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共享单车:从共享乌托邦到互联网风口

苏奎/广州交通研究者
2017-04-12 14:42
来源:澎湃新闻
市政厅 >
字号

“共享”单车企业独自站上了2016年以来的中国互联网风口。这次美国硅谷再没有同行站在前面,媒体更大胆称之为“中国首创”。不过,斥之为“伪共享”声音还是不时传出,使得“共享”的帽子戴得不那么理直气壮。

中国式的“共享”单车,其最大特点即为无桩(随意停放)与B2C(企业直接规模投放)。无桩模式源于50年前的一场乌托邦运动,20年前,德国也有企业进行了开创性的尝试。B2C,则是中国的“共享”单车对所谓“共享经济”的标准范式的大胆背离,吊诡的是,正是被批评的“伪共享”促成了中国这边风景独好。

共享乌托邦:阿姆斯特丹的白色单车计划

60年代中期,西方世界兴起了左翼及无政府主义运动,荷兰阿姆斯特丹的一些行为艺术家、社会运动人士、左翼知识分子、披头族和嬉皮士等年轻人发起了“挑衅”运动,即以非暴力的离经叛道行为挑衅当局,并激起警察的暴力镇压,凸显当局之不义,赢得公众舆论,以唤醒民众心中的革命意识。

1966年,“挑衅”运动提出了一系列很强乌托邦色彩的“白色计划”,包括“白色住房计划”(禁止房地产投机、无偿占有空房等)、“白色儿童计划”(每5对夫妻一组共同抚养儿童)、“白色妇女计划”(为妇女提供免费妇科教育、避孕和医疗,主张婚前性行为)、“白色汽车计划”(电动汽车共享)等。

其中最著名的“白色计划”则是设计师路德(Luud Schimmelpenninck)提出的“白色单车计划”。机动车交通被斥为“交通恐怖主义”,按照“白色单车计划”,阿姆斯特丹中心城区禁止一切小汽车(包括摩托车),纯电动出租车作为准公共交通可以进入,但最高时速不得超过40公里(25英里)。

共享单车是计划最重要的部分。“白色单车计划”可以说是世界第一个真正的共享单车方案。白色单车象征着简单和健康的生活,以反抗代表极权和消费主义,并导致环境污染和交通拥堵的汽车。“白色计划”提出共享单车服务是政府责任,市政府每年投放2万辆白色共享单车,共享单车作为公共物品,免费供市民使用。显然,“白色单车计划”是一份激进而前卫的方案,市政府不出所料拒绝了该计划,市议会根本没有为此投票表决。

“挑衅”运动为此决定自己干,他们涂抹了50辆白色单车,放在在阿姆斯特丹市中心普伊广场(Spui square)及大街上供公众随意使用。但根据法律规定,不得将单车未加锁留置于公共场地,这是公然违法的行为。当然,这恰恰符合“挑衅”运动的宗旨。除了被盗窃,警察扣留了大部分单车,称无上锁的单车会诱使盗窃。

为报复警察,运动参与者还盗取了几辆警用单车。在承诺为单车加锁并领回单车后,他们为单车安装了密码锁,将锁也漆成白色,同时将锁的密码也涂在单车上。为了共享的情怀和绿色出行的梦想,他们确实煞费苦心,虽可避免警察没收,但终无法防止小偷下手。白色共享单车计划很快就失败了。

2010年格拉斯哥国际视觉艺术节,为纪念白色单车计划举行的无桩共享单车活动。

白色单车,虽然最终失败,但确实是共享单车的源头,也是无桩模式之滥觞。今天,全世界的的共享(公共)单车系统均肇始于此。

Call a bike:公共单车的市场化尝试

1998年,两位德国大学生发明了电话租单车(Call a bike)系统,设计了配置有车载系统的智能单车,单车无需专用车桩停放,使用者先以信用卡成为注册用户,使用时则通过呼叫中心获得开启单车的密码,完成骑行后,车载系统会再生成一个还车代码,使用者将代码及还车位置告知呼叫中心后,即完成还车。过程中系统自动扣费,区域内任何单车停放点均可还车,但需将车锁在一个固定设施上(如停车架或交通灯杆)。

智能单车造价不菲,每辆车成本高达2000德国马克。在获得750万德国马克投资后,2000辆智能无桩单车投放到慕尼黑,2000年4月,call a bike正式在慕尼黑运营。然而,呼叫中心等运营成本很高(公司车人比高达20:1),市场推广并没有预想的顺利,5万个用户的盈亏平衡点也没有实现。过了半年多,2000年12月call a bike宣布破产。

幸运的是,2001年6月德铁收购了call a bike,将其作为火车站的配套接驳交通,并逐渐为一些德国较大城市(如柏林、慕尼黑、汉堡、法兰克福、科隆等)提供市域范围的服务,不再局限在火车站。目前约有50个德国城市有Call a bike提供的单车服务。

随着技术发展,call a bike也不断升级,如智能手机逐渐取代呼叫中心、车辆从2013年开始配置GPS系统等。

柏林Call a bike一辆锁在树边车架的无桩单车。

Call a bike作为创业项目虽然失败了,但这是全世界第一个投入运营的智能无桩单车系统,跳出了传统模式,除了车桩的智能化,还有车的智能化,这为公共单车发展开辟了一条新路。更重要的是,这也是第一个完全市场化运营的公共单车系统,而不再是其他欧洲城市采用的政府直接运营或公私合作运营。

