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考古奥斯卡︱浙江慈溪上林湖后司岙窑址:揭秘秘色瓷兴衰过程

谢西营(浙江省文物考古所)
2017-04-09 15:06
来源:澎湃新闻
私家历史 >
字号

【编者按】始创于1990年的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评选被誉为“中国考古界的奥斯卡奖”,会集中展示过去一年中国考古最新成果,也会呈现中国考古新理念、方法和技术。由中国文物报社、中国考古学会主办的“2016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将于4月12日在京揭晓,澎湃新闻(www.thepaper.cn)“私家历史”栏目借此机会邀请文博考古学界的专家、学者、学生对一些项目稍作介绍,以期更多读者了解考古发掘,为公共考古略尽绵薄。

浙江慈溪上林湖后司岙窑址是本次参与最终评选的25个项目之一。本文作者谢西营系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工作人员,参与了此次后司岙窑址的考古发掘工作。

“九秋风露越窑开,夺得千峰翠色来。好向中霄盛沆瀣,共嵇中散斗遗杯。”唐代诗人陆龟蒙的这首《秘色越器》第一次向世人展示了越窑秘色瓷的神韵。但具体什么是秘色瓷,却一直以来众说纷纭,莫衷一是。1987年陕西扶风法门寺地宫秘色瓷的发现,给出了秘色瓷的实证,由此也掀起了秘色瓷研究的热潮。近年来,由于新资料的缺乏,学术界对于秘色瓷的研究热度似乎有所衰减。但是作为秘色越器的故乡人,探秘秘色瓷的脚步却从未停歇。

上林湖窑址群是唐宋时期越窑青瓷最为重要的生产中心之一。窑址群包括四个片区——上林湖、白洋湖、杜湖和古银锭湖。从1990开始,由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与慈溪市文物管理委员会办公室合作,先后对上林湖越窑窑址群进行了详细的调查,并先后对古银锭湖低岭头窑址、上林湖荷花芯窑址、古银锭湖寺龙口窑址、白洋湖石马弄窑址进行了考古发掘工作。

文物考古工作者在对上林湖窑址群进行详细考古调查的过程中,曾在后司岙窑址附近采集到与陕西扶风法门寺地宫出土的秘色瓷相同的器物。但由于各方面条件的制约,直到2015年10月,才由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国家文物局水下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宁波市文物考古研究所、慈溪市文物管理委员会办公室联合组队,对后司岙窑址及后司岙水域实施了主动性田野考古发掘和水下考古调查工作。

上林湖后司岙窑址远景(本文图片均由谢西营先生提供)

就目前考古资料来看,后司岙窑址是上林湖窑址群中产品质量最高、生产地位最为重要的一处青瓷窑址。该窑址位于浙江省慈溪市桥头镇上林湖中部的西岸边,编号为Y66,是上林湖越窑遗址中最核心窑址。本次发掘面积近1100平方米,发掘出包括龙窑窑炉、房址、储泥池、釉料缸在内的较为丰富的遗迹,并清理了厚达5米的废品堆积,出土了包括秘色瓷在内的大量晚唐五代时期的越窑青瓷精品。除了在田野考古方面取得的成果,本次考古工作也在考古学方法上作了诸多有益的尝试与探索。

上林湖遗址航拍正射影像图

考古学方法的尝试与探索

第一,整个窑场包括废品堆积区,均以遗迹的方式进行清理。每一文化层发掘过程中仅剔除泥土,留下所有的窑具、窑炉砖块以及各种青瓷产品,再进行三维扫描,制作三维立体图等,重要的标本在三维立体图上进行定位编号,使每一件编号器物都有清晰的三维座标。

第二,以九宫格方法进行标本的清理与采集。由于越窑遗址的堆积比较厚,堆积疏松,这一类型的窑址发掘一般以10×10米的规格进行。但如此大的探方会遗失一些遗物分布的重要信息,因此我们在10×10米探方的基础上,以九宫格法将整个探方划分成九格,每一小格独立采集标本。

九宫格法清理地层堆积

第三,所有的标本均统计与采集的方法。窑场的废品数量非常庞大,怎么采集与处理这些海量的标本,一直是瓷窑址考古中的难题。本次发掘以九宫格法分多个层级全部采集。先将数量相对较少的青瓷产品全部采集,窑具及其他遗物全部进行现场统计,再按三个层级分别采集:典型及重要的标本做好编号和三维坐标,作小件采集;基本完整或较特殊但重复的标本全部采集;剩余现场装袋、写上标签后放置在窑址边上临时的工棚中,以备日后整理研究与现场博物馆的展示。

分类收集标本

第四,发掘过程三维化全记录和古代窑场废弃过程的三维化重建。本次发掘过程中,大量使用包括地面激光扫描、低空无人遥感、近景摄影测量等多种现代科技手段进行全方位三维记录。全面记录每一层的发掘过程,并依此重建窑场形成过程的三维模型。三维记录分辨率,达到看清每一件标本器型、胎、釉等特征的清晰度。这一发掘与记录过程,对今后报告的编写与资料的公布,亦将带来重大的突破。

窑址现场三维化重建

第五,田野考古工地数字化管理平台的使用。为实现田野考古资料与信息记录的规范化、科学化与高效化,我们与相关公司展开合作,针对瓷窑址考古的特征开发专门的记录系统,有效提高田野考古信息采集技术水平和工作效率,促进考古工地管理的规范化。

