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食物的记忆:一周城市生活

王越洲 小样 明星辰
2022-02-04 18:41
来源:澎湃新闻
城市漫步 >
字号

离家万里,有时能带走的只有一份与食物有关的记忆。在某种程度上,烹饪也是一种创作,厨师挑选食材,然后挥舞刀铲、炝炒煎炸或慢火细炖,在这个过程中,文化、家庭、记忆和经验等食物的秘密被藏匿在美味背后,就像艺术的奥义总隐秘地躲藏在作品的缝隙中。

关注本土饮食、从个体经验和好奇出发的电子报(newsletter)《1000小食报》从去年8月发刊以来,颇受好评。经历24期电子报、两档主题展和“在地厨房”食谱体验等项目,发起人福州姑娘小样收获了什么?

食物关乎个体经验与记忆,也关乎可持续与未来。春节假期的这期城市生活回顾,我们将关注饭桌上的那些事。

(本期主持:王越洲)

近期回顾 

《两代人的厨房》主题展:食物创造的记忆与对话

《两代人的厨房》是由本土饮食传播计划“1000小食”联合位于福州的“白杨商店”在今年 1 月落地的一场新展览。去年 9 月,“1000小食”策划的第一场饮食主题展览《饭桌上的家》在北京展出。作为这两场展览的策划人,也是一个在北京生活了第 11 年的福州人,我也将自己的好奇和困惑放进了两场展览中:

《饭桌上的家》指向的是流动社会中,我们在异乡通过饭桌建立起的“家”。在这样的背景下,能够代表本土饮食的食物是什么?如果去除“本土性”的标签,大家会将什么样的食物作为“家”的代表?

而此次定在福州举行《两代人的厨房》主题展,于我个人是“将本土饮食带回本土”,面向的受众大部分都是在地居民。但即便没有离开本土,大家的饮食经验也在发生改变,这种改变来自城市发展和代际间生活方式的改变。所以我想能不能借由这样一次展览,来激发不同代际间的对话,也着眼于“厨房”这一空间中的种种细节,从本土饮食研究的视角去观察两代人的观念差异和生活变迁。

厨房牵动着一个家的味觉记忆,也透露着本土饮食的烹饪密码。

通过采集两代人的厨房样貌和细节,观察相互交织其中的生活印记,我们一边具体地理解生活的变化,一边也寻回些曾令人熟悉的记忆香气。

我们还看到,那些两代人之间没法说出口的话,可以用食物来传达。

——《两代人的厨房》主题展介绍

《两代人的厨房》于福州“白杨商店”展出(展览将持续到2月15日,春节休假安排:1月29-2月5日)

《两代人的厨房》主题展览通过电子报征集到 24 位读者朋友的两代厨房记忆。在这些关于厨房记忆的口述中,有许多深入、引人共鸣的细节:

一位在香港的朋友说到自己现在最常做的菜是香煎黄鱼,以前家人制作这道菜是将鱼放在厨房里晾干,而现在因为时间紧迫,通常就是用厨房纸快速将鱼擦干——但也因此少了许多与食材相处的时间。

一位老家在福州永泰县的朋友,回忆老家的“番厝”(即厨房)印象最深的环节是用大号木桶“蒸捞饭”。后来他在当地集市上专门买了一只小号木桶,现在已经成为新家厨房最常用的厨具之一。

还有一位人在上海的福州人,回忆起她在上海租屋的开放式厨房和福州外公家的厨房差别,前者充满了水汽(因为开放厨房所以少做炒菜,而以炖汤和鲜捞为主),后者则是铁锅爆炒的锅气。

在这场展览发布的文案中,我写道,希望你可以和自己的爸爸妈妈一起来看。后来有一天,我收到老家在永泰的那位朋友发来的一张照片:他带着爸妈来看展了。甚至还因此和父亲讨论起“番厝”是否真的总有流水声的细节。

这也是我们从“过去的记忆”进入“当下的对话”的时刻。

两代人一起来看《两代人的厨房》 

这场展览还包括了一场由两代人共同完成的福州家宴,两代人即我和我的父亲。围绕“两代人”的主题,在制定菜单时我的考虑主要有三点:

1、 菜品应该是由我和父亲共同制作的,其中的“陈皮洋烧排”和“炸燕皮茄子卷”完全是我的菜谱; 

2、 相较于做大部分人耳熟能详的福州菜,我选择的更多是有独特家庭记忆的菜式; 

3、 对于一些父亲拿捏食材和调味的菜式,我可以参与“呈现”的工作。 

家宴现场

家宴最终确定的菜单

设计家宴菜单,也是设计如何通过食物来传递两代人的饮食经历。比如菜单中的“炸燕皮茄子卷”这道菜,融合了我学习生活了 11 年的北京味“麻酱茄泥”和福州传统小食“肉燕”的食材与调味制作;还有“双味福州芋泥”,通过最终菜品呈现的创意表达两代人对传统甜食的甜度平衡。

