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地方朗读品牌“红蔓朗读会”培育海派阅读文化

澎湃新闻记者 杨宝宝 实习生 何清
2017-04-16 11:38
来源:澎湃新闻
文化课 >
字号

4月15日,第三届“红蔓朗读会”在亚振海派艺术馆举行。和前段时间引起收视热潮的《朗读者》类似,这也是一个以“读”为主、希望在当下社会,引导大众回归阅读的活动。

主持人刘彦池是连续第三次主持“红蔓朗读会”,她说这一次尤为骄傲,因为“红蔓朗读会”第一期在去年10月举办,“比《朗读者》还早了近半年。”

主持人:刘彦池 主办方供图

陆玲朗读《越剧十姐妹及其流派》

朗读和现场演出结合

“红蔓朗读会”由《红蔓》杂志主办,这是一本介绍海派文化的综合性杂志。朗读会的全部内容均选自《红蔓》杂志上刊登的文章。

与《朗读者》单纯的“读”不同,“红蔓朗读会”不仅仅把文字变成声音,还把故事中的主人公及他们代表的海派文化和生活方式带到现场。

今年是越剧进上海100周年,一篇《越剧十姐妹及其流派》引起了现场听众的共鸣。越剧在上海的发展过程中,在表演和唱腔上形成了异彩纷呈的宗师流派。朗读会上,越剧十姐妹中袁雪芬的弟子、国家一级演员方亚芬和范瑞娟的弟子、上海越剧院青年演员斯钰林为大家演唱了一段袁范版的《梁祝》,使听众现场感受了抒情典雅的越剧流派唱腔。

上海国际舞蹈中心去年刚刚成立,今年首推舞蹈季。《黄爱萍:跳并快乐着》讲述了上海歌舞团首席舞蹈演员黄爱萍的成长经历。身段颀长的黄爱萍一身黑衣出场,短短三分钟的舞蹈引起现场热烈掌声。

虽然表演短暂,但黄爱萍却用了好几天来准备,她特意把今年舞蹈季的三部作品《野斑马》《天边的红云》和《朱鹮》中的经典动作融入到这段演出中来。

“做杂志与舞蹈演员一样,都是在这个浮躁的年代去做一件需要沉下心来的事情。”黄爱萍告诉澎湃新闻记者,自己与《红蔓》结缘始于《黄爱萍:跳并快乐着》这篇文章的采访,之后接到邀请来朗读会表演,就爽快地答应了。虽然经常参加表演,面对成百上千的观众,但黄爱萍这次还是有些紧张,因为“舞蹈演员要对观众讲话还是头一遭”。

国家一级演员方亚芬和青年演员斯钰林现场演唱袁范版的《梁祝》

翟煦飞朗读《黄爱萍 舞蹈,跳并享受着》

上海歌舞团首席舞蹈演员黄爱萍现场表演

上海在上世纪初曾是花花世界,十里洋场,西方流行的东西,在这座城市都能找到。《和平JAZZ乐声响》讲述了上海和平饭店老年爵士乐团的往事。这支乐团始于上世纪三四十年代的上海,改革开放后,当年销声匿迹的爵士乐团成员再次拿起乐器,组成了现在这支白发苍苍的老年乐团。

朗读会现场,三名老年爵士乐团成员演奏了《夜来香》和电影《教父》主题曲《温柔的倾诉》两首经典爵士曲。

“很多国外的朋友第一次来听演出会有疑惑,觉得《夜来香》这样的曲子和他们想象中的爵士有差别,但我觉得恰恰相反,这正代表了我们的特色。” 上海和平饭店老年爵士乐团负责人介绍,《夜来香》本身有一点上海江南地方小调的感觉,并不很“爵士”,但这首歌曲反映的是中国第一代爵士乐手“西为中用”的努力,“我们的第一代乐手1930年代接触了《夜来香》,国外萨克斯小号也正是那个时代流传进来,他们用新的尝试,用西方乐器和爵士的演奏风格完成这首《夜来香》。所以我们和平饭店老年爵士乐团定位是‘暖爵士’。人们来听我们的演出后,觉得每一场演出都像在讲述一个故事,所以现在这支乐队依然保持着生气。”

陆韵方演奏法国著名作曲家马斯内的《沉思》

《时空之旅》参演者张珂表演杂技

王衡朗读《和平JAZZ乐声响》

和平饭店老年爵士乐队演奏家现场表演

让很多人走进海派文化

一篇篇海派文化的文章配上现场演示和演员分享,现场观众掌声不断,不少人从头到尾举着手机拍照录像。

活动主办方中国国际文化传播中心上海总部部长朱争平告诉澎湃新闻记者,举办“红蔓朗读会”的初衷是杂志2015年成立之后影响还不错,他们起了进一步推广海派文化的念头,“我们希望《红蔓》宣传的‘海派文化’更接地气,同时也培养我们这座城市的阅读习惯,多一点书香,少一点浮躁,于是就有了‘红蔓朗读会’这个创意。”

去年10月,第一届“红蔓朗读会”举办,原本计划结合杂志两个月发行一期的情况,两个月举办一次朗读会,但今年的2月份正好是春节,所以,第三届朗读会放到了4月。

“红蔓朗读会”设立之初就找了上海话剧艺术中心合作,有了上海话剧艺术中心雄厚的话剧演员队伍,朗读会就有了一个雄厚“朗读者”班底。上海话剧艺术中心总经理杨绍林又是上海戏剧艺术协会的主席,可以联系戏剧界人士。所以,参与朗读的嘉宾有话剧艺术中心的演员,也有上海译制片厂的演员和导演。

“可能经过一段时间的举办之后,将来慢慢会遴选出一批最合适‘红蔓’艺术气质的朗读家,形成一个团队,然后从中为朗读会选择最适合的朗读者。” 朱争平说。

《朗读者》火了以后,朋友们纷纷给朱争平发短信说他有先见之明。朱争平表示:“我们作为地方的一个文化品牌,目的就是让更多的人能够走进海派文化、关注上海文化,从而提高人的素质,培养人的气质。一个人的气质就是要看你读了哪些书、走了哪些路,我相信,每个到这来听的人,都是会有触动的。”

    校对:施鋆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