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韦力︱关汉卿、白朴、王实甫、马致远:元曲名家遗迹何处寻

韦力
2017-04-14 10:53
来源:澎湃新闻
上海书评 >
字号

编者按:《上海书评》将持续发布藏书家韦力对中国古代文人遗迹的实地寻访随笔,本文为“觅曲记”系列,现场照片都由作者提供。

(一)关汉卿墓破敝得超乎我的想象

关汉卿是元代四大戏曲家中名气最响的一个,仅凭《窦娥冤》一剧,就足以不朽。然而这位伟大人物的生平至今还是一笔糊涂账,学界广泛引用的总计有三个出处,一是钟嗣成的《录鬼簿》:“关汉卿,大都人。太医院尹。号已斋叟。”二是元代熊自得在《析津志》内的记载:“关一斋,字汉卿。燕人。生而倜傥,博学能文,滑稽多智,蕴藉风流,为一时之冠。是时文翰晦盲,不能独振,淹于辞章者,久矣。”第三则是朱右在《元诗补遗》内的记载:“关汉卿,解州人,工乐府,著北曲六十本。世称宋词元曲,然词在唐人已优为之,唯曲目元始,有南北十七宫调。”

关汉卿的生卒年,也同样是一笔糊涂账,为此近代学者做出了多种推论,比如郑振铎在《插图本中国文学史》中说:“《录鬼簿》称汉卿为已死名公才人,且列之篇首,则其卒年至迟当在1300年以前,其生年至迟在金亡之前的二十年(即1214)。”而孙楷第则认为,关汉卿生于宋淳祐元年至十年,卒于元延祐七年至泰定元年。然胡适却认定关汉卿生于金兴定四年至正大七年,而卒年则在元大德四年以后。王季思基本认可这种说法。

关汉卿墓位于河北省保定安国市伍仁村东北五百米处。从寺店村出来一路打听驶上大堤,进入安国市境内,在路边加油。给车加满油,自己也觉得饿了,在路边看到有饸饹馆,我小时候特别喜欢吃油面饸饹,看到这两个字立即感到食欲大振。

文物保护牌

饭后前往伍仁村,在村中东拐西拐穿过,进入村外的大片玉米地中,在村东北的大堤内侧看到了关汉卿墓,墓的文物保护牌已被砸断,裂在了地上,另一个说明牌,也倒伏在一旁,仅有墓碑还矗立在墓前,墓丘用红砖垒成方形,上面没有长满着草,总体印象是关汉卿墓残破不堪,仅墓旁的五六棵侧柏能称得上是旧物,然而从树龄看,也超不过二三十年。

关汉卿墓

对关汉卿墓的记载,最详细的就是乾隆年间修的《祁州志》:“汉卿,元时祁之伍仁村人也。高才博学而艰于遇,因取《会真记》作《西厢》以寄愤。脱稿未完而死,棺中每作哭涕之声。状元董君章往吊,异之,乃检遗稿,得《西厢记》十六出,曰:‘所以哭者,为此耳,吾为子续之。’携去,而哭声遂息。续后四出以行于世。此言虽云无稽,然伍仁寺旁有高基一所,相传为汉卿故宅,而《北西厢》中方言,多其乡土语,至今竖子庸夫犹能道其遗事。故特记之,以俟博考。”

这段记载很有趣,也使得后世对《西厢记》的作者有了“关作董续”说,然此处却称伍仁村有一块高台地,是关汉卿家的故斋,可惜我在村内转了一圈,没能找到这块高地。

关汉卿邮票

关汉卿的名声在上世纪初即大火,尤其解放以后,还专门给关汉卿出过纪念邮票,可称得上是家喻户晓的历史文化名人,然而他的墓庐却如此破敝,很是出乎我的想象,尤其奇特的是关汉卿的墓变成了窄窄的一个竖条,在竖条的两侧,则是用犁切出的新痕。我不能理解,为什么要把墓切成这样。回到车边时,我遇到了一位路过此地的农民伯伯,我向他请教关汉卿的墓为什么是这个形状,老伯淡定地跟我说:现在已经分田到户,这家人当然不愿意有这样一座大墓立在他家地中,因为机器耕种时,这样圆形的墓不便于操作,故而此家每次犁地时,都会削掉一点墓土。原来是这样,真不知如此的蚕食下去,哪天这座墓也变得荡然无存了。

(二)毫无踪影的白朴墓

白朴是元曲四大家之一,原名恒,字仁甫,又字太肃,号兰谷。据说他一生总计创作了十六部杂剧,而流传至今的仅有《墙头马上》《梧桐雨》和《东墙记》三部,其他还有两部残本。

正定古城城门

白朴墓位于河北省石家庄市正定古城南门内侧。从石家庄开车到正定约有十五公里的路程,实际上因为城乡发展,正定与石家庄已连为一体,南门则是恢复后的正定古城城门,看上去倒是巍峨高大,门洞内已不允许行车,汽车车道从城的西侧绕路,我步行穿入城门洞,在城墙的四周到处寻找着古墓,查过多份资料都说白朴墓就在城门的内侧,然围着城门四处寻找却看不到古墓的任何痕迹。

