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徐美洁︱《大明王朝1566》:戚家军缺粮怎么办?喝粥!

徐美洁
2017-04-02 14:42
来源:澎湃新闻
上海书评 >
字号

编者按:《上海书评》将持续发布徐美洁对《大明王朝1566》的观剧笔记,本文为第二篇。

看电视剧《大明王朝1566》,前半部说的一大摊子糟心事,都与浙江有关。嘉靖三十九年,北有鞑靼,南有倭寇,国家到处要用钱,却发现钱没了。阁臣们开了个会,打算在浙江改稻为桑,种桑织绸,再利用海外贸易填补国库空虚,补充南北军需粮饷。至于粮饷到底补上了没有,我们台州倒还有一点“非物质遗产”保存下来,仅供猜想。

浙江台州习俗,元宵节吃“咸酸粥”,或叫“十五夜粥”。“咸酸”是当地土话,就是个咸的意思,也有点“将就有点咸味”的意思。就是尽家里所有,白米里放一些过年腌制的猪肉骨头,再加芋头、赤豆、香菇、豆腐之类熬成一大锅粥,最后放入切碎的芥菜,如是而已。祖辈留下的传说是,当年戚继光将军在我们这抗倭,但军中缺粮,就想出放入各种杂粮蔬菜熬粥的办法。后来为了纪念戚将军,我们就在元宵节熬这种粥喝,并沿习至今。这一习俗的蝴蝶效应就是,元宵节,当大家忙着普及元宵和汤圆的区别,或为了汤圆什么馅儿站队时,我却成了“你国吃这个啊”的化外之民。曾经有一位研究社会生活史的老师,对我们的传说表示怀疑:“喝粥要饿肚子,饿肚子就不能打仗。所以粥断不可能是军中伙食,传说恐怕有误。”这次看到电视里王庆祥演的胡宗宪,为了浙江的粮饷愁到生病时,我却笑了,心想:部堂大人,这下您可以作个证了,军中喝粥恐怕是真事啊!

嘉靖末年与万历朝相比,人口、田亩并无太大变化,据明张学颜著《万历会计录》,浙江省一年上交税粮,夏税折银约十万两多点,秋税折银约十五万两多点,一年总共二十六万两有余的样子,押库大半,留存地方政府小半。如果参照电视剧中艺伎芸娘的身价二十万两银子算,浙江一年留存本地政府的税收,只有这女子身价的一半。当然,这个身价银是为了表现富商沈一石的奢侈,戏说成分大。《警世通言》里,玉堂春是头牌,但王顺卿也是被老鸨赚了,哄骗去了三万两银子,当时市价,“三万两也够买三百个粉头”了。那张契约文书里写,玉堂春作为贫民“周彦亨之女”被买时,身价只有“八百文”。经过调教、习养,花去成本若干,成为一百两银子行情价的普通青楼女子,也已经是百倍身价了。一到荒年就饿殍遍野的时代,人是最不值钱的,会弹广陵散也值不了这个钱。就比如现在社会发展到五环房价都升五万了,我会弹广陵散,还会古人不会的编码,也值不了一个房本的价一样。

戚家军多金华、义乌兵,经戚继光的训练,纪律严明,所以就算粮饷不备,也没传出什么变乱来,但别的军营就不同了。同是嘉靖三十九年,南京军营就闹事了。当时士卒带家眷的月粮一石,不带家眷的减四成,春、秋两个月每石米折色银五钱。算起来也不太多,但国库空虚,支用紧张,南京户部的几位官员商议决定,减去眷属的那部分月粮,再减一个月的折色。士卒立刻闹起来,将户部督储侍郎黄懋官也杀了,暴尸街头(见《明纪》等)。监察御史赵时齐在事变后上疏,倒有一些数据可看。据这道奏疏,当时南京户部所储粮食三十余万石,只够四个月支放;库银三万余两,只够一月支放。所以请求中央政府,将浙江、江西、湖广的起运粮米,借用数十万石。同时派出官员,向这些省份收取嘉靖三十八年所欠的粮税,并主张参照正德年间例子,用些手段,加紧催收。

奏疏中也提到了浙江当时“连遭倭患,饥馑因之”,南京兵营士卒骄悍、管理不当也需改革,但他还是提出了南京是国家两百多年的根基,军队必须维稳的理由,要求南方几省粮米支援南京(《皇明留台奏议疏》)。赵时齐的奏疏,从杨博的《本兵疏议》来看,钱粮部分推给了户部处理,兵部没有发表意见,估计最后户部也没奏准。地方财政要源源不断给中央政府输血,但遇上管理不善的中央政府,非但起不到集中调配的作用,还使地方无力自保,这些明末黄宗羲等人都已作过总结。所以,即使当时嘉靖许诺胡宗宪“东南帑藏悉从调取”,但因为各地方政府的实际困难,如电视里演的向江苏借粮,是不大可能的。

胡宗宪向江苏借粮,江苏巡抚赵贞吉不同意

“天高皇帝远”,这句话让皇帝来看,觉得是说刁民难管;让“刁民”来看,分明是说“皇帝他是谁”,不见人也不管事;让上奏的官员来看,不禁要吼:“拜托,这不是比喻,是实情啊!”北京太远了。明代的驿站此时已经出现了重大问题,根本不能像电视里那样,大事小情,办个贪官,也来个八百里加急,天天北京、杭州来回递消息。即使天天递,也不大可能八九天就一个来回。要知道,嘉靖四十年,倭寇袭破福建兴化等城的军报,是四十多天后才送达北京的。兵部问迟到的原由,报告也是一肚子苦水:“问其迟留之故,则云所在驿分如入无人之境,既乏口粮,又乏脚力,风尘徒步,不胜苦楚。”(杨博《本兵疏议》)当时驿站的情况是:“十夫九逃,十马九缺,十驿九闲。”也难怪他们逃离,被户口政策“圈”在驿站当差的百姓,实在是困苦难当。吕坤的建言里说到那种苦楚:“百姓之差,驿递为重,而驿递之差,轿扛为重。招募贫民,一日才得银二分耳。……腹饥担重,力尽途长。肩凝涂靛之伤,项结覆盆之瘿。如此民艰,仁人陨泪。”

可见天天去跟皇帝要兵、要粮并不现实,况且当时各处调兵,动辄半年一年,等兵士聚集,倭寇已然逃走。且不一定会打仗,地方官又从军饷中贪腐,困难的兵士难免贻害地方。与张居正主持内阁时代全力保障粮饷不同,这时戚家军靠的是自己募兵,并于当地解决粮饷。戚祚国《戚少保年谱耆编》嘉靖三十九年谱,说征兵法大有实效,经总督胡宗宪保举后得以实行:“遂罢征天下兵饷,而土人御倭自此始。”所以,戚家军在台州抗倭的粮饷,应该是靠着地方政府的库粮、百姓的募集,以及“喝粥”的权宜,这么度过来的。所以,元宵节喝粥这个传说中的纪念,也是有些根柢可寻的。

自愿加入戚家军的老百姓

题外话:其实这道粥还是非常美味的,而且各家各有心传,但奇怪的是,店面里却很少有这道食物出售,就算去台州本地,也要深入“基层”才能吃到,算得上是一道深藏民间的美食。

    校对:张艳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