地层堆积

第六,水陆考古的结合。除了陆上田野发掘之外,水下考古工作也采用了多种技术手段。除综合采用声吶、地磁、电磁、激光以及航空摄影测量等物探方法,超短基线定位系统、潜水员导航探测系统、DIDSON高清声呐、探地雷达的运用以及水陆一体的基础地理信息的生成,在我国内水平静水域水下考古工作中均属首次。其中探地雷达的首次成功运用,纠正了以往“探地雷达不适用于水下考古”的错误认知,意义尤为重要。

上林湖三维数字模型及部分水下遗存分布示意图

田野考古的重要突破

此次发掘基本理清了以后司岙窑址为代表的晚唐五代时期秘色瓷窑场的基本格局、晚唐五代时期秘色瓷的基本面貌与生产工艺、秘色瓷生产的兴衰过程、唐代法门寺地宫与五代吴越国钱氏家族墓出土秘色瓷产地等问题。

在窑场格局上,后司岙窑址以窑炉为中心进行布局。窑炉为依山而建的南方传统龙窑,基本为正南北向,较好保留了包括窑头、窑床、窑尾排烟室、窑门、窑炉两侧的多道匣钵护墙等在内的完整结构。窑炉使用砖坯砌筑,而外围的挡墙则用废弃的匣钵叠砌。窑炉西边是丰厚的窑业废品堆积,主要是倾倒窑业垃圾处,废品与窑炉之间使用多道匣钵挡墙隔开。东边主要是作坊遗址,包括房址、釉料缸、储泥池等。它与普通窑场以窑炉为中心、两侧均堆积废品的布局有明显区别。

后司岙窑址出土的秘色瓷产品种类相当丰富,以碗、盘、钵、盏、盒等为主,亦有执壶、瓶、罐、碟、炉、盂、枕、扁壶、八棱净瓶、圆腹净瓶、盏托等,每一种器物又有多种不同的造型,如碗有花口高圈足碗、玉璧底碗、玉环底碗等,盘有花口平底盘、花口高圈足盘等。胎质细腻纯净,完全不见普遍青瓷上的铁锈点等杂质;釉色呈天青色,施釉均匀,釉面莹润肥厚,达到了如冰似玉的效果。均为素面,以造型与釉色取胜。许多器物为首次出土。

从装烧工艺上看,秘色瓷的出现与瓷质匣钵的使用密切相关。瓷质匣钵的胎与瓷器基本一致,极细腻坚致,匣钵之间使用釉封口,以使在烧成冷却过程中形成强还原气氛。在窑业废品堆积中分别发现了带有“大中”、“咸通”与“中和”年款窑具的地层。这种瓷质匣钵在至少“大中”年间前后开始出现,但普通的粗质匣钵当时仍在大量使用;此后瓷质匣钵比例不断提高,到了“咸通”年间前后已占相当的比例;而“中和”年间前后完全取代粗质匣钵,一直到五代中期,均完全使用高质量的细瓷质匣钵。

秘色瓷与瓷质匣钵

五代晚期,匣钵的颗粒开始变粗,密封性下降。结合纪年地层中出土物情况,我们可以确定最迟于唐大中年间前后后司岙窑址就已经开始生产秘色瓷,至唐咸通年间秘色瓷已占有相当比例,于唐中和年间秘色瓷的生产达到鼎盛,后这一过程一直持续到五代中期,于五代中期以后衰落。因此瓷质匣钵及由此带来的秘色瓷生产,当是以后司岙为代表的上林湖地区窑场的重大发明。

后司岙窑场秘色瓷兴衰过程示意图

瓷质窑具主要是匣钵、匣钵盖以及少量的垫具。匣钵主要有M形、钵形匣钵、筒形匣钵等,大小不一。匣钵之间除均用釉封口外,部分匣钵在套叠后作为盖部分的内面施有釉,封口的釉常见窑变现象。匣钵盖极浅,近M形,匣钵盖与M 型匣钵中心均呈圆形浅下凹以放置器物,并有多个泥点。绝大多数器物均为满釉单件仰烧,器物与匣钵之间使用多个泥点间隔。少量器物为覆烧,覆烧器物使用环形支圈,剖面呈L形,多个叠烧,宽沿上有泥点痕。匣钵的叠烧方式因器物高矮大小不同而不同,以M形与直筒型匣钵直接叠烧最为常见,此外还有钵型与M 型、钵型与匣钵盖、钵型与钵型对扣后再多组叠烧、钵型上叠多个重叠的环型匣钵等。净瓶使用特殊的喇叭形匣钵。垫具总体上数量不多,以垫饼为主,亦见有少量的垫圈。垫饼中心多有较大的圆孔而呈圆环状,偶见实心呈饼状的。

后司岙窑址出土的秘色瓷产品,与唐代法门寺地宫中以及五代吴越国钱氏家族墓中出土的秘色瓷不仅在器型、胎釉特征上十分接近,而且装烧方法亦几乎完全相同,其中八棱净瓶目前仅见于后司岙窑址中。因此可以确定,晚唐五代时期的绝大多数秘色瓷器当为本窑址的产品。

在后司岙窑址的发掘过程中,发现了多个“官”字款匣钵,结合1971年在其北边的吴家溪一带出土的光启三年(887年)“殡于当保贡窑之北山”墓志罐,可以确定后司岙窑址是晚唐五代时期烧造宫廷用瓷的主要窑场,代表了这一时期的最高制瓷水平。

后司岙窑址“官”字款匣钵

此外,经过水下考古调查,考古工作者发现了沉埋在上林湖之下的古水道、古水坝等重要水下文化遗存,为研究古上林湖的地形地貌、水位变迁与产品运输、聚落分布等提供了弥足珍贵的实物材料。

    校对:徐亦嘉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