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观展 | 漫画与摄影中染血的阿富汗宝藏,与它的重生之路

赵多多
2017-04-03 08:57
来源:微信公众号 “博物馆丨看展览”
古代艺术 >
字号

正在北京故宫博物院展出“浴火重光——来自阿富汗国家博物馆的宝藏”展,展示了在曾在这片土地上交汇、融合的多元文化。这场展览也点燃了几位青年文博学生对于这批不仅饱受战火、离乱之苦,更背负众多保护者鲜血的文物的热血。他们以漫画、评论和文物摄影作品表达了对那些隐身于金玉璀璨的古代艺术杰作背后的无名的保护者的敬意,力图体现这批自2006年起就不断辗转陈列于欧洲、北美洲、澳洲和远东地区的文物所承载的历史信息及其所背负的历史使命。

由“阿三”绘制的关于战祸中的“巴克特里亚宝藏”下落的微型漫画。

“一天,一群塔利班武装分子来到银行。他们逼问黄金的下落,我们的一位职员已经被打死了。他们用枪指着我的脑袋,让我打开金库,我决定不听他们的,故意将钥匙弄断在了锁孔里。因为我的不配合,他们将我关了3个月零17天。”——穆斯塔法

说起漫画中的“巴克特里亚”,大家可能不知道,但是下面这张图,应该很多人会有印象。

1985年6月的《国家地理》,选用的封面图片即著名的“阿富汗少女”。

1985年6月刊的《国家地理》选用了这张著名的“阿富汗少女”作为封面。而“巴克特里亚”,便是古希腊人对阿富汗东北部地区的称呼。

那双清澈的、无辜的、惊恐的大眼睛,那张布满灰尘却在无声诉说灵魂的面孔都将我们的目光引向阿富汗,那个时常出现在新闻里的,充满战乱和恐怖主义的贫穷落后国家。

然而地处中亚、南亚、西亚等多个文明交汇地带的阿富汗,却是一个有着千年历史的悠久古国,孕育过无数强盛和辉煌的王朝,在中西方文化、贸易交流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漫画里面提到的“巴克特里亚”就是古希腊人在阿富汗留下的宝贵遗产,历经无数坎坷与连绵战乱,最终还是得以安全的保留了下来。

这次在故宫午门东雁翅楼展厅开幕的“浴火重光——来自阿富汗国家博物馆的宝藏”一展,或许会让大家更加全面的了解阿富汗这个国家,以及众多在这片土地上曾经交汇、融合的文化。

在北京故宫博物院举办的“浴火重光——来自阿富汗国家博物馆的宝藏”展

从展览的序言中我们不难得知:整个展览以考古学意义上的发现地点为主线,将231件(套)来自阿富汗国家博物馆的藏品,分为四大部分(分别为法罗尔丘地、阿伊哈努姆、蒂拉丘地与贝格拉姆)展开,这四部分分别代表了自1937年至1978年在阿富汗北部的四个考古发掘地。

1937年至1978年,阿富汗北部的四个考古发掘地点。

法罗尔丘地拥有非常丰富的锡和青金石资源,人类居住的历史可追溯至公元前7000年。

阿伊哈努姆为一座希腊城市建筑遗址,据考证,在公元前2世纪前后,就已经是一个高度国际化的都市。

蒂拉丘地的古代墓葬中,出土了21618件古代黄金制品,展览中最夺人眼球的黄金王冠就是来自这里。

贝格拉姆是古代丝绸之路上的一处交通要冲,考古学家在这里发现了两个密封于2000多年前的房间,房门用砖封闭并且涂上了灰。

在整个展览的参观过程中,我们也能感受到这种贯穿始终的很流畅的展线设计以及它整个的展览思路,就是想要通过这四个极具代表性的考古发掘地的出土物来为我们呈现公元前三世纪至公元一世纪的阿富汗历史面貌。

当然,在众多炫目的金饰品、象牙制品和精美雕塑的叙述下,每个沉浸其中的博物馆观众都早已忘记了展品之外的信息传递。

这种极简的展览设计在面对如此众多且出彩的展品时无疑有些讨巧之嫌,当然可以说本次展览的目的就是单纯的希望客观的展现阿富汗的这段历史以及呈现这些灿烂炫目的展品,让观众不要被繁杂的展览设计所累,而是深入沉浸其中,感受这种传承千年的美,让展品与观众之间进行最直接和私密的对话。