在这场和父亲共同完成的开放家宴里,我也体验到通过食物与上一代人进行“具体的对话”:比如和父亲讨论“陈皮洋烧排”的摆盘使用西蓝花还是和酸甜味型搭配的橙子。

炸燕皮茄子卷

陈皮洋烧排

两晚的家宴结束后,收到印象很深的一个评价是:“这些菜吃起来是很福州的味道,但又都是我没有吃过的菜。”我想这就是一家一味的“家宴”:本土家庭料理也有多样性,变化的是依据家人口味偏好的食材组合,不变的常用的调味手法和烹饪方式。

作为饮食传播探索的“1000小食”计划,从去年 7 月开探索饮食传播的“新”方式,而经过这半年,我越来越感到,所谓“新”并不是指策展、独立出版、家宴这样的新形式,更重要的是找到新的沟通语言——寻找、建立本土饮食与人们当下生活的连接。在饮食传播这条道路上的探索,还获得了一个朴素的经验,即亲口吃到、亲身体验是无法替代的传播方式。

2022 年,“1000小食”坚持采集和积累本土饮食的个体经验,并与伙伴们共同探索本土饮食的传播。

(图/文:小样,本土饮食传播项目“1000小食”发起人。《1000小食报》详情请见这里

本周主题推荐

书|《胡吃乱想》

重庆人胡子对自小开始的吃货生活做的阶段性总结,大肉猛炙、倾盆红油之类,从各路野生蓬勃的人物那里学得厨艺。书中美好的厨房生活延展开去,包括春夏去蔚秀园的野地菜地里挖荠菜摘南瓜秧、入川进黔背足各类辣椒花椒加地道食材、在巴西惦记去巴西利亚大学砍竹笋,在书房和世界各地追索食物背后的文化生态。

书|《烹:烹饪如何连接自然与文明》

美国饮食界作者迈克尔·波伦在本书中探究了如何运用火、水、气、土这四个经典元素,把自然界的生鲜食材转变成餐桌上可口的食物,同时也从社会分工、人际关系、族群凝聚力等方面来谈论烹饪在人类文明中扮演的角色。

书|《食物浪费的真相》

该书系统揭示了食物从生产到消费各个阶段浪费的原因以及解决方案,把食物浪费与资源、环境、饥饿、价格与营养健康等联系起来,进行深入剖析。书中所列举的一系列减少食物浪费的社会行动方案如“food bank”(食物银行)等,相信会对国内正在方兴未艾的减少食物浪费方案行动(如上海的绿色食物银行等)有一定启示。

行动小组|明日之路

行动小组聚集了一些关注可持续生活的年轻人,以共创的形式一起探寻“明日之路”。新冠疫情提供了一个改变的契机,一群年轻人带着普通人的困惑,踏上寻访食物行动者的改变之旅。

线下活动推荐

上海·活动|“如果我在美术馆工作”春节亲子体验活动

详情请关注 上海多伦现代美术馆微信公众号

上海·工作坊|身体的图景,早上早轻松

详情请关注 疯剧场微信公众号

北京·展览|梅兰芳艺术人生展

详情请关注 国家博物馆微信公众号

南京·亲子营|考拉柠檬柚子生日会

营期:2月9日9:00-16:00
招募对象:4-12岁
详情请关注 南京市红山森林动物园微信公众号

成都·教学|“须臾:插画与绘画语言”课程首期学员招募

详情请关注 少城有明堂微信公众号

招募|少数民族传统食物记录志愿者

详情请关注 何以为食微信公众号

线上活动推荐

线上分享|女性与文学线上征集

由爱尔兰驻华大使馆和单读联合发起的#WomeninLiterature 女性与文学线上征集活动于2022年2月1日正式启动。从2月1号起至3月9日17:00截止,在线上公开征集女性创造力有关的故事短片。
详情请关注 单读微信公众号

线上讲座|“现代视觉文化”主题系列讲座

详情请关注 刘海粟美术馆微信公众号

线上共读|《战争与和平》春节10日阅读计划

详情请关注 熊阿姨微信公众号

线上分享|回到地方:多重时空的文化集合场

详情请关注 假杂志微信公众号

线上征集|记忆征集:收集你的那片海

“作为‘寻找海洋亚洲’系列活动的一部分,我们公开征集个人‘围绕海洋主题的记忆’。它可以是童年去海滨城市旅游的模糊回忆、一段自己写下的诗歌、记忆中那句不知出处的童谣或渔谚,也可以是沿海家乡的民间风俗或家族轶事。”
详情请关注 上海外滩美术馆RAM微信公众号

线上讲座|陈俐:当代中国的艺校与文化产业工作

详情请关注 所在PROXIMITY微信公众号

(如果您想联系我们,请发邮件至dongyl@thepaper.cn)

    责任编辑:董怿翎
    校对:徐亦嘉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