在城门的东侧,有一段残破的古城墙,我爬上城墙的断垣,准备到这一带寻找,断垣的内侧已经改造成了一个院落。如何能够进入院落,我却未看到入口,因为我已经在院落的上方,于是准备踏着房顶跳进院内。

刚刚登上房顶,就听到了里面数条狗的狂吠,吓得我止步于此。站在房顶上向院内张望,看不到任何坟状的土丘,有数只羊爬在了陡峭的断壁之上。沿着城墙向东行,走出去至少有一千米,城墙的雪还没有融化,寒风吹在脸上,像小刀割皮肤的感觉,一路走下去,无论新坟旧坟均无踪影,只好原路往回返。回来时才看到,那段残破的城墙被人改成了窑洞,在居住使用,在这种摇摇欲坠的残墙下居住,真要有一定的胆量。

残破的城墙

回到城门附近,向几位锻炼身体的老人打听,其中一位告诉我,自己在此城住了六十多年,不知道有这么个古墓在,我拿出资料给他看,他告诉我原来在南门的内侧摆着一些正定历史名人的雕像,到去年不知什么原因,都被拉走了,但他不能确定这些雕像中是否有白朴,我进一步向他请问,在城墙的西面荒地中是否有古墓,他说以前这一带的确是有很多坟头,但近几年旧城改造,已经全部被平掉了。

(三)普救寺与王实甫故里

《西厢记》是元曲中的名品,而它的作者,后世有争论,但大多数学者还是认为王实甫更接近正确。关于王实甫的生平资料记载,历史上留下来更少,《录鬼簿》中把他列在“前辈已死名公才人”,将其排在关汉卿之后,故后世推断,他是跟关同时代的人,在年龄上应该比关汉卿略小。而《录鬼簿》把王实甫的籍贯列为大都人,程千帆著、吴志达修订《元代文学史》则称,王实甫为易州定兴人,此地即今河北省定兴省,而该地距北京较近,因此称王实甫为大都人,因此王实甫即使是定兴人,而将其称为大都人,也相差不多。

有意思的是,《西厢记》的故事发生地普救寺,在历史上真有这么个地方,并且该寺一直流传到了今天,这里当然就成了我的寻访目标。普救寺位于山西省运城市永济市西北十二公里土岗上。

莺莺塔

刚刚进入永济城,远远地就看到了矗立在黄河边小山顶的莺莺塔,这座塔像它的名字一样,看起来秀丽婀娜,缺少佛教应有的尊严。

门票七十元一张,进入寺内首先经过的是商品街,一眼望去千篇一律的旅游纪念品,未见任何有特色者,走过这长长的商业街,没有看到一位游客购买,来此参观的人流不算少,穿过旅游街右转就算进入了寺内,莺莺塔处在普救寺的正中位置,上面有明嘉靖年间重修此塔的塔铭,塔身的下端触手可及之处,有两个方形的凹槽,应该也是嵌有碑铭之处,今碑铭已不知去向,变成了两个凹洞。陪我寻访的令狐介绍称,此塔有个传说,如果两个人相爱,在塔两侧用砖敲塔,就能听到蛙叫声,这两个凹洞就是被游客用砖头砸出来的,听她这么一说,我才注意到凹洞旁贴有告示,上面写着:禁止打塔。

禁止打塔

塔的后方有一个院落,形制像北京的四合院,这里就是《西厢记》故事的发生地,走进院内,一对男女正穿戴着古装服式在拍照,那种不古不今的感觉让我看着不舒服。院中每间屋子门口都挂着介绍牌,当然最有名的是那西厢房,是当年莺莺和红娘的居室,《西厢记》的命名就由此而起者。

莺莺和红娘的蜡像

这间房里的面积很小,感觉不到二十平米,里面有莺莺和红娘的蜡像,形象是莺莺坐在书桌旁读信,红娘在作劝说状,塑像做的精致而逼真,桌上还摆着一函线装书,细看之下也确是实物,只可惜那张书桌搞错了,实际上是一张琴桌,然而上面却陈列着笔墨纸砚。

卧室

厢房的另一侧是莺莺的卧室,摆成了布幔床塌状,总体感觉以《西厢记》之大名,跟所看到的情形有些落差。

在寺庙内各个大殿都挂着介绍牌,几乎每个牌子都跟《西厢记》里面的故事有些瓜葛。比如大雄宝殿,介绍牌的最后一句“古典戏剧名著《西厢记》中‘张君瑞闹道场’一折即发生在此殿之中”。藏经阁介绍牌则写着“系董解元《西厢记》中描绘寺内‘详云笼经阁,瑞霭罩钟楼’的景物,其中经阁即指此阁”。

而藏经阁门口的抱柱长联更是写得直白:

