吗?》(Destined for War: Can China and the United States Escape Thucydides’s Trap?)一文中,他给出了相对乐观的看法,认为中国提倡的多极化世界政治秩序会让我们最终免于战火。

从这篇文章看,艾利森的着眼点似乎只放在正在崛起的大国(rising power)和主导性大国(ruling power)之间的关系上了:雅典和斯巴达的关系,德国和英国的关系,中国和美国的关系等等。但如果我们真的回到修昔底德,会发现其实大国和小国的关系也非常值得关注,甚至重要性并不次于大国和大国的关系。

首先,修昔底德明确将战争的原因分为两种,即他认为的最真实的原因和时人公开承认的原因。在《伯罗奔尼撒战争史》第1卷第23章第6节,他说:尽管很少有人讲,但伯罗奔尼撒战争“最真实的原因”(alēthestatē prophasis)是,雅典人发展壮大,激发了斯巴达人的恐惧,迫使他们走上战场。新大国的崛起导致老霸权的恐惧和紧张,从而使得双方兵戎相见,修昔底德陷阱的基本要素都具备了,因此这句话可以看做是“修昔底德陷阱”这个名词的“原型”。但是,这只是修昔底德个人的看法,并不代表时人普遍的看法,时人比较认同的“原因”(aitiai)是更为具体也更为复杂的国际关系的纠纷。

在这些纠纷中,小国扮演的角色非常重要。在当时的地中海世界,城邦数量成百上千,斯巴达和雅典是其中最为强大的两个。本文所指的小国也绝非最小的城邦,而都是拥有相当的体量和实力,只是相较雅典和斯巴达来说算是小邦——真正的小国是不会被记载在历史中的,也不会对国际格局产生什么大影响。另外,还需要指出的是,某种意义上,伯罗奔尼撒战争算是爆发了两次。第一次爆发于公元前431年,结束于公元前422年。是年,雅典和斯巴达最好战的两位将军——克勒翁和巴拉西达斯双双战死,双方签订和约,战争暂告段落。公元前415年,雅典人决定派海军远赴西西里,于是战端再开。

伯罗奔尼撒战争的起源

公元前431年,战争爆发的导火线是一个名叫埃皮达努斯(Epidamnus)的小国。它是阿尔巴尼亚港口城市都拉斯的前身,是科希拉(Corcyra)(位于现在的科孚岛)的殖民城邦,而科希拉又是科林斯的殖民城邦。埃皮达努斯当时非常偏僻,以至于修昔底德不得不特意向读者描述它的位置。埃皮达努斯发生内乱,城内的平民向科希拉派去使节,希望母邦能够帮自己一把,结果被科希拉无情地拒绝了。无奈之下,埃皮达努斯的平民只能向科林斯求援,因为按照传统,埃皮达努斯的殖民领袖是科林斯派给科希拉的,因此埃皮达努斯也算是科林斯人建立的。科林斯人爽快地答应了,因为他们素来反感科希拉——虽然科林斯是科希拉的母邦,但科希拉却仗着实力强大不向自己表示丝毫的尊重。于是,两国开战。科林斯是伯罗奔尼撒同盟中举足轻重的大邦,有能力向自己的盟友请求战舰和资金支援;而科希拉则不与任何国家结盟,因而孤立无援。

迫于战争的压力,科希拉派使节来到雅典,希望能与雅典结盟。雅典为首的提洛同盟和斯巴达为首的伯罗奔尼撒同盟签订了和约,故而并未立即答应科希拉人的请求。但雅典人随后又被科希拉的使节说动了心思。科希拉使者的理由大致有以下几点:敌人的敌人就是朋友;与科希拉结盟未必会破坏和约,因为它之前不属于任何一个阵营;科希拉有强大的海军,能够给雅典巨大的帮助;更重要的是,由于雅典的迅速崛起,斯巴达人已经心怀恐惧、有意开战——在第1卷,这样的说法总共出现了三次,其中两次是修昔底德在概括伯罗奔尼撒战争起源时所讲,一次科希拉使节劝说雅典人时所讲。从时间先后来看,“修昔底德陷阱”最早出自科希拉人之口,修昔底德多少应该是受到了他们的影响。而科希拉使节讲这个观点,是有非常明显的目的性的,那就是将雅典拉入自己的阵营。

科林斯也派人前来阻止两国结盟,但最终没能成功。事后,雅典派出三列桨战舰参加科希拉和科林斯之间的海战。为了抢占先机,雅典还派使节去另一座科林斯人的殖民城邦波提迪亚(Potidaea,该城地理位置非常重要,当时向雅典称臣纳贡),要求波提迪亚人扒掉一面城墙、赶走科林斯派驻当地的官员、向雅典缴纳人质。为了保证自己的要求得到贯彻,雅典派特意派大军压境。波提迪亚不从,并向科林斯求援。这激怒了科林斯,雅典人和科林斯人再度交战。在伯罗奔尼撒同盟大会上,科林斯使节愤怒地谴责雅典的种种行为,并责怪斯巴达反应过缓,毫无进取之心。此外,之前吃过雅典的亏的麦加拉等城邦也纷纷鼓动唇舌,希望开战。雅典也派使节前去申辩。各方你来我往,唇枪舌战一番之后,最终斯巴达决定同雅典开战。伯罗奔尼撒战争正式打响,直到公元前422年才告一段落。

