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基础设施建设与统一市场体系构建

范欣/吉林大学经济学院副教授 宋冬林/吉林大学经济学院教授 赵新宇/吉林大学经济学院教授
2017-04-20 17:21
来源:澎湃新闻
澎湃研究所 >
字号

【编者按】

一般认为,基础设施建设在中国过去三十多年的经济高速增长过程中扮演了极为重要的角色,相关领域的投资一直是拉动经济增长的重要手段之一。但国内国际学界对中国经济增长过分依赖投资一直颇多批评意见,基础设施特别是交通设施建设方面存在的浪费、债务问题以及不时曝光的贪腐丑闻更加剧了公众的疑问。

在本文中,吉林大学经济学院范欣、宋冬林和赵新宇三位学者指出,基础设施建设不只是经济增长的重要前提条件,也对现代市场体系的构建发挥着重要作用。1993年至2012年的相关数据表明,加快基础设施建设有利于加速资源的跨区域流动,进而促进区域间的分工与合作。更进一步的计量模型显示,基础设施建设有利于市场整合,且随着时间的推移,其作用效果会不断凸显,基础设施建设的跨区域接驳将有利于市场一体化进程的推进。

本文的政策启示在于:中国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仍有可为空间,政府应进一步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同时缩小这方面的地区差异。

中国长期经济快速增长的背后,基础设施建设的规模效应、网络效应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图为2017年1月11日,海南琼海,建设中的文昌至博鳌高速公路万泉河特大桥。  东方IC 资料图

一、引言

近三十多年来,中国的发展实绩得益于劳动者积极性和创造性的激发,也得益于改革开放政策及其释放的制度红利,特别是市场机制在资源配置中发挥的积极作用。

历史经验表明,市场机制作用的发挥有赖于市场的整合和统一,而不是市场的分散与孤立。统一的国内市场能够促进市场竞争充分开展、规模经济发挥作用和市场规则逐步规范,使得资源可以自由流动,并最终流向最有效率的部门。因此,打破市场分割、促进市场融合,加快建立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现代市场体系,推动市场机制在资源配置中从基础性作用向决定性作用转变,已经成为我国市场经济发展面临的重大现实问题。

自中国明确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以来,有关中国国内市场分割的研究逐渐增多。相关研究主要集中在探讨国内市场分割的趋势和从地方保护和经济开放角度研究造成国内市场分割的原因方面。

一般来说,国内市场趋于统一是一个渐进的历史过程,市场分割也并非经济转轨时期的特有现象。同时,导致国内市场出现分割的影响因素具有多样性,大体可分为自然因素、技术因素和制度因素三种。自然性市场分割是指两地受空间距离等物理因素影响,进而自然形成的、分隔的两个市场;技术性市场分割指两地因劳动者素质、技术水平的成熟度等不同,进而形成以技术水平差异为特征的两个市场;制度性市场分割是指两地受到经济、政治等人为因素影响,形成以地方保护为特征的两个市场。

由此,我们得到打破国内市场分割的两个有效途径:一是通过增加交通运输、信息通讯、城市公用事业等基础设施建设的资金投入,提高市场交易效率,进而降低自然性市场分割和技术性市场分割;二是通过消除地方保护、优化制度设计减少制度性市场分割。从既有研究来看,国内研究者更多地从财政分权后的地方保护主义角度对中国市场分割进行解释,而忽视了交通基础设施等影响因素。换言之,相关研究主要集中在制度性市场分割领域,而在自然性市场分割和技术性市场分割领域,研究文献还不多见。

事实上,即使是在评价中国经济增长的文献中,基础设施建设的作用也在一定程度上被忽视,从而表现出贬低“硬件”而更多强调“软件”重要性的倾向。作为一种社会先行资本,基础设施建设是经济增长的重要前提条件,对经济增长存在外部溢出效应或正外部性。这种溢出效应是基础设施建设对经济增长的间接作用,主要体现在交通、信息、能源、商贸等基础设施建设能够降低区域间贸易成本、扩大规模效应、促进专业分工方面,简而言之是,通过打破国内市场分割促进经济增长。

值得注意的是,我国(省级)政府在财政分权后对基础设施建设的重视,主要源于基础设施建设对本地经济增长的贡献(其投资效应对经济增长产生直接拉动,其外溢效应则在于对域内市场的整合),而省际之间基础设施建设接驳对市场整合的影响还有待考察。同时,基础设施建设的资金主要来自于政府的财政收入和地方融资,随着资金缺口的增大和地方融资引致的债务到期,地方政府可能不得已地采取地方保护以期实现债务平衡,这又会加剧市场分割。