但是就我个人认为,本次展览的展题是“浴火重光”,而不是单纯的“来自阿富汗国家博物馆的宝藏”,这批自其发现之后就饱受战火、离乱之苦的文物,这批身后背负众多保护者鲜血的文物,这批自2006年起就不断辗转陈列于欧洲、北美洲、澳洲和远东地区的文物,它们所承载的历史信息、所背负的历史使命,我想在这样一个主题展开下的博物馆展览中,是应该要有所体现的。

为此,我也查看了一下它于近期在东京国立博物馆展览时的情况,除了展览的最后一章节,东京国立博物馆加入了由日本已故画家平山郁夫收管的大量阿富汗流失至日本的文物之外,展览的其余章节安排和展线设计都是一样的。

对此,我不是很清楚这个系列巡回展是否有统一的展线设计思路,或是阿富汗方从一开始就设计了这样一个不容改动和重新组织的展览展开方式

当然,也有可能是因为其中纠葛着众多敏感的宗教问题和各方政治力量,所以展览只能避重就轻,选取了远离政治的考古学意义上的展开方式

而我所理解的展览中应该更多地发掘展品背后的故事和借此来传递有关文化遗产保护,流失文物如何处理等问题的思路,也只是我在看完展览之后的一些个人想法。

因为就当前我国博物馆观众的构成来说,很多信息还是需要在展览中有所传达的,否则,观众眼中看到的就只是这些炫目的“宝藏”,而忽视或遗失了其中蕴藏的“浴火重生”的故事,因此我们特意画了文首的那几幅漫画。

当然,我不否认,将众多非常炫目的黄金展品放在故宫午门这样一个特殊的展厅空间中,这两种不同文明之间的碰撞和色彩的传递效果是非常惊艳的。

王冠 黄金 蒂拉丘地 公元25-50年

我想我将永远不会忘记在展厅中央陈列的那顶纯金冠,以一根独立的展架支撑着,仿佛每经过一位观众,地面轻微的震动都会使其每一个饰件上每一片轻薄的金片晃动,那种Bling Bling的摇曳之姿,那种融入身后红色廊柱和绿色天花的美妙场景,不是美还能是什么……

王冠 黄金 蒂拉丘地 公元25-50年

这顶出土于蒂拉丘地贵霜王朝的金冠,不仅极大的利用了黄金的延展性,使得繁复的金冠不至于过分沉重的同时,还可以拆卸成六部分,并且上面的装饰物也都是可以拆卸下来的,这就极大的符合了贵霜人游牧的生活习惯。

但是,对于这样一种展品基本信息的传递在这次的展览中也是略显不足的,展览说明甚是简单,对于大量缝制在服装上的金饰品,也只是非常简单的点出其“饰品”的用途,而没有做过多的解释。

君主与龙 黄金 蒂拉丘地 公元25-50年

我觉得即使是因为当前的研究不足以使展览方给出非常确切的解释,但也可以在展览中提供给观众一个想象的思路,展览中的互动绝不单单是指身体上的互动,我觉得也可以是思维上的互动,灵感上的碰撞。

这次展览中的很多展品都体现着阿富汗作为古代丝绸之路的枢纽,独特的地理位置所赋予它各种文明交汇的可能性,产生了众多绚烂的文化和文明产物。

西布莉图案饰板 青铜 阿伊哈努姆 公元前3世纪

青铜手柄 阿伊哈努姆 大约公元前145年

项链 黄金 蒂拉丘地 公元25-50年

手镯 黄金 蒂拉丘地 公元25-50年

浮雕装饰项链 黄金 蒂拉丘地 公元25-50年

项链 黄金 蒂拉丘地 公元25-50年

徽章 灰泥 贝格拉姆 公元1世纪

饰有女士站在门廊之下图案的大型饰板 象牙 贝格拉姆 公元1世纪

彩绘高脚杯 玻璃 贝格拉姆 公元1世纪

但我不知,这种独特的地理位置对于它来说,到底是幸还是不幸……但可以肯定的是,虽然这个国家正经历着战火、恐怖摧残和众多生灵的消亡,但只要它的文化活着,这个国家就一定会活着。

而有那么多的人正为了这文化之火的不灭,甘愿付出自己的生命,我想,这种文化滋养下的精神力量也一定会在文明遭遇不测时反哺文化,给予其生生不息的力量,物质的文化遗产虽然正经历着浩劫,但精神力量加持之下的它们一定会浴火重生!

声明:本文和插图不代表任何宗教和政治立场,只是坚定的谴责所有恶意破坏文化遗产的行为,和向所有依然奉献在文保一线的人表达我们的敬意。

本文转载自微信公众号“博物馆丨看展览”,原题为“关于故宫的阿富汗展,我们有些不一样的看法”,漫画由阿三绘制,展览文物照片由拿破破提供。

    校对:徐亦嘉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