慕情来惜情去人人情纷纷情一砖一石一草一木四堵墙内无爱不是情普救寺里和尚也是情种好个情深境界。

从情始以情终字字情句句情 一章一节一回一折一本书里全写的是情西厢记中人物皆为情生真个情憾天地。

这些词美则美矣,但我总觉得这里毕竟是寺庙,如此的直白抒情似乎与佛教胜地的庄严肃穆相忤。

究室村

王实甫故里位于河北省保定市定兴县究室村。该村不在大路旁,然而却在路旁做了一个金属的大门楼,上面挂着三个金光闪闪的金属字——究室村,旁边还挂着一块金属牌:保定艾格瑞种业有限公司郝建良捐建,原来这也是一种广告方式,而与之相对的另一个立柱上,却有着观光采摘和出售公鸡母鸡的广告牌。

王实甫故里碑

沿着牌坊下的路向村内驶去,刚一进村就看到了用铁栅栏圈起来的一块石碑,前往视之,果真是王实甫故里碑,只是在这几个字的上面加上了头衔“伟大戏剧家”,有了如此明显的时代烙印,碑的背面是王实甫的生平介绍,以及立碑的时间,后面的落款儿是“公元一九九三年七月”。进村内打听王实甫的故居,无一人知晓。

(四)千古词宗马致远

马致远是元曲四大家之一,有着曲状元的美誉。按资料记载,他写了十五种杂剧,流传至今的有七种,其中最有影响力的是《汉宫秋》。除了戏剧创作,他在散曲方面也极有成就,其中名气最大、流传最广的一首是《天净沙·秋思》:“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然而,这么重要的一位人物,个人生平资料却大多模糊不清,经过专家的一系列考证,而今也仅知道一些大概的情况。不少学者认为东光县是马致远的故乡。既然如此,那我就到那里去探访一番。

马致远的祠堂和墓位于河北省沧州市东光县于桥乡马祠堂村。我到沧州时首先拜见了当地的藏书大家梁振刚先生。梁先生看了我的寻访单后,帮我做了一系列的安排,这让我在沧州的寻访变得异常顺利。

祠堂前面的空地

祠堂前面的空地约有七八亩,正门的左侧空地上及一前一后有两座坟丘,前面的一座就是马致远墓,碑是新补刻的,碑上中间书刻一行“元诰授奉直大夫工部主事进士马公致远墓”,墓围是用水泥贴砖,看上去不古不新,墓后不足两米还有一墓,旁边有人说是马致远父亲的墓,我回头一看,说话的人是一位看上去七十岁上下的老者,他手里领着一个小女孩,当地的领导介绍称,这是马致远的后人。

马致远墓

能将后人找来,这当然是我求之不得的,这又让我感念梁先生的朋友安排得如此周到。我马上向这位后人了解细节,他告诉我:“我是马致远的二十一代孙马秀伦,她是第二十四代,这个村子叫马祠堂,就是因为马致远的祠堂,才有了这个名儿,祠堂原建在民永乐年间,原来这个院子中有两人不能合抱的大松树好多棵,到1951年,村里为了修桥,就把这里的树砍光了,在永乐年间建这个祠堂以前,这个村子叫马庄,到‘文革’时这个祠堂基本上被砸烂了,祠堂院里有好多的石碑,不是砸碎了就是拉去当了门槛,现在这个祠堂是到2002年在原址上重新修建起来的。”

马致远后人

边听马秀伦介绍,边走进祠堂院内,整个祠堂占地约两三亩,先进正堂,门楣上悬匾写着“千古词宗”,祠堂内正中为马致远汉白玉石雕像,马秀伦说是花了二十多万元在曲阳雕造的。

马致远雕像

除此雕像外,祠堂内空无一物,只是两侧的墙上挂着一些版画,其中四幅是马致远所作的四出名句内容的图案,另外还有毛泽东手书体的马致远那首最有名的小令“枯藤老树昏鸦”,毛泽东还抄写过这首小令,我还是第一次知道。

碑座及碑额

看罢祠堂,再看祠堂外左手侧房,侧房的右手地面上竖躺着三块碑,马秀伦介绍说这就是原祠堂内院中的原碑,因为有的高大不能竖起,只能将碑额戳在旁边,将几块碑细看一遍,基本上都是清代翻刻的,其中有一块是墓志铭盖,应是明初的故物,算是这个祠堂中最古老的东西。右手侧房内则是马家列祖列宗的牌位及世系表。

牌位

陪我来探访的研究沧州文献的专家孙建介绍称:“关于马致远是否就在这儿,学界还有争论,因为从世系表上看,马德昭有三个儿子,平远、治远、致远,一般说来给自己孩子起名,不应当起两个相近的音,但这个到今天也没有定论。”但马秀伦说,这就是马致远的祠堂及墓所在,并说马祠堂村的人基本都姓马,而于桥乡姓马的人有四五千,他解释称:“马致远以前在家的名字叫马视远,是后来才改成了致远,所以说他的原名跟治远不重复。”马秀伦介绍称这个祠堂平时不开放,只是节假日时马姓的族人才会来祭拜。

看罢祠堂,我向众人辞行,说还要赶下一程路。

点击下方链接,阅读韦力的其他寻访随笔:

    校对:张艳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