公元前415年,战争再度爆发。这一次,战争的导火线在西西里最西端的艾格斯塔(Egesta)。这也是一个小邦,居民相传是在特洛伊陷落之后逃难至此的特洛伊人的后代。他们西边是迦太基人建立的若干小殖民地,南边是麦加拉人建立的殖民地塞林努斯(Selinus)。包括麦加拉人在内的希腊人并非最早来到西西里岛的人群,但由于他们的积极开拓,在公元前五世纪中后期,西西里岛已经存在很多希腊人的城邦了,其中最大的城邦是科林斯人建立的殖民城邦叙拉古(Syracuse)。艾格斯塔和塞林努斯由于通婚这类的事情交恶。塞林努斯向叙拉古寻求帮助,一起进攻了艾格斯塔。

艾格斯塔人跑到雅典人那里,劝说雅典人出兵帮助自己。他们声称,如果雅典人再不出手,整个西西里都要被叙拉古人给霸占了,到时候伯罗奔尼撒同盟就如虎添翼了。同时,他们还欺骗雅典人,称自己有很多很多钱,可以给雅典人充足的报酬。雅典人将信将疑,派专人去考察艾格斯塔,艾格斯塔人便从邻邦借来很多金银器皿,用以在款待雅典人的宴会上充门面。雅典人使节见此心欢喜,回去报告给公民大会。有雅典政治家反对出兵西西里,称如果要出兵,必然所费不赀,风险极大。没成想,雅典人被发大财的美梦冲昏了头脑,还是派出史无前例的巨大舰队前往西西里。

修昔底德认为,雅典人出兵西西里是想要统治整个西西里岛,但表面上假装是去帮助自己的盟邦。很难说哪个目的才是其最终目的,因为雅典人既没能帮助自己的盟邦,更没能统治全岛。舰队行至南意大利,雅典人得知了艾格斯塔的真相。有人提议将舰队开到塞林努斯,耀武扬威一番,即可返航。但有人反对,认为雅典人派出了如此巨大的舰队却无功而返,简直是耻辱。于是,舰队登陆西西里,一面派人手向各个当地的城邦寻求支持,一面对叙拉古展开围城战。不久后,斯巴达派来援军,打破了雅典人的包围,反将雅典人包围了起来。雅典军队试图逃脱,未果,或战死或被俘,全军覆灭。

小国才是战争爆发的导火线

总的来说,修昔底德对战争的起源的解释是有一定道理的,即雅典力量的不断崛起和扩张,激起了斯巴达的恐惧,最终导致战争。雅典势力不断崛起的一个表现,就是强化对已有仆从国的控制、拉拢新的势力入伙。但在这个过程中,小国并非只是大国的棋子,它们也有自己的心思和盘算。科希拉就是如此,为了打赢同科林斯的战争,不惜冒着破坏整个希腊世界的和平的危险同雅典结盟。修昔底德站在人性论的立场,认为战争皆因大国的激进和恐惧而起;但当时的希腊人,尤其是雅典人,可能更倾向于将战争的责任归于科希拉。他们的眼中如果有什么“陷阱”,必然不是“修昔底德陷阱”,而是“科希拉陷阱”。艾格斯塔更是为了自己的利益,不惜将整个地中海世界拖入战火之中。雅典远征军在西西里惨败之后,艾格斯塔人眼看雅典指望不上,转头就向西边的迦太基人寻求帮助。迦太基人出兵西西里岛,很快将该岛的西部收入囊中。在接下来的世纪中,希腊人和迦太基人之间的战火从未真正停息。罗马人和迦太基人之间的布匿战争结束后,地中海世界才迎来了久违的和平。

此外,最初挑动战火的小国自身也没有得到什么好处。艾格斯塔落入迦太基人的控制,科希拉则陷入极度的内斗之中。特别是后者,通过修昔底德的记载,给世人留下了深刻的教训。因为后来科希拉人又试图同时和雅典与斯巴达保持良好关系,结果国内分裂成两派,一派是亲雅典的民主派,一派是亲斯巴达的寡头派。民主派想靠法庭上的诉讼击垮寡头派,寡头派就反过来靠刺杀解决民主派的头领,而后民主派复仇,斗争上升到内战的高度,整个城邦差一点付诸一炬,最终斗争发展为公开的屠杀。修昔底德指出,科希拉是第一个发展出如此激烈的内战形式的城邦,而后愈演愈烈的党派斗争就像瘟疫一样,传遍了整个希腊世界。在血腥而又残酷的内战中,很多平时根本无法想象的杀戮和死亡方式都展现了出来。“战争是个残酷的教师”,修昔底德如是说。

最后,让我们再回到艾利森。他在《修昔底德陷阱:美国和中国正在走向战争吗?》中特别提到了第一次世界大战前的英德关系:英王爱德华七世不理解为何英国政府越发的对自己的外甥德皇威廉二世所领导的德国不友善,德皇也在爱德华七世的葬礼上向西奥多·罗斯福强调,英德绝不会走向战争,因为他本人就是在英国长大的,甚至算得上半个英国人。如果艾利森对修昔底德的大作足够熟悉,他会发现,雅典的领袖伯里克利和斯巴达的国王阿奇达姆斯也是世交,而且二人都为阻止战争的爆发做了很多努力,但战争最终还是爆发了。因为战争爆发的导火线并不掌握在他们手中,而是掌握在一些难以控制、为了自身的利益铤而走险的小国手中。这时候,与其将目光锁定在德皇的表态,不如听听铁血宰相卑斯麦的预言:“总有一天,欧洲的大战会因为巴尔干半岛的某件蠢事情而爆发。”果不其然,第一次世界大战就是因为萨拉热窝事件而爆发的。萨拉热窝离引爆伯罗奔尼撒战争的埃皮达努斯,也就是现在的都拉斯,不到七个小时的车程。

    校对:张亮亮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