因此,实证研究我国基础设施建设对国内市场分割的影响,有一定的理论与现实意义,也是本文写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二、基础设施建设与市场分割的演变

在中国长期经济快速增长的背后,基础设施建设的规模效应、网络效应等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目前,基础设施建设测度暂无统一标准。本文根据世界银行给出的权威定义和分类建议,对经济基础设施存量进行估算,下文所提及的基础设施建设均指经济基础设施。经济基础设施是指长期使用的工程构筑、设备、设施及其为经济生产和家庭所提供的服务,主要包括交通运输、信息传输、电力、水利等。从图1来看,自1993年以来,基础设施建设资金总额稳中有升,基础设施建设呈现以下特征:

第一,我国及四大区域的基础设施建设趋势几近一致,基础设施建设资金总额增长迅猛。从全国层面来看,1993年基础设施建设资金总额为2.72万亿元,至2012年上升至20.38万亿元,年均增长11%。从区域层面来看,在基础设施建设资金总额年均增长率方面,西部地区的增幅最大,其次是中部地区和东北地区,最后是东部地区,年均增长分别为12.73%,11.04%,10.99%,10.91%。在基础设施建设资金总额增长倍数方面,与1993年相比,西部地区、中部地区、东北地区和东部地区分别增长8.40倍、6.11倍、5.84倍、5.93倍。由上可见,在国家区域发展战略背景下,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开始呈现出区域非均衡性特征。

第二,基础设施建设资金总额增幅存在折点。无论从全国层面还是区域层面看,自2003年开始,基础设施建设资金总额出现较大幅度上升。具体来说,从全国层面来看,1993~2002年我国基础设施建设资金总额年均增长率为5.47%,而2003~2012年则为15.97%。从区域层面来看,西部地区在1993~2002年期间的年均增长率为6.93%,而2003~2012年则为17.96%;中部地区在1993~2002年期间的年均增长率为6.67%,而2003~2012年则为14.97%;东北地区在1993~2002年期间的年均增长率为3.73%,而2003~2012年则为17.53%;东部地区在1993~2002年期间的年均增长率为5.34%,而2003~2012年则为15.93%。

加快基础设施建设有利于加速资源的跨区域流动,进而促进区域间的分工与合作。为加快不同区域间的市场一体化进程,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或将成为地方政府采取的主要手段之一。市场分割的测度方法较多,本文采用较常用的相对价格指数法加以测算,得出全国及各区域的市场分割程度。从图2可知,在全国层面,1993~2012年期间,市场虽有波折,但整体上呈现出整合趋势。从峰值的时点上看,这几次较大波动与金融危机或税制改革等时点吻合,可见宏观经济形势以及制度改革等因素对全国市场的影响不容小觑。从区域层面上看,四大区域性市场整体走势与全国市场走势几近一致,仅市场分割程度在各大区域表现不一。从各区域市场分割均值来看,东北地区市场整合程度最高,其次是中部地区和西部地区,最后是东部地区。

究其原因,这种区域性市场的差异性与自身实际情况密不可分。经济相对发达的东部地区,市场发育程度明显高于其他区域市场,但资源却相对贫瘠。经济相对落后地区的地方政府往往基于自身发展的需要,也愿意采取地方保护主义措施加以干预,以期保护本地产业的发展。

基础设施建设在时空上的整体趋势变化虽与市场分割的整体走势几近相反,但这不足以说明基础设施建设有利于打破国内市场分割。基础设施建设对国内市场分割的作用效果尚需进一步通过实证加以证实。

三、基础设施建设与市场分割:理论与实证

我们构建了一个跨期分工决策模型,来考察基础设施建设与市场分割的内在逻辑关系。基于该模型可看出,基础设施建设与市场分割之间呈现出非线性关系,可见其作用机理具有一定的复杂性。无论是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如何,运输条件、产品的相对价格、基础设施建设等均是影响市场分割程度的重要因素。从作用机理来看,一方面,基础设施建设来源于税收收入,而地方税收收入的高低将影响市场分割的程度;另一方面,基础设施建设特别是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有利于提高交易效率,降低运输成本,进而影响市场分割程度。同时,我们也可发现,地区间的策略存在选择性差异。

