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女人与嗜好甜食

弗洛朗·凯利耶
2022-02-04 11:16
翻书党 >
字号

【编者按】

弗洛朗·凯利耶(Florent Quellier),法国图尔弗朗索瓦-拉伯雷大学副教授,法国国家科学研究中心(CNRS)近代饮食史讲席教授。他的这本《馋:贪吃的历史》是一部饱览贪吃众生相的美食文化史,从希腊神话中由佳肴美酒构筑而成的极乐世界,到中世纪魔鬼引诱人们纵情堕落的嗜酒暴食;从17、18世纪“精致菜肴”的出现,到如今人们对食疗养生和时尚瘦身的狂热追求,这是一部漫长的贪吃史,探讨千百年来人类与吃、吃与文化的无穷魅力。本文节选自该书第六章,澎湃新闻经译林出版社授权发布。

女性特别喜好甜食的论调很早就出现了。中世纪末期的教士就已探讨过这一主题。他们谴责女性总是不停地小口品尝糖果、甜品和蜜饯,这一不小心就有把丈夫吃穷的风险!18世纪初,弗雷德里克·斯拉雷医生则支持吃甜食,他自然而然将《为糖辩护:反对威利斯博士的控诉》(1715年)献给了女性读者。如果说糖属于女人的世界,那么男人吃甜食就显得有点娘娘腔。在反宗教者塑造的刻板印象中,修士们因为嗜好糖、巧克力和果酱而被归入女人的世界。在大众的想象中,女人和甜食之间的关联如此之大,以至于到了20世纪,女性杂志还会毫不犹豫地建议孕妇:如果想生女孩,就应多吃甜食;而如果想生儿子,则应多吃咸食!

馈赠食物作为一种古老且广为流传的社会习俗,证明了人类文化确实将女性与甜食联系在一起。1568年,梅兹市将糖渍黄香李赠送给了年轻的国王查理九世和王太后凯瑟琳·德·美第奇;时隔百年,于1678年,又将一百罐干果酱(水果软糖)、七十罐去皮的黄香李和三十罐白覆盆子赠予路易十四的妻子玛丽—特蕾莎。19世纪初,陆续出版的《饕客年鉴》的每一卷都致敬了富有创意的巴黎糖果师傅们,夸赞他们制作了新式糖果供殷勤的绅士作为馈赠佳人的新年礼物。这些糖果都有着令人回味的名字,比如杜瓦尔糖果铺里的“致您的魅力”“致优雅”“致专一”“致甜蜜”“致忠贞不渝”……附有一句格言妙语的焦糖,还有贝特勒摩糖果店里的“缪斯女神的糖果”“爱的玫瑰”“爱之眠”“爱之贝”“沉睡的维纳斯”等酒心糖。时至今日,盎格鲁—撒克逊人也习惯在情人节送女朋友巧克力和其他甜点,这一行为延续了早期送糖果献殷勤的习俗。而在意大利“佩鲁贾之吻”的巧克力礼品盒上的图案也是一对在蓝夜背景下相拥的情侣形象。

尼古拉·德·拉默森,《女糕饼师傅》,雕刻版画,17世纪末,法国国家图书馆

女性和糖的共同特征——甜美——让人把两者自然而然地联系在一起。在历史学家让—路易·弗朗德兰的眼中,糖不就是“甜美的具象化身”吗?许多欧洲国家的语言也证实了这一点,比如德语中的“Süßigkeiten”、英语中的“sweets”、西班牙语中的“dulces”、法语中的“douceurs”、意大利语中的“dolciumi”、葡萄牙语中的“doces”都指的是各色糖果。至于白色,这种颜色不仅表示精制糖的纯净,也意味着女性气质中的纯洁。准备甜点是家中女主人的特权。奥利维耶·德·塞尔在《农业剧场》(1600年)中描写了一位称职的家庭主妇,她“兴高采烈又倍感荣幸地接待突然造访的父母和朋友,在桌上摆上早已制作好的各色果酱,其味道和卖相毫不逊色于大城市里出售的那些昂贵的果酱。虽然在乡下没有糖果甜食商,她只能靠女仆帮忙自己准备”。法国大主教费奈隆在谈到女性义务时,强调要管理好仆人就必须先弄清楚他们各自的任务,使其各司其职;他在《论女子的教育》第十二章中只举了一个例子来说明这一点,那就是甜品环节的“上水果”。

西班牙的黄金年代期间,在贵族群体中,食谱是由女性传承的,为女性准备的食谱以甜点制作为主,比如著名的牛轧糖(turrón)、木瓜饼(carne de membrillo)、千层酥(hojaldres)、面包圈(rosquillas),以及圆锥形的蜂巢鸡蛋卷(suplicaciones),类似法国的蛋卷(oublies)和乐趣饼(plaisirs);在英国也一样。杰维斯·马卡姆在《英国家庭主妇》中提到,一个不谙宴客之道的女人“只是半个称职的家庭主妇”。宴客之道包括摆放各色水果、甜点、木瓜饼、辛香蜂蜜面包、杏仁饼、蜂巢饼、果冻,配上果酱、熟梨、烤蛋白酥,以及各种蛋糕,比如葡萄干千层酥,再搭配上希波克拉斯甜酒,让上流社会的绅士淑女们吃得开心,喝得尽兴。一个半世纪之后,英国人喜好甜食已经非常普遍了。汉娜·格拉斯在《甜食达人》(约1760年)一书中强调,精心准备糖果、摆放甜点是“一种多么愉悦的消遣”。制作甜点除了能带来愉悦,还给家庭主妇提供了一个展示自己心灵手巧的机会。主妇们利用糖雕、瓷雕、彩色果冻雕,制作出外形精美的甜品。作为一种女性化食物,甜点应该是富有装饰性的;而格里莫·德·拉雷尼埃尔则用不屑一顾的语气说,这些都不过是“雕虫小技”。

《馋:贪吃的历史》,[法国]弗洛朗·凯利耶著,黄荭译,译林出版社2022年1月。

    责任编辑:方晓燕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