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周梅森谈《人民的名义》:这次我们让文学回到了现场

澎湃新闻记者 高丹
2017-04-19 07:58
来源:澎湃新闻
文化课 >
字号
周梅森回应被“盗版”事件。摄影 高丹 视频编辑 薛松(01:47)
4月18日下午,作家周梅森长篇小说《人民的名义》文学分享会于十月文学院举行。周梅森与文学评论家贺绍俊、白烨、胡平、解玺璋、刘琼等分享了本书的创作故事与文学特质。

2017年1月初出版的《人民的名义》是周梅森潜心八年六易其稿的作品,也是在反腐题材作品沉寂多年之后的再次发声。截至4月18日,该书先后七印,以10天突破100万册的速度,累计发行达138.3万册。

《人民的名义》讲述了最高人民检察院反贪总局侦查处处长侯亮平临危受命,调任H省检察院审查某贪腐案件,与腐败分子进行殊死较量,最终将以前省委书记赵立春为核心的贪腐集团绳之以法的故事。

3月8日,根据该书改编而成的同名话剧于北京保利剧院成功首演。3月28日,根据本书改编的同名电视剧登上荧屏,《人民的名义》电视剧由最高人民检察院影视中心、中央军委后勤保障部金盾影视中心等单位联合出品,周梅森担纲编剧,李路执导,陆毅、张丰毅、吴刚、张志坚、许亚军等四十余位实力派演员联袂出演。

作为国内首部反映副国级“大老虎”贪腐问题的长篇小说,本书艺术再现了新时代、新形势下党和国家反腐征程的惊心动魄,深情讴歌了反腐斗士的坚定信仰和无畏勇气,并最终揭示出党的领导干部应如何树立正确的权力观这一宏大的政治主题,其格局之宏大、思想之深刻、情节之动人,均罕见于同类作品。

座谈会上,周梅森说:“《人民的名义》这个书名,很多人都说这个名字很空、拒人于千里之外的感觉。其实书中我有点题,就是侯亮平说高育良,在高育良的嘴里,人民早就失去了内涵,而只是一个名义。历史上很多时期,文学是一直在场的,文学能够参与历史进程,文学总是第一个喊出人民想说的话,但是西风东渐以后,文学和生活渐渐隔开了,这次我们一洗文学之耻,文学回到了现场。”

采访中,周梅森也谈到:“文学要引领世道人心。一个作家必须是一个思想家,甚至某种程度上需要是政治家,一个急剧变革的时代,我们需要真实有力的、有思想性的文学表达。”

谈及创作体会,周梅森说:“我是一个文学在场主义者,三十多年来我随着中国社会的变化,不断地追随着这种变化的过程。三十多年来,随着我人生经历的不断积累、丰富,我对这个社会的看法也在不断变化。一个伟大的时代,需要有一部分作家站在社会的前面。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如果在它崛起的过程中,文学总不在场,文学总是站在圈子外面,那它会与人民越来越远。起码我不愿意做这样的作家。我尽我所能,希望可以记录一个伟大国家,一个伟大民族的艰难崛起的过程。我想讲述一个大中国的故事,从官场的高层到底层的弱势群体都有涉及,同时借人物、故事把自己对中国十几年来巨大的社会思索量容纳进去。”

周梅森

周梅森写作的是政治生态小说

座谈会上,评论家白烨说:“周梅森的作品,并不纠结于腐败事件本身,也不只写’打虎’的英雄人物,而是察观‘人民’名义的虚与实,拷问人性深处的恶与善。”

白烨认为,《人民的名义》能够直面政坛现实,直击官场生态,塑造官员形象,是名副其实的政治小说。《人民的名义》由贪腐事件和‘带病’官员为标本,来深入探析政治生态现状,发掘其中的痼疾所在,并对不同政治选择背后的人生理念进行辨析,让人们在认识现实政治的同时,反观人生、人性,反求诸己,这应该是它的真正价值所在。正是在写出当下官场领域的政治生态,以及官场人物各自心态的意义上,这部作品有力地超越了一般的反腐题材作品。”

座谈会上,沈阳师范大学教授贺绍俊说:“周梅森从1990年代开始就从过去的新历史小说转到了新政治小说,他的政治小说可以看作是中国政治白皮书,即政治热点在哪里,他关注的点就在哪里。写反腐故事的小说有很多,但是《人民的名义》不是纯粹写反腐,周梅森的可贵之处在于以政治官员的视角来关照问题,以作家的政治意识来写作,并对绝对的政治正义的向往。”

“周梅森有清醒的政治意识,当然这种政治意识也表现了一个作家的人文情怀,一种从文人的视角建立起来的政治理想。这种理想与政治家的政治理想有重叠之处,但又提供了一些更新的政治视角,实际上这也是一个作家对今天的反腐斗争的一种政治认识。”贺绍俊说。

“典型人物的重提”

座谈会上,评论家胡平说:“现在反腐的力度已经超过普通人的想象。书中塑造的人物作为一种文化符号是现实人物不能替代的。比如书中侯亮平作为正义的化身,他对于大家的感召,他身上的特质和力量,不是一个现实人物所能具备的,这就是周梅森的写作对于塑造典型人物做出的贡献。”

文学评论家刘琼说:“有些文学概念很难单一地去划分,比如纯文学和通俗文学的关系问题。周梅森的写作面向跟取向有关,它一定不是一个小众的阅读群,而是一个大众的阅读群。对于大众阅读来讲,讲故事的完整性特别重要。《人民的名义》这部长篇巨作的一个特别重要的特点,就是讲述故事结构的延展性和开和关系时,针脚非常细密。这个细密的故事在讲述当中,必须从哪里找到一个节点,这个节点就是人物关系、人物形象。通过这种写作,贡献出这个时代背景下的坐标系的人物,这种揭露者的人物形象和被揭露者的人物形象,是这部作品的价值之一。那么,它对于社会当下或者说对历史当下的信息表达,贡献在哪里呢?我想,是对我们现在的一个政治生态现状的精准呈现。”

白烨提出,《人民的名义》书中值得注意的一点是对人物精神世界的审视和对于一些长期流传的口号与观念的反思。“比如高育良,他口口声声谈着人民,到最后一刻还人民、人民地振振有词,其实他是一个很大的牟利者,这就是某种虚伪性。我们需要对灵魂深处进行某种追问,我们需要反观我们长期流行的一些口号和观念是否真的立得住,又是否真是我们内心的呼声。”

    校对:栾梦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