Spinlister:挣扎中的互联网化共享单车

2017年3月12日,全球最大的科技、娱乐和创新盛会之一“西南偏南”(SXSW)科技展在德克萨斯州奥斯汀市拉开帷幕,摩拜单车(Mobike)虽未设展,但还是带来了最新款的摩拜升级版产品进行非正式展示,创始人胡玮炜做了演讲分享。耐人寻味的是,奥斯汀市政府前一天刚叫停了来自旧金山的美国本土共享单车企业Spin仅仅1天的无桩单车试运营。

摩拜在奥斯汀路边供展示的单车。

这并非“西南之南”第一次出现“无桩智能单车”。两年前(2015年3月13日),另一家美国加州的企业——Spinlister也在此向世界展示了自己迄今为止在技术上集成了最多新技术的产品,除了中国用户己熟知的车载GPS、蓝牙锁、APP租还车、铝结构车身等,还包括可变速、车载仪表盘、USB充电接口、自动感光麾电车灯(麾擦产生电流)等。

不过,两家企业在核心功能上差别不大,关键差别是:Splinlister是C2C的共享单车,摩拜是B2C的单车租赁。在第二年(2016年)的“西南之南”共享经济论坛,Spinlister公司的CMO又到会做了专题演讲。

除了参会,Spinlister自2014年开始,已在奥斯汀提供共享单车服务。起初只有75辆,2015年,车辆数增长到1000多辆。

Splinlister在2015年推出的黑白相间最新款智能无桩单车。

Spinlister,2011年5月在纽约创立,与大多数故事类似,也是创始人丹尼斯(Will Dennis)在纽约遭遇了单车租赁的困难及自身于在线分类网站(Craigslist)租赁自行车的经历。Spinlister被称为单车领域的Airbnb,只负责提供平台居间服务,平台不拥有车辆,单车属于个人或租赁企业。平台收取租车费用的17.5%作为服务佣金,为个人单车提供1万美元的防盗(损)险,为骑行安全提供100万美元的责任险。

2012年4月1日,Spinlister的共享单车服务以网站的形式正式在纽约和旧金山上线。

Spinlister确实更符合共享经济的定义,个人物品分享。但市场并不关心定义,Spinlister经营困难。半年时间,全球40个国家275个城市,只有2000辆单车上线可供共享。公司迫于生存压力,共享物品已不限于单车,还包括滑雪、冲浪等户外运动物品。2013年初,Spinlister一度停止了单车共享业务,不过在获得一位巴西投资人新的融资后,很快又恢复了单车共享业务,并推出了手机app应用。

Spinlister并不研发硬件,而是与一家荷兰单车企业合作开发了新型高技术单车,以解决普通单车易损易盗难管的问题。经历了长达18个月的研发后,2015年3月,其终于在“西南之南”正式宣布推出了最新款的共享单车。可以说,这款单车定义了行业标准。市民购买(约700美元)后,既是单车所有者,也是共享用户,单车所有者可以自行定价,按照公司CMO的说法是“民有、民享(by the people, for the people), 可以说Spinlister是典型的“合作消费”。

Spinlister,是一家经创立了6年的互联网企业,一个严格意义上的共享经济企业,但据公开信息,Spinlister最后融资是2015年11月,融资额为160万美元,公司6年时间融资额仅有区区228万美元,不要说Uber、Airbnb分别高达680亿和300亿美元的估值,即便相比更为年轻的中国Mobike和ofo等后起之秀(两家融资都已超过5亿美元),也显得极为弱小,与已成为独角兽的中国企业实在不能比较,甚至还比不上差不多20年前的德国企业Call a bike,在世界互联网行业,只能算是一个非著名初创公司,还挣扎在生存线。

共享单车是“共享”吗

共享,作为一种社会运动,其旨在无偿和公益;作为一种经济活动,其意在整合利用已有资源碎片价值。

50年前的阿姆斯特丹试验是一场社会运动,单车服务被设计成免费和公益。组织者们力图构建一个平等、共享的交通系统,单车作为公共物品,为全体市民所共有共享,称其为共享单车,可以说名实相符。

Spinlister以合作消费的形式对闲置资源进行利用,属于共享经济,称之为共享单车也是名副其实。

而2016年起站在互联网风口的中国“共享”单车,即非合作消费,也不属碎片经济(闲散资源的整合利用),更与零工经济无关(利用人的零散时间提供服务)。

不过,如果摩拜创始人能坚守其“就当是做公益”的豪言,不以谋求垄断而利用消费者,不以推卸责任而攫取公共利益,那么我以为,中国的“共享”单车同时也是一次社会运动,称之为“共享”也不算妄用。

中国的“共享”虽不时被斥为“伪共享”,但却实实在在火了,而美国货真价实的共享单车还一直在挣扎。

首先,中国制造的强大的竞争力使其本低廉,在经济上具有了大规模投放的可能;其次,中国互联网经济的成熟环境,移动支付的广泛应用,是其得以快速拓展的重要支撑;更重要的是,中国企业敢于彻底无桩,而不只是欧美同行的无(智能)桩模式,不再需要昂贵的基础设施支持,从而形成了更强大的竞争力。当然,秩序始终有成本,社会最终承担了这个成本。

彻底无桩,也使得中国式的饱和投放策略比渐进发展更奏效,进一步迎合了资本对互联网流量的追求。

现实终究不会为适应情怀而存在。Airbnb决计不会剔除专门出租房屋的房主,Uber更是大肆招聘专职司机和提供专用车辆。与之相比,“共享”单车平台直接购买单车出租,也只是50步与100步的差别,并无本质不同。甚至可以说,恰恰是中国的“共享”单车企业不再跟随美国式单车的教条,才站上了互联网风口。 对于中国单车的新贵,我倒有个建议,不如尽快把spinlister们收归麾下,还能走出国门,找到新的发展机会。

    校对:栾梦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