中国的经验证据是否可以支持理论模型的研究结论?为回答这一问题,本文采用空间计量模型加以验证。表1反映的是不同时期下的实证回归结果。表中数字可理解为,外地市场分割、外地基础设施建设、本地基础设施建设每变化百分之一而引起本地市场分割变化的数量。不难发现,市场分割存在空间聚集效应,即“以邻为壑”现象在我国仍长期存在,无论在哪个阶段,一旦外地政府实施市场分割,本地政府亦会采取相应的措施加以应对。基础设施建设则有利于市场整合,且随着时间的推移,基础设施建设的作用效果不断凸显,基础设施建设的跨区域接驳将有利于市场一体化进程的推进。

表2报告了市场分割的非对称性比较分析结果。市场分割反应系数1表示同属某一区域内相邻的省市之间实施市场分割的敏感程度或位于沿海地区的省市对相邻省市实施市场分割的敏感程度;市场分割反应系数2表示虽相邻但分属不同区域的省市之间实施市场分割的敏感程度或地处内陆地区的省市对相邻内陆省市实施市场分割的敏感程度。模型一~三分别汇报了整体阶段、分阶段下四大区域内外市场分割的非对称效应分析结果。

基于两者的同期对比来看,无论处于哪个阶段,同属某一区域内相邻省市的市场分割反应系数均显著小于虽相邻但分属不同区域的省市的市场分割反应系数,这意味着区域内相邻省市之间的协同作用可能在增强,而跨区域相邻省市之间的分工合作可能仍存在跨地域制度层面的约束。具体而言,国家区域发展战略的实施,促进区域内的省市共享相似的优惠政策,并为实现各自区域共同的经济发展目标而努力,这就促使地方政府在城市发展的政策制定上往往优先于本区域内省市之间的合作,而忽视了不同区域的相邻省市之间的合作。

表2中模型四~六分别列示了整体阶段、分阶段下沿海与内陆地区市场分割的非对称效应分析结果。基于两者的同期对比可知,无论处于哪个阶段,地处内陆地区的省市的市场分割反应系数均显著大于地处沿海地区的省市的市场分割反应系数,这说明与地处沿海地区的省市相比,地处内陆地区的省市对地方政府实施地方保护政策更加强烈。同时,这也反映出地处沿海地区的省市往往基于自身的实力及区位优势,可能更愿意以开放的态势参与到区域乃至全国的市场分工体系之中,以期实现地区间的互利共赢。

四、主要结论及政策建议

针对经济体制转轨时期我国特有的市场分割现象,如何打破市场分割,构建现代市场体系,是当前不得不面对的一大主题。在经济高速发展的中国,基础设施建设实现跨越式发展,创造了一系列的“中国奇迹”。基础设施建设在创造奇迹的同时能否推进市场一体化进程?现尚无经验证据予以支持。本文定量地探讨了我国基础设施建设与市场分割的关系,主要结论如下:

其一,市场分割空间聚集效应明显,“以邻为壑”现象在中国仍长期存在。其二,基础设施建设的直接效应显著,可为政府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提供理论支撑,但其贡献率在时序上变化不大。其三,不同阶段下基础设施建设的空间溢出效应效果不一。从整体上看,基础设施建设的空间溢出效应不显著,但分阶段下后期基础设施建设的空间溢出效应变得显著。其四,不同区域或不同区位下市场分割的策略性行为并非一致。从区域发展战略角度看,同属某一区域内相邻的省市的市场分割反应系数均显著小于两省市虽相邻但却分属不同区域的市场分割反应系数。从省市所处区位来看,地处内陆地区的省市的市场分割反应系数均显著大于地处沿海地区的省市的市场分割反应系数。

本文的实证结果表明,建立现代市场体系将是一个漫长而又曲折的过程,基础设施建设在打破市场分割过程中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基于此,我们提出如下对策建议:

首先,政府应进一步加强基础设施建设,缩小基础设施建设的区域差异。在加快四大区域内部基础设施建设的同时,也应注重跨区域基础设施建设。东部地区基础设施建设在兼顾量的提升的同时,应更注重质的飞跃;中部、西部和东北地区基础设施建设规模相对较小,应加快基础设施建设,缩小区域间的差距。其次,加强投资主体的跨区域协作,削弱地理界限对市场的不利影响。“以邻为壑”现象在中国长期存在的事实,需要中央政府从政策层面进行引导,积极推进区域一体化战略,加强跨省之间的合作,实现优势互补。最后,积极构建服务型政府。地方政府应正确认清自身定位,充分发挥政府导向功能,避免人为的过多干预市场秩序,以期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

(本文原刊于《经济研究》2017年第2期,原题:“基础设施打破了国内市场分割吗?”。略去参考文献,由作者本人对原文涉及理论模型、计量检验等方面的内容进行简化并最终改定,具体技术细节请参考原文。经授权刊用。)

    校对:徐亦嘉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